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眼中的藝術史:十七至十八世紀藝術

法國人眼中的藝術史:十七至十八世紀藝術

《法國人眼中的藝術史:十七至十八世紀藝術》內容簡介:歐洲藝術在這個時期充分發展,風格多樣。佛蘭德斯地區的藝術大師魯本斯以旋動的筆觸與恢宏的色彩把巴洛克風潮推向極致;荷蘭的藝術則非常樸素,這裡的藝術家以樂觀淳樸的心表現著尋常人家的歡聚,乃至廚房中的食物。

基本介紹

  • 書名:法國人眼中的藝術史:十七至十八世紀藝術
  • 作者:(法國)艾黎·福爾
  • 譯者:袁靜,李瀾雪
  • ISBN:7546316294,9787546316291
  • 頁數:242頁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作者簡介

艾黎·福爾(1873-1937),法國著名藝術評論家、藝術史與歷史學家,最早將藝術與文化進行跨領域研究的藝術史學家之一。他運用高度詩意化的語言講述藝術史的方法讓本書在歐洲和美國極受歡迎,本書自他去世後至今仍在歐美地區不斷重印。

內容簡介

西班牙的格列柯筆下人物扭曲而變形,而委拉斯貴支等人則表現著深厚的現實主義功底。神,貴族,流浪漢,兒童,老婦……沒有什麼形象是西班牙畫家所忽略的。法國普桑與洛蘭的古典情懷,拉圖爾對黑暗與燭光的熱衷,洛可可華麗藝術的表現者華托以及體現了藝術又重新讓位於生活的風俗畫家夏爾丹都展現了法國藝術在這兩百年間的豐富性。英國也在這個時期崛起,這裡有著綠色的園林藝術和多變的風景,透納筆下的大海與火焰引發了印象主義的浪潮。

媒體評論

語言優美
法國大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在其執導的電影《狂人比埃羅》(Pierrot le fou)里讓主演、Jean-Paul Belmondo坐在浴缸里為劇中年少的女兒大段大段朗讀艾黎?福爾的《藝術史》,其語言沁人心脾。
——引自《維基詞典》(英文版)
影響深遠
影響亨利?米勒一生的偉大著作。
——引自美國著名作家亨利?米勒《我一生中的書》
經典權威
他(艾黎-福爾)去世後因一套不僅有豪華精裝本,也有大眾化便攜本的藝術史著作而享有盛名。
——引自法文版《理想藏書》(《理想藏書》藝術類推薦榜前三名)

目錄

導言
前言
弗蘭德斯
英雄的誕生
飽滿的活生生的質感世界
憂傷的宮廷畫家
荷蘭
家園是永恆的主題
粗礪的現實
地理的鏡子
阿姆斯特丹之魂
沉醉於永恆的世俗
注重生活趣味的畫家們
西班牙
世紀末的動盪
燃燒的希臘人的靈魂
天賦與智慧融於一處
醜陋現實中的溫柔與美麗
西班牙藝術的尾聲
君主製法國美學觀念
硝煙燃起
神話、歷史的延續
宗教與世俗之間
統一的步伐
巴黎的園林藝術
時代走向疲憊
理性主義的激情
優雅的輕盈
浮華享樂的延續
理性與溫情
生活中的趣味
古典到新古典
精神英雄的高歌
隱秘的焦慮
擴張中的法國
威尼斯的盛典
懷舊的義大利
忠實於美麗
英國
精神世界的演變
屬於貴族的繪畫
園林與畫中風景
色彩的凱歌
觀察與描繪的天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