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底沉積

河底沉積

河底沉積是指泥沙隨河流流速減小而逐漸沉降到河底形成的河床沉積。沉積物有直徑大小不等的礫石、砂粒及黏粒等。河流運動的速度越大,沉積在河底的物質越粗;反之,沉積物越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底沉積
  • 外文名:river bottom sediment
  • 學科:生態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 沉積物:礫石、砂粒及黏粒等
  • 形成原因:泥沙隨河流流速減小而逐漸沉降到河底形成
定義,簡介,地質特徵識別,測井特徵識別,

定義

河底沉積是指泥沙隨河流流速減小而逐漸沉降到河底形成的河床沉積。

簡介

沉積物有直徑大小不等的礫石、砂粒及黏粒等。河流運動的速度越大,沉積在河底的物質越粗;反之,沉積物越細。伴隨著河流水文的年際變化及季節變化,河底沉積呈現出由粗到細或由細到粗的韻律變化。一般河流的上游段河床比降較大,沉積物較粗;河流中下游段比降較小,水流趨於平緩,沉積物較細。河底沉積過多影響航運,需要不斷地進行疏浚。

地質特徵識別

河流沉積的識別,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在沉積物及其沉積特徵方面,一般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沉積序列
多表現為下粗上細的正粒序沉積,底部常具沖刷面。反映在沉積環境上,一個完整的河流沉積層序自下而上由河底滯留沉積開始,依次出現河道沉積(含各種壩體)和泛濫平原或河漫灘沉積,但在特殊情況下,偶爾可見到反粒序的沉積序列。在砂體形態上構成垂直沉積走向的彎曲條帶狀,剖面上砂體常呈透鏡狀、板狀-透鏡狀。垂向沉積剖面上常具有二元結構(尤其是曲流河),下部為礫、砂質沉積,上部為粉砂、泥質沉積。
(2)沉積構造
主要沉積類型為水流波痕成因的交錯層理,反映了單向水流搬運特徵,在組合特徵上隨粒度變化而出現相應的變化。自下而上的基本順序是沖刷面-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大型板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逆行沙波層理-爬升波痕紋理-斷續波狀交錯層理和水平層理。
(3)粒度分布
主要由跳躍和懸浮兩個總體組成。
(4)古生物特徵方面
以植根、植屑化石為主,特別在河漫灘沉積中出現植根和碳質泥岩,可見少量淡水生物化石和蟲孔,無海相化石。
(5)岩礦特徵方面
成熟度中等-較差,黏土礦物主要為高嶺石,反映酸性環境。
不同的河流類型具有不同的水動力條件、遷移特徵及演化規律,不僅造就出的地貌形態不同,各自形成的沉積物在岩性、粒度、沉積構造及其組合與垂向序列、空同形態、砂體展布等很多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測井特徵識別

(1)不同河流的區別
辮狀河以具高幅鋸齒或平滑箱形為特徵;曲流河以鋸齒狀漸變鐘形為特點;網狀河則多為低幅鋸齒狀小型的鐘形為特色。通常河流相的測井曲線下齒為礫,上齒為泥。鋸齒的個數增多或減少,主要取決於河流能量的變化與沉積物的加積方式,故下齒多少反映水流能量變化的次數與沖刷作用,而上齒的多少則同樣體現水流能量變化的次數與側積泥的發育程度以及河流的彎曲程度。在垂向組合上,辮狀河為砂包泥,曲流河則以砂泥間互為特點,網狀河多為弱泥包砂。
(2)不同河流的共性
無論哪種河流的測井曲線均具有向上幅度變小的趨勢,即具有明顯到不明顯的正粒序或韻律結構,同時其底部與下伏岩層均為突變接觸。泥質夾層均以旋迴的上部為主要發育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