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套八大渠

河套古灌區一般指本詞條

後套八大渠是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黃河後套八條引黃灌渠。位於現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南臨黃河,北與烏加河交界。自西而東是:永濟渠(又名纏金渠)、剛目渠(又名剛濟渠)、豐濟渠、沙河渠(又名永和渠)、義和渠、通濟渠(原名老郭渠)、長濟渠(又名長勝渠)和塔布渠(原名塔布河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套八大渠
  • 性質:水利設施
  • 成立時間: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 套用:灌溉沿渠田地
內蒙古長濟渠
各渠都從黃河引水,退水到烏加河黃河後套水利開始於漢武帝元朔年間(公元前126年前後),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也曾在此開闢陵陽渠等。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乾隆時期以後,水利發展較快,但黃河水位常有變化,渠道也常淤斷或重開,所以渠長及灌田面積,歷年變化很大。這些渠道很多是由民間私人組織開鑿,開一渠有歷十多年或幾十年的,主要依據技術人員的經驗進行施工。進口缺乏控制,引水量決定於黃河水位高程和主流流向,渠首比降較緩,清淤工程量很大。
清代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政府任命貽谷為墾務大臣,由國家強行贖買河套渠道和沿渠田地,統一灌區管理,進行較大規模整頓,增加了灌溉面積,訂立了收取水費制度,灌區維修經費得到一定保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