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水磨

河州水磨是臨夏地區古老的以水為動力的麵粉加工機械,最早出現於明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州水磨
  • 動力:以水為動力
  • 性質:麵粉加工機械
  • 時期:最早出現於明代
簡介,特點,人文歷史,

簡介

明嘉靖年間進士楊一清來河州,看到河州水磨,留有"磨引河流水自推"讚嘆詩句,說明這種水磨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機械。民間傳說明朝兵部尚書、河州人王竑有功於朝廷,皇帝特封河州用這種水磨加工麵粉,以代人力之勞,似乎是皇帝的恩賜,其實這是臨夏人民智慧的結晶

特點

河州水磨有兩種形式,平輪磨和立輪磨。平輪磨適於在流量大的河流上引渠修建,立輪磨適於在小流量的河水上引水修建。兩種磨就是把石磨盤裝在連機碓的水輪上,藉以帶動石磨盤把糧食磨成麵粉。平輪磨在引渠有落差的地方建修,磨房下置木水槽和連碓水輪,水輪軸通到磨房地板約二尺多的地方與丫型橫木連線,橫木上擱石磨下扇,再在磨房樑上擱兩根橫木,用四條繩把上磨扇懸吊起來,繩用撬槓撬著。磨麵時,磨客子(當地人稱操作磨的人)打開板槽上口的閘板,水就順槽而下,推動水輪轉動,水輪帶動下磨扇轉動。然後用橇槓調解掛上磨盤的四條繩的鬆緊,把兩個磨盤的間隙調到合適的程度。在磨盤上面安斗、斗中裝糧食,斗下側有一小口叫鬥眼,正好對在磨眼邊上,在磨眼中插一根"丫"形攪棍,隨著磨下盤轉動,帶動小棍不斷跳動,橫的一頭從鬥眼中不斷把糧食攪到磨眼裡,白花花的麵粉就磨出來了。這種磨正常運轉時,晝夜可加工小麥麵粉1000公斤。立輪磨和平輪磨不同的是落差比平輪磨高一些,壩上水平置一水槽,流水經水槽,衝動立輪(狀似水車),立輪軸與磨盤軸安裝木製的齒輪,改立轉為平轉。磨房、磨盤及其他設定與平輪磨相同。

人文歷史

據有關資料記載,明嘉靖年間河州共有水磨1368輪,到清康熙年間增至1800輪。至民國二十年(1931),導河縣(臨夏縣)有甲等冬轉平輪水磨82輪,乙等春水平輪水磨239輪,丙等立轉水磨1038輪。解放初,除在北塬渠上增加了幾盤平輪磨外,沒多大增減。20世紀70年代,由新磨粉機替代。目前,立輪磨消失,平輪磨大多數已拆除,僅剩幾輪主要用於加工食用雜糧、油籽。其特殊作用是加工青禾青物--"碾轉"這種特殊的臨夏小吃。
榨房和水磨一般是修在一起的。先在水磨上把油籽磨碎,把油料用大鍋蒸熟,用馬蓮葉和繩子包為油包放到盤上,然後將二、三丈長的沉重的油梁放下來,利用槓桿原理把重力壓在油包上,油脂就源源不斷的榨了出來。大榨榨出的油香味特濃,臨夏涼拌菜和小吃全用這種油。
水磨和榨房由於歷史久遠,已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和情趣當中。如"大小寒兩空里站磨哩"說的是大小寒這個節氣到來時,臨夏河流要結冰,春水磨被水封。臨夏花兒中大量套用磨榨的比興。如:"清水的河灘里修榨里,有水時修兩盤磨里,臉紅害羞怕啥哩,那個不為個朋友哩"。又如:"清水們打的磨輪子轉,磨口裡淌的是細面,寧叫皇上的江山亂,不叫我倆的路斷"。"想起個阿哥是淚淌哩,打轉個平輪的磨里"。人們的口語當中有"打懸撬"句,比喻象上磨扇挨不上下磨扇,事情無著落。水磨雖失去昔日的繁榮,將與歷史告別,但它作為古代河州人民智慧的象徵和精神的一種依託,將永遠鐫刻在後人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