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原甲藻

波羅的海原甲藻

雖然物種入侵與分布擴張在人類出現之前就是地球史的一部分,但人類活動加快了這種擴張的速度。外來入侵物種被帶入一個新的地區,經過潛伏期和歸化期的生境適應後,不斷繁殖、擴展,一旦條件適宜便可能暴發成災,不僅嚴重損害經濟作物,而且破壞農田、水利工程,對環境和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危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波羅的海原甲藻
  • 拉丁學名:Prorocentrum Ehrenberg
  • :藍藻界
  • 分布區域:沿海
簡介,主要結果如下:,

簡介

沿海頻繁出現原甲藻(Prorocentrum Ehrenberg)赤潮,有時伴隨其它赤潮生物形成雙相赤潮。本研究通過赤潮區現場監測數據和歷史資料的對比和綜合分析,探討原甲藻屬的分類及福建沿海原甲藻赤潮爆發的特點、機理和主要赤潮生物-東海原甲藻的生態習性。

主要結果如下:


1.對2003-2004年在福建沿海採集的樣品進行觀察和分析,共記錄原甲藻6種:東海原甲藻(P. donghaiense Lu)、微小原甲藻(P. minimum Schiller)、三角棘原甲藻(P. triestinum Schiller)、海洋原甲藻(P. micans Ehrenberg)、波羅的海原甲藻(P. balticum Loeblich)和利馬原甲藻(P. lima Dode)。其中東海原甲藻是福建沿海的主要赤潮生物。
2. 在福建沿海,東海原甲藻赤潮多發生在4-6月,季風轉換的時期。赤潮發生前的短暫時間內,常出現東北風轉為東南風、持續多雲到陰的天氣,氣溫急劇升高,風速小(一般0-3級)。弱的光照條件是東海原甲藻赤潮發生和延續的重要條件。根據這些氣象條件,我們於2004年4月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東海原甲藻赤潮預報。
3. 東海原甲藻的適溫範圍為16-28℃,最適溫度22-28℃;適鹽範圍26-34,最適鹽度27-33。
4. 東海原甲藻赤潮前期水溫升高較快,在維持期間有所下降。赤潮前期的較高溫度對東海原甲藻的大量增殖形成赤潮有誘導作用。鹽度在適宜範圍內的變化與赤潮興衰沒有直接聯繫。
5. 東海原甲藻赤潮發生期間,葉綠素a和化學需氧量存在強正相關,回歸方程為Y(葉綠素a)(化學需氧量
6東海原甲藻赤潮發生過程中,葉綠素a的峰值對應營養指數E值的高峰和氮磷比的低谷,這時E值大於1,氮磷比小於15。東海原甲藻赤潮的出現和海域的富營養化和氮磷比的降低有直接聯繫。
7. 東海原甲藻赤潮發生前常出現高密度的硅藻群體,甚至是硅藻赤潮;隨後形成東海原甲藻赤潮,該赤潮生物群落中出現米氏凱倫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在合適的條件下,米氏凱倫藻能夠成為主要優勢種,與東海原甲藻形成雙相赤潮,對養殖生物造成危害。
8. 東海原甲藻對溫鹽的適應範圍都比米氏凱倫藻大,兩者對生態因子的適應範圍總體呈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東海原甲藻與米氏凱倫藻同時出現,是因為兩者生態位重疊的緣故。
9. 與東海原甲藻相比較,降雨、強光照、穩定的溫鹽和充足的營養鹽,更能促使米氏凱倫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