泚

漢字:泚

拼音:cǐ zǐ 聲母:c z

部首:氵部 部首筆畫:3筆

筆畫:6劃 總筆畫數:9筆

筆順:捺捺橫豎橫豎橫撇折

五筆:IHXN 鄭碼:VIRR 倉頡:EYMP

四角號碼:3211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CD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泚
  • 拼音:cǐ  zǐ 
  • 部首:氵
  • 筆畫:6劃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基本字義
cǐ ㄘˇ
1. 清,鮮明。
2. 出汗。
3. 用筆蘸墨:~筆作書。
其它字義
zǐ ㄗˇ
1.~水,古水名,在長沙
詳細字義
cǐ ㄘˇ
<>
1. (形聲。從水,此聲。本義:清澈的樣子)
2. 同本義 [limpid]。
泚,清也。——《說文》
3. 又如:清泚(清澈)
4. 通“玼”。鮮明的樣子 [bright]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詩·邶風·新台
術假金洞光,景逾瑤台泚。——宋·趙汝談《翠蛟亭和鞏栗齋韻》
詞性變化  <>
1. 冒汗 [sweat]
其顙有泚。——《孟子》
2. 又如:泚泚(汗出貌);泚頰(汗流臉頰);泚顏(猶汗顏)
3. 用筆蘸墨 [dip in ink]。如:泚筆(以筆沾墨)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千禮切《集韻》《韻會》《正韻》此禮切,𠀤音玼。水淸也。
鮮明貌。《詩·邶風》新台有泚。
汗出貌。《孟子》其顙有泚。
《廣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𠀤音此。義同。
《集韻》蔣氏切,音紫。水名。《山海經》長沙之山,泚水出焉。《水經》泚水,出泚陽東北大胡山。
《山海經》石者之山,泚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東始之山,泚水出焉,東北注于海。○按水出泚陽大胡山者,《後漢書·光武紀》作沘水,沘陽。而水經作泚水,泚陽。互見四畫沘字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