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林泉群

泉林泉群

泉林泉群,位於山東省泗水縣城東泉林村,屬於石灰岩裂隙岩上升泉。所屬名泉有:珍珠、趵突、黑虎、濤糜、雪花、卞橋等等。泉群水源穩定,不穩定係數僅為1.49。1981年測得日流量為117072立方米,流量為1.355立方米/秒。

泉林泉群,也是著名的遊覽勝地,歷代建有泉林寺、三坊、五亭、水部公署等,清康熙又建代泉林行宮。孔子,周遊列國來到泉林,站在陪尾山下的泉頭上,面對晝夜川流不息的泉水,慨然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為紀念孔子來此觀泉,後人立碑“子在川上處”以為紀念。

北魏酈道元考察泗河之源,來到泉林,觀泉之後,對泉林泉群大加讚譽。 元代詩人劉豫,游泉林之後賦《題泗泉》詩一首,對泉群的美景佳趣,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

清朝康熙(名玄燁)、乾隆(名弘曆)二帝,曾10次來泉林觀泉賞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林泉群
  • 地理位置:泗水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泉林寺
  • 類型:石灰岩裂隙岩上升泉
  • 主要名泉:珍珠、趵突、黑虎、濤糜、雪花、卞橋
  • 所屬水系:山東省南四湖(微山湖)支流泗水水系
  • 別稱:泗水泉林泉群
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水文特徵,主要泉眼,名勝變遷,泉林寺,三坊,五亭,水部公署,泉林行宮,名人游跡,歷代名人游泉林,康乾二帝駐蹕泉林,詠泉詩文,開發利用,漕運,水力機械,引泉灌溉,工業用水,水產養殖,

位置境域

泉林泉群的位置泉林泉群的位置
泉林泉群,也稱泗水泉林泉群,位於山東省泗水縣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泗河發源處泉林村周邊三公頃的土地上,地理坐標為北緯35°34′,東經117°32′。因名泉薈萃,泉多如林,故稱泉林。
清代《泗河圖》記載,泉群共分東、南、北三區。東區從陪尾山向南轉西一線,名泉有雙睛、紅石、響水、三水、淘米、黑橋、涓涓、新開一、新開二、甘露、西甘露、甘露新、搬井、涌珠、琵琶、天井、奎聚、西奎聚等。南區從石縫泉經潘波由南向北轉西一線,名泉有石縫、潘波、石豆、膏涌、石壑、石液、瑞、雙石縫等。北區從陪尾山西端向北折西經卞橋注入泗河一線,名泉有珍珠、趵突、黑虎、濤糜、雪花、卞橋、三台、卞莊等。
另外《泗河圖》未載入者還有石滾、溪家、溢津、曹家、洗缽、金聚、西金聚、永勝、勝水、繁星、留思、白石、乳竇、蓮花、醴、為思、竇石、鳴玉、五星、石坌等泉,無記載的野泉不知其數。

地質地貌

泉林泉群地區概貌泉林泉群地區概貌
泉群地處泰沂低山丘陵邊緣,東部陪尾山海拔130米,西部汶泗斷層地塹處在100米以下,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是洙泗流域沖積平原。龜蒙山縱列東北,彌山、毛山、鼓山分列西南。山麓盆地相接處,眾泉會聚,形成泉群奇觀。
泉群屬於石灰岩裂隙岩上升泉。從群泉出露和匯流情況及地質構造分析,其成因為:東、西、南三面大面積裸露著古生界寒武、奧陶系石灰岩層,接受大氣降水滲入及地下徑流的充分補給,地下水並向北西運動,至泉林,由於第三系粘土質砂岩和石灰岩砂岩、頁岩(這些岩石不透水)的阻隔,在局部斷裂破碎帶導水作用下,地下水經集壓奪罅而出,上升成泉。

水文特徵

此泉水具有諸多特點。據泰安地區環保監測站1985年鑑定,泉水特點一是硬度大,pH值在7以上;二是無砷、汞、鎘等有毒雜質,純度大;三是化學性能高,水溫穩定。此泉水清飲則甘甜爽口,烹茶煮茗則色純味正,用來釀酒則酒洌生香。常飲此泉水,能使人清心爽神,延年益壽。
泉群屬於山東省36個日流量大於1萬立方米的岩溶大泉之一。由於泉水來自地下深處,加之附近賀莊水庫庫區大面積為第四系透水層下部奧陶系灰岩出露,水滲下去為泉群增加了補給源,所以在枯水期,該泉流量並不減少。不穩定係數僅為1.49。1981年5月,山東省水文三隊對泉林泉群進行測定,日流量為117072立方米,流量為1.355立方米/秒。石縫泉地勢高亢,日流量為38361.6立方米,流量為0.444立方米/秒。較大的還有:黑虎、趵突、響水、淘米、紅石、珍珠、石岔等泉。

主要泉眼

清光緒《泗水縣誌》載,泉群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數十,小泉多如牛毛。在約三公頃的土地上,百泉正出,懸出、穴出、如星、如雲。或流出於石竇間,或隱見於沙土內,或為淺池,或成深潭。泉大如虎口,泉小如豆粒。五步成溪,百步成河,不以潦而盈,不以旱而涸,窮古至今,滔滔不絕,匯為巨流。泉水涌珠噴玉,澄清如晶,泉中水藻青翠如梳,隨波飄蕩,如繪如織。
黑虎泉與石寶泉黑虎泉與石寶泉
黑虎泉,位於陪尾山西端山腳下。泉東面為“子在川上處”,屬泉群北區。其泉大如虎口,從黑洞中噴出,若物之奔騰,虎之吼怒,水勢滔滔,聲震千林,故名“黑虎泉”。該泉為泉群之冠。明代治河都御史章拯有《黑虎泉》詩讚曰:“意行至陪尾,道體識源頭。漏澤有時竭,源泉無日休。品推黑虎勝,合作玉虹流。洙泗多名跡,東歸紀勝游”。
趵突泉趵突泉
趵突泉,位於陪尾山西端,黑虎泉南5米處,屬泉群北區。其泉有“若人之搏而涌擊”。如翻雪之成堆,如文豹從平地突起,聲振山谷,勢雄百澗,故名“趵突泉”。明代太守張文淵有詩讚曰:“萬壑中間見此泉,分明文豹突平田。勢雄百澗宜皆殿,聲振千林讓獨先。涯涘謾窺門下管,漣漪時弄霧中弦。吾人革後皆成革,也解朝宗赴百川”。
珍珠泉珍珠泉
珍珠泉,位於陪尾山西端,趵突泉南8米處,屬泉群北區。此泉從泉底冒出的氣泡,猶如串串珍珠,晶瑩明亮,裊裊上升,如雪霰散於水面,泛起陣陣水花,輕波蕩漾,戲弄漣漪,實為泉林賞心悅目的一大景觀。明代縣令張祚《珍珠寒涌》詩讚曰:“冷冷清泉苦鬥奇,蕊珠萬顆弄漣漪。瀠洄觸石聲如咽,疑是鮫人抱泣時”。
紅石泉紅石泉
紅石泉,位於陪尾山南200米處,今泉林自來水公司院內,屬泉群東區。其水量次於黑虎泉。此泉因從水底噴出紅砂,如腥血之塗石,故名“紅石泉”。明代僉事王文翰有《紅石泉》詩曰:“渠根一片丹砂石,深試平渠剛五尺,中流不識自何來,藻色波光弄 赤”。
響水泉,位於紅石泉西南100米處,今泉林車站旅店後院。屬泉群東區。因泉水流經亂石坡,匯入御橋下,故潺潺清流,琅琅有聲,有“泉源七十二,第一響水奇”之說。80年代初,因建築用地占壓,該泉失去原貌。王文翰《響水泉》詩云:“天載無聲何有聲,只緣山鬼泄天精。氣吞海眼蛟龍出,晝夜琅琅不斷鳴”。
淘米泉,位於陪尾山南,屬泉群東區。此泉噴出細如米粒的黃沙,隨泉花上下翻騰,猶如黃米在清澈的泉水中淘洗,形成一種奇特的自然景觀,故稱“淘米泉”。王文翰《淘米泉》詩云:“野炊家家飯香黍,不須井臼操綆杵。臨流淘汰 成,長歌帝力何所與”。
雙睛泉,又稱清泉,位於陪尾山南紫錦湖北岸,屬泉群東區。此泉從石縫中的兩個圓洞噴出,遠遠望去,猶如一雙晶瑩明亮的大眼睛,故名“雙睛泉”。王文翰詩云:“徹底分明淨若油,波光混混老春秋。夷齊到此應舒嘯,欲解塵纓濯上流”。
洗缽泉,位於泉林寺前,屬泉群東區。此泉因寺院僧人常來洗缽,故名“洗缽泉”。王文翰《洗缽泉》詩云:“一流空部相傳缽,離垢出塵輕死活。常向泉心一洗之,辟穀絕飲忘饑渴”。1987年,因建虹鱒魚場,該泉被占壓。
石縫泉石縫泉
石縫泉,位於石縫泉村西,屬泉群南區。此泉從斷岩罅隙中瀉出,水勢滔滔,濺起片片雪花,如飛雪流散,玉屑飛騰;如朵朵蓮花乍放,片片梨花飛舞。賞此奇景,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王文翰詩云:“可愛斷岩石縫間,日噴玉屑響珊珊。要知就裡生元化,須問東來岩後山”。該泉為南路諸泉之冠,其水量不亞於黑虎泉。70年代,由於築壩積水,失去原貌。
潘波泉,位於潘波村南,屬泉群南區。其水量與石縫泉不相上下,水勢洶湧,波瀾起伏,故名“潘波泉”。王文翰寫詩讚此泉:“觀瀾奇處是潘波,無待風雲展縠羅。元自方壺斟得出,至文流出孔洙河”。此泉現淹沒在潘波水庫內。
泉林泉群
黑虎泉與石寶泉黑虎泉與石寶泉
白石泉白石泉
淘米泉淘米泉
潘波泉泉域潘波泉泉域
泉林泉群下遊河道泉林泉群下遊河道

名勝變遷

泉林泉群
泉林泉群景觀分布示意圖泉林泉群景觀分布示意圖

泉林寺

泉林寺,位於陪尾山西50米處,始建於唐代,明代曾為“壽聖寺”,後改為“泉林寺”。該寺院歷經重修,規模較大。東西寬40米,南北長70米,面積2800平方米。分前、中、後3進院,大門3間,門上邊橫鑲一塊石刻,書曰“泉林寺”。進大門為前院,前殿5間。中院正中為後殿5間,左右配房各3間。後院為僧人住宅,正房前後各5間,配房數間。清乾隆年間因建行宮,將泉林寺西遷300米,另建寺院。重建後的泉林寺南北長67米,東西寬63米,面積4221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分前後兩院和東西跨院。前院供奉如來佛塑像,兩配房為十八羅漢塑像。後院大雄寶殿5間,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塑像。東跨院為鐘樓,西跨院為僧人住宅。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起,有香火廟會6天。建國後,該寺為泉林國小所在地。因學校建設,將古建築逐步拆除。1988年,僅存大門3間。

三坊

即林壑深秀、海岱名川、道源固脈三坊。林壑深秀坊位於陪尾山西端,趵突泉東面,坐北朝南,為過路石坊。明嘉靖間張祚任泗水知縣時建。海岱名川坊位於林壑深秀坊北約10米處,坐北朝南,亦為過路石坊。1596年(明萬曆二十四年),沂州兵備戴燝、泗水知縣尤應魯共同主持修建。道源固脈坊位於水部公署門前東側,坐西朝東,為公署前過街石坊。始建年代不詳。以上三坊,均於康熙年間因建行宮拆除。

五亭

即原泉、會泉、玉淙、有本、浮槎五亭。原泉亭位於泉林水部公署東,趵突泉南,坐南面北,始建年代不詳。會泉亭在水部公署東,坐西向東,知縣尤應魯主持重建。玉淙亭位於水部公署南,坐北面南,亦為知縣尤應魯主持重建。亭前有響水泉,亭上有沂州兵備戴燝題“玉淙亭”三字。有本亭位於水部公署東,坐西向東,工部主事陸化淳、知縣尤應魯共同主持修建。浮槎亭位於水部公署後院,跨於泉上,水部公署主事胡瓚主持修建。以上五亭均於清康熙年間建行宮時拆除。

水部公署

又稱泉林分館或冬宮行署。位於明代泉林寺左,坐北朝南,東西寬50米,南北長95米,面積為4750平方米。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由知縣蔣偉主持在原有廳舍的基礎上增建。入二門,中間有前、後廳各5間,廳前左右配房各3間。該建築為水部公署主事住所,康熙年間因建行宮全部拆除。

泉林行宮

清泉林行宮原貌圖清泉林行宮原貌圖
泉林行宮位於陪尾山下泗河發源處。始建於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為24298平方米(不包括文、武、御橋),為古典園林式建築群,亭台宮殿共114間。
其建築規模分宮前風景區、內宮區、文武御橋、行宮八景等。原行宮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水光山色,相映成趣。該行宮是皇帝巡遊駐蹕之所。行宮大門前100米處,有一條溪流,謂之御帶水,從東向西潺潺流過。水上有3座橋,中間是御橋,左邊是文橋,右邊是武橋。御橋前面左右旗桿各一,杏黃龍旗迎風招展。第一道大門稱大宮門共5間,左右有外朝房各3間。門內兩側亦各有朝房3間。進二宮門,便是宮前風景區。門內約10米處,陪尾山腳下有珍珠、黑虎、濤糜、雪花等泉。繞珍珠泉北行約10餘米,正中為御碑亭,贔屓石碑高7米,寬2.5米,系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游泉林所建。碑正面用漢、滿兩種文字對照書寫康熙御製《泉林記》。背面是乾隆皇帝用行草書寫的兩首詩。由碑亭過遊廊,迎面臨河建正殿3間。西出遊廊門,有坐北朝南的便殿3間(後改為古蔭堂)。
古蔭堂古蔭堂
康熙泉林記碑康熙泉林記碑
觀泉亭觀泉亭
子在川上處石碑子在川上處石碑
泉東是陪尾山,即行宮的花山。山頂有觀山亭3間(後改為橫雲館)。東面有一石洞,名曰朝陽洞。西北山腳下有子在川上處石碑1塊。南面山腳下有繁星、白石、蓮花、雙睛等泉。繁星泉左邊有觀泉亭,此處為泗河之源。山下有湖,謂紫錦湖。湖北岸有一石舫,長20米,寬5米,仍存。
紫錦湖紫錦湖
石舫遺址石舫遺址
內宮分3組建築。皇上寢宮等為中部建築,東宮、東值房、東茶膳房等為東部建築,西宮、西值房、西茶膳房等為西部建築。中部進垂花門(內宮門),前院正殿5間(皇上寢宮),左右淨房各一。殿前東遊廊值房3間,西遊廊值房3間。前後兩院周圍均有遊廊。東西兩宮分列兩邊,建築設計大致相同,均由正殿、左右淨房、值房、茶膳房等組成。行宮內有八景,均為乾隆皇帝命名。
橫雲館,位於陪尾山上,三楹木結構建築。因館建於山頂之上,猶如橫在雲間,故名“橫雲館”。乾隆詩讚曰:“陪尾西來一垂尾,三楹閒館建於斯。誰知聽乳竇鳴處,恰是看岩雲起時”。
近聖居,位於御碑後面,乾隆皇帝為尊崇至聖孔子,故名“近聖居”。其詩云:“去聖如斯近,紆鑾未至遙。林煙鎖寒食,泉聲漾虛寮。翰墨於焉挹,囂塵一以消。潛求應不捨,家法具神堯”。
鏡瀾榭,位於紫錦湖心,因亭榭在猶如明鏡的湖面上,微波蕩漾,波瀾起伏,故名鏡瀾榭。詩曰:“荇藻翠若梳,鱗介紛可數。出牆為泗川,西流自終古”。
九曲彴,位於石舫與鏡瀾榭之間,從石舫順曲徑通向湖心鏡瀾榭,曲折縈迴,如入仙境,名曰九曲彴。詩云:“拳石介中間,左右泉無數。出牆匯為川,始遵泗河路。牆內左者高,亦不向右注。地靈跡必奇,伊誰知此故。溶溶開鏡湖,彼岸多古樹,我欲攬其秀,曲彴可通步”。
柳煙坡,位於行宮南面,每當陽春三月,嫩柳依依,朝煙猶如白紗輕罩,因以得名。乾隆詩讚曰:“嫩條才吐葉絲絲,弱自弗勝踠地垂。偏是曉煙能綴景,白紗輕罩綠羅帷”。
古蔭堂位於近聖居西側,原為便殿,因殿前綠樹掩映,隱天蔽日,銀杏古樹,滿庭濃蔭,故名古蔭堂。乾隆詩曰:“樹古由來蔭亦古,銀樹櫛櫛滿庭鋪。重經此復固遐想,種樹人還識此無”?
紅雨亭,位於皇帝寢宮西側,原名方亭,因四周遍植文杏樹,每當杏花盛開之時,春風吹拂,如紅雨霏霏。故乾隆匾曰紅雨亭。詩曰:“一亭文杏四鄰圍,寒勒花枝未染緋。卻憶去年臨上巳,垂簾紅織雨霏霏”。
在川處,位於陪尾山之西端山腳下,因孔子曾到此觀泉,後人在該地建一碑亭,上書“子在川上處”5個大字。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駐蹕泉林,又在碑陰鐫刻乾隆親筆書寫的自作七律詩一首,以示紀念。其詩曰:“綽楔伊誰勒嶼巔,四周喬木俯臨泉。既稱夫子在川處,安藉釋迦教別傳。責實循名又奚必,枕流漱石且云然。從今橫尾一拳石,來往何仿著寸田。”
泉林行宮以及八景,均於清末毀於戰火。部分建國後陸續重建。

名人游跡

泉群自古以來為山東諸泉之冠,名揚天下。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來泗水考察泗河之源,稱泉林是天下少有的名泉。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魏源觀泉後,也曾留下讚美的詩篇。

歷代名人游泉林

春秋末年,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周遊列國來到泉林,站在陪尾山下的泉頭上,面對晝夜川流不息的泉水,慨然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為紀念孔子來此觀泉,後人立碑“子在川上處”以為紀念。
北魏酈道元,遍歷全國山川,為考察泗河之源,從兗州黑風口乘船沿泗河逆流而上,來到泉林,觀泉之後,對泉林泉群大加讚譽。
元代詩人劉豫,游泉林之後賦《題泗泉》詩一首,對泉群的美景佳趣,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詩中寫到“泗泉奇且怪,聲勢各喧豗。虎豹岩邊去,蛟龍窟里來。……重愛茲佳趣,題詩愧不才”。奇怪的泉群聲勢喧鬧,猶如虎豹蛟龍。對泉群的描寫如此生動形象,而作者還自愧不才,深感對泉群的描寫欠佳。
明清以來,到泉林觀泉賦詩的文人墨客、帝王將相不下數百人,並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其中以明代工部王寵(新安人)撰寫的《觀泉亭記》為佳。文章以形象的語言,淋漓盡致的描寫,將泉群的形、聲、貌躍然紙上,喚起讀者的共鳴,令人神往。明代參將湯節《疏鑿泉林泉源記》,詳細記述了明代永樂年間對泉林泉群的疏浚、開發和利用。明代僉事戴燝(漳南人)、禮部尚書于慎行、工部主事胡瓚等均寫了泉林遊記。長沙知府季木(紹興人)不遠千里來觀賞泉景。參將陳沂、參政張盛(宜興人)等多次游泉林,流連忘返,住宿泉林寺。清代康、乾二帝駐蹕泉林。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魏源、知縣陳亨通(龍溪人)、進士王廷贊(泗水人)等均觀泉賦詩,撰文題銘,留下紀念。
1986~1987年,日本國熊本縣泗水町友好訪華團,兩次來泗水進行友好訪問,參觀泉林時,於陪尾山下泗河發源處立碑紀念。

康乾二帝駐蹕泉林

清朝康熙(名玄燁)、乾隆(名弘曆)二帝,曾10次來泉林觀泉賞景。據《南巡盛典》載,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聖祖仁皇帝臨幸於此,修行宮,建御碑。”康熙東巡到曲阜朝聖,曾來泉林觀泉賦詩並撰《泉林記》一文刻於碑。乾隆南巡和東巡共9次來泉林觀泉。康、乾二帝每次出巡時,事前劃好來迴路線,修築營(御)道。《山東營道圖》記載:乾隆來泉林,從北京路經德州、濟南、曲阜、泗水一線到達泉林,再由泉林經東岩店、大鮑村、泗水城北、澗溝、臨泗、曲阜市歇馬亭到泰安一線回北京。為確保全全,沿途安營,駐軍防守,僅泗水縣境內即安大營兩座(邵家村大營、小廠大營),設尖營4座(尖山尖營、小崇義尖營、李家坡尖營、東澗溝尖營)。乾隆每次到泉林駐蹕,少則5天,多則10天,常趁酒後餘興,賦詩詠泉,共作詩118首,楹聯15副。康、乾二帝來此除建泉林行宮外,還在泗水城北中冊村東2公里處修建行宮,占地150畝。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建成,東距泉林行宮30公里。行宮主體部分為六大進院的皇宮,東跨院為駙馬府。該建築群清鹹豐年間毀於火災。
康、乾二帝駐蹕泉林時間如下: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東巡,駐蹕泉林。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東巡,第一次駐蹕。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第二次駐蹕。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南巡,第三次駐蹕。
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南巡,第四次駐蹕。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東巡,第五次駐蹕。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乾隆東巡,第六次駐蹕。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南巡,第七次駐蹕。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南巡,第八次駐蹕。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東巡,第九次駐蹕。

詠泉詩文

歷代名人遊歷泉林泉後,也留下了許多詩作。如:元代劉豫《題泗泉》、明代邵以仁上元人《泉林》、明代崑山人主事馬玉麟《詠泗水諸泉二首》、明代漳州人僉事戴燝《泉林盛興即子在川上處》、明代皖人工部主事胡瓚《宿泉林》、明代新安人羅文瑞《游泉林聽響水泉贈尤令公》、明代淮南人泗水知縣張祚《觀來行》、明代東阿人、進士、尚書于慎行《泉林歌》、明代晉江人進士泗水知縣尤應魯《游泉林得泗上民風歌——棲一子》、明代長洲人、御史李松《寓山偕孟憲副觀泗源》、明代上虞人、太守張文淵《觀測源》,明代新安人王寵《觀泉亭記》;
清康熙帝《泉林寺》,乾隆帝《泉林二首》、《泉上六詠》,乾隆帝《至泉林八疊舊作韻二首》。清代邵陽人、知州魏源《陪尾山泗源詩》,龍溪人、知縣陳亨造《宿泉林》,龍溪人、泗水知縣陳亨通《重修泉林寺駐蹕亭》,錢塘人章日強《春日憇泉林》、泗水人進士、知縣王廷贊《泉林行宮》、《泉林懷古》工部。

開發利用

漕運

泉林泉水經年不衰流入泗河,使泗河成為山東南部水量大,變率小的一條河流。在航運史上很早就與黃淮兩大河流脈脈相通,成為天然的內河航道。最初,泗河上游居民利用“浮槎”(木筏)做為水上運輸工具,後又“刳木為舟”在河上行駛。運輸工具的不斷改進,促進了水上交通的發展,因而關係到水上交通的水利資源便引起人們的特別重視,並得到逐步開發利用。明代湯節(參將)《疏鑿泉林泉源記》云:“永樂己亥……命工部主事顧大奇等遍歷山川,疏浚泉源,以通水利,以濟漕運”。顧等“溯逆流不便者改之,亂石者去之,不通者浚之,……泉無巨細,皆為之開鑿”。同時在泉林修築水部公署,設水衙官吏。明萬曆年間,胡瓚為泉林水部公署主事,專管源泉疏浚事宜。除開發泉林之泉外,還將全縣所有泉源,悉數開鑿疏浚,從而加大了泗河的流量,便利了水上運輸。凡泗水境內的小麥、花生、裘皮、蠶繭等農副產品,均由此運往兗州、濟寧,並銷往全國各地。清康熙初年,為了重修孔廟,將蒙山運來的木材,從卞橋下水,至曲阜陶洛,孔林等處卸存。

水力機械

水打碾。在石縫泉村西的石縫泉上。1934年,由石縫泉村木工李開運創建。水打碾利用水力推動水輪機,帶動兩碾砣旋轉,每晝夜碾豆子1200公斤。1963年,因修水庫拆除。水打磨,在陪尾山西端泉頭上。1943年,由魯中九團戴團長聘請木工李開運幫助興建,構造原理與水打碾基本相同,每晝夜磨小麥1500公斤,所磨麵粉主要供軍隊所需。建國初因興修水利拆除。水力發電卞橋水電站1955年修建(詳見水利卷水電站節)。

引泉灌溉

泉林引泉灌溉工程於1955年興建,是泗水縣有史以來第一個自流灌溉工程。該工程從泉林陪尾山下的泉頭引水,乾渠順公路向西至李家廟,全長18.4公里,流量為1.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為0.6萬畝,其中自流灌溉為0.52萬畝,國家投資14.16萬元。1976年,再次進行引泉工程建設,將泉林泉和石縫泉兩股水源匯合,向西自流灌溉泉林鎮與苗館鄉南部的大片土地,修築乾渠15公里,灌溉兩鄉鎮29個村的4萬餘畝農田,使泉水造福於人民,發揮其更大效益。

工業用水

1958年起在泉林陸續興建的針織、工具、大小附屬檔案等10餘處工廠,利用泉群泉水進行漂染、洗煤、煉鐵、工具製造等工業生產。1978年又在紅石泉建起自來水廠,年供水量為60餘萬噸。

水產養殖

1958年後,陸續修建一批水利工程,縣內水面擴大,水產事業也發展起來。1959年,縣人委把淡水養殖列入國民經濟計畫,制定水產發展規劃,先以中冊、泉林2處公社作為養魚試點。
隨著水產事業的發展,1960年4月,縣成立水產局。在泉林鎮南鋪子北建養魚場1處,面積10畝,主要放養南方引進的中南魚。到1960年底,全縣水面已擴大到1.8萬畝,放養魚苗2200萬尾。1962年,縣水產局撤銷,其業務合併到水利局。1965年底,進行河蚌養珍珠試驗,以龍灣套、泗源作為種植試驗點,共生產珍珠0.35公斤。
1980年,從濟南黃台電廠羅非魚養殖場引進羅非魚種魚100公斤,個體重0.25~0.5公斤,放養在泉林電廠新建的越冬池內,利用泉林電廠餘熱水(水溫35℃以上)和泉水混合,進行羅非魚越冬養殖。經過一年的試養,獲得成功,羅非魚首次在濟寧地區落戶。到1981年9月,已生產9厘米羅非魚種5萬尾。此後,又引進50公斤200尾尼羅羅非魚,亦獲得成功。1982、1983年兩年共生產羅非魚種近10萬尾。該魚種除滿足縣內需要外,並銷往曲阜、鄒縣、金鄉、嘉祥等縣。
1985年,縣內開始引進和試養虹鱒魚。虹鱒魚是世界四大名魚之一,為冷水性魚類,生長最適水溫為15~18℃。該魚在流水條件下,耐出養,產量高,一般畝產2、3萬公斤,高達6、7萬公斤。以泉林泉為最佳。
1986年11月,動工興建泗水縣泉林虹鱒魚良種場。1987年底試驗生產,1988年底正式投產。良種場面積和規模為全國第二大場,建孵化室200平方米,親苗池、苗種池、成魚池8.5畝,有其他冷水水面12畝,年產魚種60餘萬尾,商品魚10萬公斤。1988年產魚7萬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