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地貌

河床地貌

河床地貌是指河床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種形態的總稱。包括河型、河床侵蝕地貌和河床堆積地貌。

基本介紹

河床,河型,

河床

河床又稱河槽,為平水期河水所淹沒的河谷底部。

河型

即河床的類型。河床是在不斷演變的,縱向輸沙平衡的破壞,會引起河床的縱向變形,河床或因沖刷降低或因淤積加高;橫向輸沙平衡的破壞,會引起河床橫斷面的變化,河流發生平面的移動。縱橫向變形的結果,表現出了不同的河床類型。各種不同的河型是內外營力長期作用的產物,代表著流域水文狀況和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平衡。
常用的是根據河床平面形態及其演變規律,劃分為順直微彎型、彎曲型、分汊型和遊蕩型4種。
順直微彎型河床:河段順直或略有彎曲,但主流流路依然彎曲,因此深槽、淺灘交錯出現,兩側的邊灘犬牙交錯。
彎曲型河床 也稱蜿蜒性河道。具有迂迴曲折的外形和蜿蜒蠕動的動態特性,在世界上分布很廣。典型的彎曲型河床平面形態為彎段和過渡段相間。彎段為深槽所在,過渡段為淺灘所在。據統計發現任意兩相鄰淺灘的間距約為河寬的5~7倍。
分汊型河床  又稱江心洲型河床。具有一個或幾個江心洲,河身呈寬窄相間的蓮藕狀,具有兩股或更多的汊道,各汊道經常處在交替消長的過程之中。
遊蕩型河床  河身順直寬淺,沙灘密布,汊道交織,河床變形迅速,主槽擺動不定,水流散亂。以黃河下游最為典型。
流水侵蝕河床形成河床深槽、壺穴、岩檻和深切曲流等一系列地貌。
河床侵蝕地貌 深槽  河床中相對低洼的水下地形。位於河床的拐彎處或淺灘之間的較深河段,由於水流侵蝕能力增強,這段河床被沖刷成深槽。如在彎曲河道中,橫向環流侵蝕凹岸會形成深槽;輻散型橫向環流侵蝕河床底部也會形成深槽。洪水漲水期內,彎段(或窄段)的局部水面比降變陡,易侵蝕形成深槽。
壺穴  基岩河床被湍急水流沖磨成的深穴。位河床基岩節理髮育處,或構造破碎帶,分布於山區河流或河段,深6~7米或更多。
岩檻  橫亘於河床底部上凸的由堅硬岩石組成的坡坎。常伴有瀑布或跌水,並構成上遊河段的地方侵蝕基準面。
深切曲流  由於地殼抬升,深切到基岩之中的曲流。多發育在山地,分為嵌入曲流和內生曲流。嵌入曲流是地殼急劇抬升時,曲流保持原形切入基岩形成;內生曲流是曲流在下切基岩過程中,還進行側蝕形成。內生曲流更加彎曲,常在洪水期水流漫溢而裁彎取直,原來的河彎被廢棄,被廢棄的河曲所環繞的孤立山丘,稱為離堆山。如果地殼繼續抬升,取直的新河床則繼續不斷加深,使廢棄的河曲位置相對抬高,形成高位廢棄曲流。
河床堆積地貌  河床內所形成的各種淤積體的形態。開始發育的河谷,谷底幾乎全為河床所占據。由於旁蝕作用,河谷不斷展寬,在河床底部形成一系列不同規模的沖積物堆積體,統稱為淺灘,分布在岸邊的稱為邊灘,分布在河心的稱心灘;心灘經常淹沒在水中,只在枯水期才出露水面,心灘增大淤高、出露於中水位以上稱為江心洲;小型的江心洲稱為河洲。邊灘的尖端不斷順水流方向向下延伸,形成長條狀的與水流斜交的沙灘,稱為沙嘴,有的沙嘴長度可達10多公里。
邊灘不斷展寬、加高、增長,形成雛形河漫灘。雛形河漫灘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有植物生長,洪水期有懸移質泥沙沉積,逐漸成為河漫灘。河漫灘近岸區或江心洲沿岸區,洪水漫溢後,水深突然減小,加之河岸和洲岸的阻力,流速減小,泥沙沉積下來,形成與岸平行出露水面的堤狀堆積體,稱為河岸沙堤。由於凹岸的後退通常不是連續進行的,河道在發育過程中會在凸岸形成一組微高的弧狀帶形堆積體,稱為濱河床沙壩。沙壩與沙壩之間成為狹長的局部窪地。這一系列濱河沙堤與壩間窪地組合而成的扇狀沉積體,稱為河漫灘鬃崗地形或迂迴扇。彎道河床的自然裁彎形成廢棄河道。廢棄河道的上、下口門被淤死,成為牛軛湖。在平原河流下游,洪水期大量懸浮物質隨河水溢出,並很快沉積,形成高出附近地面、沿河床兩側堆積成向外微傾斜的長堤,稱為天然堤。
此外,沙質河床在水流的作用下,表面形成不同類型的微起伏地形:沙紋、沙波等。
參考書目
錢寧等:《河床演變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