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有感

《河湟有感》是晚唐詩人司空圖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吐蕃趁唐內亂而攻占河湟地區的史實,後兩句詩人感傷河湟漢兒盡學胡語。全詩寓抒情、議論於客觀敘事之中,發人深省。這首詩表現出詩人對腐朽的唐王朝無力收復河湟的失望,以及對同族人處於敵對狀態的痛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河湟有感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司空圖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河湟1有感
一自蕭關2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3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河湟(huáng):黃河與湟水,指河西、隴右地區。
2、蕭關:古關塞名,故址在今甘肅固原縣北。
3、異鄉:此謂異域。

白話譯文

自從蕭關一戰後,春風便再也吹不到河湟地區了。
而今漢家兒童都說胡人語,卻向著城頭罵著漢人。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時,朝庭調朔方、安西軍以收京師,邊防空虛,吐蕃乘機於廣德元年(763),侵入大震關,蘭州、秦州等河西、隴右地區均告失陷。又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都護府,安西阻絕。當時及以後,不少詩人對河湟等地失陷而久未收復,深感沉痛。司空圖這首《河湟有感》即悲嘆河湟因長久失陷,致使漢蕃生聚,民不思歸的局面。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兩句詩人用精煉的語言說明了吐蕃借唐朝內亂乘機攻占河湟的歷史事實。蕭關當時為河湟與內地之間重要軍事關塞。蕭關一陷,河湟阻絕,詩中用“隔斷異鄉春”形象地表明河湟與內地音訊不通,處於西地分裂局面的狀況。此處,“春”者,非僅言季節或氣候,更是指民族習慣,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將軍赴鄧州》詩中有“春色臨關盡,黃雲出塞多”,是偏重於對邊地氣候環境的特徵來說的。司空圖在“春”字之前,冠上“異鄉”,再形容為“隔斷”,足見其非僅言河湟氣候與內地不同,而是欲為讀者指出,處於吐蕃統治下的河湟地區,人們已無法感受唐朝教化,況“蕃音虜曲直難分”,漢人也逐漸蕃化,民族感情亦漸消失,十分讓人傷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斷”包含時間的先後,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詩人對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
後兩句寫詩人對漢兒學胡語感到不幸和痛心。“漢兒學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寫出詩人為之痛心,為之落淚的不幸事實。本來,華夷雜居,彼此感化,是很正常的,亦為史書或詩文所常見。“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胡兒向化新長成,猶自千回問漢王”。都反映了彼此和睦相處的情況。然而,這首詩中詩人所悲嘆的是,因為長期淪陷,河湟漢兒已是語言改變,民族情感淡薄。詩人對此痛心嫉首,扼腕嘆息。南宋陸游《送范舍人歸朝》:“東都兒童作胡語,常時思此氣生癭。”寫處於金朝統治的開封,漢家兒童的語言變化,與司空圖反映的是同一種情況。
這首詩不重敘事,而在抒發感慨,寄寓情懷。四句中,前半偏重虛寫,指出河湟失陷局勢;後半採用實寫,選用一典型事例作結,引出失地所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又是河湟長期失陷的結果,引人深思。詩人很少運用感情色彩濃厚的辭彙來表現情感,但從“一自”、“卻”等表時間和轉折意義的詞中,可以使讀者體會到詩人內心強烈的感受。這種悲慨的詩風,會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名家點評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三、四言河湟淪陷之久也。此或是張義潮未復河湟前作。

作者簡介

司空圖(837—908),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晚唐詩人、詩論家。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唐懿宗鹹通十年(869)應試,擢進士上第,天復四年(904),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後梁開平二年(908),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著有《二十四詩品》。《全唐詩》收其詩三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