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體

波斯體

波斯體字型或波斯懸體波斯語:نستعلیق‎、拉丁轉寫:nastaʿlīq、音譯納斯赫·泰阿利克或納斯塔里克、意思是“懸體”)是書寫阿拉伯字母系統文字的一種字型[參 1],歸屬“竹筆體”,是伊斯蘭書法當中“六大字型”之一。普遍用於兩河阿拉伯人聚居地區以東的“東部地區”(شرق‎)。該地包括伊朗以及南亞的多個重要語言,其中波斯體用於書寫波斯語烏爾都語克什米爾語旁遮普語普什圖語等語言的使用現象尤為廣泛。同時波斯體可以用於書寫阿拉伯語奧斯曼土耳其語西亞語言,但在西亞地區稱作泰阿利克塔里克阿拉伯語:تعلیق‎)。西亞、北非地區的阿拉伯語、索馬里語豪薩語等語言普遍使用成形更早的謄抄體(نسخ‎、拉丁轉寫:naskh、音譯“納斯赫”)。在當今使用阿拉伯字母系統的地區內,波斯體已經成為謄抄體以後的第二大字型。顧名思義,波斯體源於古波斯(今伊朗),字型約成形於14至15世紀。薩法維帝國著名的書法家米爾·阿里·大不里士(或譯米爾·阿里·塔卜里茲)便是波斯體的一位早期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斯體
  • 種類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
  • 形成時間:15世紀
  • 特點:如行雲流水,跌宕多姿
波斯人使用固有的巴列維字母來書寫中古波斯語,被阿拉伯人征服後逐漸接受伊斯蘭宗教文化,與此同時阿拉伯文與書法習慣滲入波斯。起初,波斯人多使用古老的庫法體,與阿拉伯半島的書法習慣一致,但庫法體筆畫生硬,扭轉不便,不易於速寫。同時波斯人喜歡使用延伸拖長的筆畫,不適應庫法體要求的各個字母距離相等的法則。如此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波斯的書法家在納斯赫體的基礎上創造了波斯體。相對於納斯赫體,波斯體的筆畫普遍有延伸拖長的現象,行底由右上方向左下方傾斜(即向書寫方向下斜),呈起筆高、收筆低的形式,增強筆畫的彎曲度,筆畫不受軸線制約、書寫空間較為自由,連體字母的使用更為廣泛,波斯體的點非同納斯赫體的正方形,而是點的右下邊整體彎曲。這種字型被稱作“泰阿利克體”(或譯“塔里克體”),因來自波斯,所以又稱為“波斯體”。現代多數地區為了體現其與納斯赫體的繼承性關係,所以多稱其為“納斯赫·泰阿利克體”(或作“納斯赫—塔里克體”)。從12世紀開始,波斯體在如今的伊朗、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區傳播開來。至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薩法維帝國朝廷內部工作的書法家——米爾·阿里·大不里士(或譯米爾·阿里·塔卜里茲),正式確定了波斯體的書法規則。除塔卜里茲以外,還有諸如伊布拉欣·麥爾茲、艾祖哈爾·塔卜里茲、拜海扎迪、伊馬德丁·希拉奇、蘇丹·阿里·麥什海迪、伊馬德丁·侯賽尼、里達·阿巴斯、巴巴沙·伊斯法罕尼等等書法家為波斯體的書寫規則作過增補。其中里達·阿巴斯生前留下了大量的波斯體書法、雕刻和繪畫作品,現在多為伊朗及海外博物館的國寶級藏品。一些波斯體的書法作品筆畫長短懸殊較大,這種情況下至少需要使用大中小三個型號的竹筆。如在書寫太斯米時,真主“安拉”(الله)要求使用大號筆;真主名下用中號筆書寫奉名“比斯米”(بسم),有奉托真主之名在上的寓意;“安拉”與“比斯米”主體按照波斯體的書寫規則由右上方向左下方傾斜,左上角留出空白;最後真主二名“至仁至慈”(رحمن رحيم)使用小號筆在左上角空白處書寫。[參 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