波菲利問題

波菲利問題是波菲利提出的三個關於共相的問題,是中世紀經院哲學家爭論共相問題的一個基礎。從對於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把爭論者分為共相唯名論 (Nominalism,通常譯為“唯名論”)和共相實在論(Realism,“唯實論”、“實在論”)兩大陣營和一些折中主義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菲利問題
  • 外文名:Porphyry
  • 包含內容:三個關於共相的問題
  • 爭論者:共相唯名論 共相實在論 折中主義
  • 別名:波爾費留問題
  • 討論人群:中世紀經院哲學家
三個問題,延伸閱讀,

三個問題

共相(種和屬)是實體還是僅僅是思想中的觀念;
如果共相是實體,它們是有形還是無形;
共相是與可感事物相分離,還是在可感事物之中 。

延伸閱讀

波菲利(Porphyry,又譯“波爾費留”)這位三世紀的腓尼基的新柏拉圖主義者,著有一本小書《導論》(Introduction) 。(註:這本導論即《亞里士多德範疇篇導論》。大概由於篇幅問題,它又長期被認為是“範疇篇”的注釋,因而又稱《亞里士多德範疇篇注釋》。然而在2003年,Jonathan Barnes考證出這本書的正確名稱就只是Introduction (είσγωγή, Isagoge),並翻譯出新的英譯本,由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Clarendon Press)出版。)
在這本書里,他提出了關於共相的三個問題,成為中世紀經院哲學討論的一個熱點。
For instance, I shall omit to speak about genera and species, as to whether they subsist (in the nature of things) or in mere conceptions only; whether also if subsistent, they are bodies or incorporeal, and whether they are separate from, or in, sensibles, and subsist about these, for such a treatise is most profound, and requires another more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Porphyry, Introduction (orIsagoge) to the logical Categories of Aristotle (1853) vol. 2. pp.609-610. Translated by Octavius Freire Owen, M. A. of Christ Church, Oxford. Rector of Burstow, Surrey; and Domestic Chaplain to the Duke of Portland)
由此可見,這三個問題分別是:
共相(種和屬)是實體還是僅僅是思想中的觀念;如果共相是實體,它們是有形還是無形;共相是與可感事物相分離,還是在可感事物之中。
但是,對第三個問題文本的理解(斷句),在歷史上就已經有爭論。爭論的詳細情況,阿伯拉爾(Peter Abelard)在其著作《對波菲利的注釋》中有簡明地提到。而對於波菲利問題中的第三個問題,國內的中譯本翻譯並不一致。但是對於這三個問題的主要意思卻是基本清楚的,或許我們可以不作深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