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城市群

沿淮城市群

國家重要的能源與農產品加工基地;長三角製造業梯度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安徽省重化工主要集聚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沿淮城市群
  • 隸屬於:安徽省
  • 地位1:國家重要的能源與農產品加工基地
  • 地位2:三角製造業梯度轉移的重要承接地
概述,基礎條件,發展環境,黃淮海平原旅遊區,相關規劃,

概述

基礎條件

1.資源優勢明顯。沿淮城市群農業耕地占全省的2/3以上,是全省耕地最多、利用率最高、旱地比重最大的旱作農業區,也是我國重要的糧、棉、豆、肉、毛、皮和中藥材等農產品生產基地。沿淮城市群礦產資源豐富,分布著我國東部和南部地區煤炭資源最好、儲量最大的整裝煤田。已探明煤炭保有儲量279.1億噸,占全省煤炭儲量的99.4%,居華東地區之首。霍邱鐵礦已探明儲量16.1億噸,位居華東第一,被列為全國大型鐵礦基地。已探明的其他礦產資源有金、銀、銅、瑩石、雲母等。沿淮城市群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鄉村適齡勞動人1256.41萬人,占全省的44.55%。
2.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沿淮城市群生產總值1786億元,“十五”時期年均增長8.2%,其中“兩淮一蚌”年均增長10.8%,高於全省約1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157.9億元,其中“兩淮一蚌”財政收入占65.4%。骨幹企業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四大煤炭集團、五大電力企業、豐原生物化工、淮化綜合煤化工、淮北紡織、亳州中藥材加工、阜陽肉類加工等為代表的大中型龍頭企業集團。
3.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十五”期間,沿淮城市群每年新增原煤生產能力1200萬噸以上,開工建設規模近5500萬噸/年左右。電力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裝機規模達 600萬千瓦。綜合交通網路正在加速形成,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4.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十五”期間,沿淮城市群進出口貿易總額和直接利用外資年均分別增長19.1%和50.7%,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五年累計進出口總額22.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億美元。招商引資和對外貿易已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發展環境

1.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將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沿淮城市群承東啟西、貫穿南北,區位優勢明顯,具有開拓大市場和發展大流通的優越條件。在促進中部崛起的過程中,沿淮城市群的煤炭、電力、重化工、生物化工、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
2.產業轉移為跨越式發展增添新動力。隨著全省和沿淮綜合交通輸網路的形成和完善,沿淮城市群資源、區位、勞動力等優勢將進一步顯現。同時,我省東向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為沿淮城市群加速融入長三角和淮海經濟圈提供了契機,為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創造了條件。
3.“861”行動計畫實施將帶動有關支柱產業發展壯大。沿淮城市群資源豐富,能源、化工、農產品加工產業基礎較好。“861”行動計畫的深入推進,為能源產業基地、化工產業基地、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契機。
加快沿淮城市群建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層次不高;民間資本、外資企業少,高素質人才缺乏;工業基礎薄弱,工業化水平和經濟外向度低;“三農”問題比較突出;水資源不足和生態環境惡化等。

黃淮海平原旅遊區

1.科學規劃布局,大力開發旅遊資源。
圍繞皖西北魏晉文化旅遊區建設,著力打造亳州老莊文化、魏晉文化、中草藥文化、酒文化和原始文化等5個文化旅遊品牌。圍繞皖東北宿州楚漢旅遊區建設,著力打造楚漢文化、奇石文化、黃河故道文化和軍事旅遊文化等4個文化旅遊品牌。利用淮河阜陽段特殊地位和抗洪知名度,科學合理開發淮河沿線優良的自然生態資源,打造從阜南縣王家壩風景點開始,經南照古鎮、古清涼寺、八里河風景區、臨淮崗壩區、賽澗流泉牧野、壽州古城,至焦崗湖旅遊區的淮河風情觀光帶。
充分結合淮河沿岸的眾多歷史遺蹟和歷史事件,開發淮河淮南段和蚌埠段旅遊資源,打造淮宿地區淮海戰役舊址紅色旅遊景點,重點推動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譙城商埠老街巷等一批旅遊項目建設。到2010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20億元,國內外旅遊人數超過2500萬人次。
2.著力推進旅遊產業化。
高起點規劃旅遊業發展。立足旅遊消費需求,抓好旅遊點的建設、旅遊商品的開發和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遵循“尊重歷史、保護環境、發掘文化”的原則,重點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商品,推動旅遊商品的生產、銷售上規模、上檔次。
加快旅遊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優先發展進入景點的交通,加強縣鄉道路建設。注重發展餐飲業,從傳統飲食中吸取營養元素,創出品牌。因地制宜地發展旅遊業。

相關規劃

1、《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底安徽省編制了《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並由安徽省政府進行發布。發布日期:2006年12月31日 實施日期:2006年12月31日 (地方法規)
2、《沿淮城市群規劃》:2005年底編制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