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壩鎮(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下轄鎮)

河壩鎮(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壩鎮是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下轄鎮,地處石阡縣西部,遵義市餘慶縣東部,東臨本縣聚鳳鄉,西南與遵義市餘慶縣龍溪鎮接壤,西北與鳳崗縣隔江相望,北接本縣本庄鎮,距縣城約87公里,是出入石阡的“西大門”。

2014年12月29日,石阡縣小龍河濕地被貴州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濕地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壩鎮
  • 外文名:HeBa
  • 總面積:166.8平方公里 
  • 總人口:21084人(2014年)
  • 駐地:和平村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石阡縣
  • 郵政編碼:555108
  • 地理位置:雲貴高原東部
  • 下轄地區:轄15個行政村
  • 方言:西南官話
  • 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貴D
  • 民族:漢、仡佬、苗、土家、侗、滿族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旅遊資源,旅遊景點,

建置沿革

東周平王東遷,公元前856年,仡佬族先民于樂洄江畔建立部落,視為蠻楚之地。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於今石阡縣河壩鎮,屬象郡。
漢代,屬夜郎國、牂牁郡地。
魏晉梁武帝天監年間,置建昌縣,侯景叛亂後,僑置夜郎郡,隸武州。
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石阡府,分轄龍泉縣及石阡、苗民、葛彰葛商3個長官司。建石阡府葛彰葛商長官司地方守御千戶所。
清康熙二年,廢葛彰葛商長官司守御千戶所。屬石阡府直轄。
1950年2月8日,石阡縣人民政府成立,隨即將民國時期18鄉鎮劃為3個區分轄。置河壩場鄉。
2016年1月1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27號批准撤銷河壩場鄉建制設定河壩鎮

行政區劃

截止2016年1月,全鎮轄15個行政村,分別為和平村,普興村,雙橋村,印屯村,金岩村,坪中村,瓮坪村,王坪村,連山村,高屯村,美星村,小江村,深溪村,中宅村,黎家坪村。
鎮政府駐地和平村。

地理環境

河壩鎮地處雲貴高原東部,武陵山脈東延。全鎮地勢周圍高中間低,最高海拔1306米,最低海拔和平村485米。春冬涼爽,夏秋炎熱,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 - 3℃,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全年無霜期320—360天。
境內山區面積占全鎮總面積的66.8%,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原始森林。河流3條,其中烏江沿西北邊境流過,樂洄江(現餘慶河)流經境內入烏江。有地熱泉一處,小型水電發電站2座。水資源也十分豐富,河中漁類種類很多,有大鯢(娃娃魚)、黃顙魚(角角魚)鰱魚等國家級保護動物近十餘種。
305省道修(文)銅(仁)公路由南向北橫貫而過。
境內有烏江、樂洄江(現餘慶河)及其支流小龍河三條河流,河道全長46.2公里,流域面積468.7平方公里。
樂洄江(現餘慶河)汛期廣數百里,經烏江進入的船舶可直入境內明清時期已廢棄的碼頭。現因建設的三個水庫電站已無法行駛船舶。樂洄江發源於黔東南州黃平浪洞鎮,經餘慶縣白泥鎮團結水庫流經餘慶縣城,於龍溪鎮方竹水庫流入境內。經猴子岩、花山、和平村、普興村、雙橋村、印屯村、小江村、深溪村、中宅村於境內河口流入烏江。與鳳崗、思南隔江交界。

經濟發展

2017年我鎮完成總收入1,700.71萬元,其中:上級補助收入1,168.92萬元;一般公共預收入完成428.50萬元,其中:工商稅完成421.61萬元(地稅:401.88萬元,國稅19.73萬元),財政--非稅收入完成6.89萬元(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完成4.91萬元,罰沒收入完成1.98萬元);基金預算收入96.40萬元。
2017年我鎮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168.92萬元,占年初預算數666.14萬元175.48%,比上年同期增加101.39萬元,增長9.49%(主要是調資因素的增加及追加的專項指標);一般公共服務支出920.61萬元,其中:政府機關事務支出877.9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4.74萬元,增長21.40%;財政事務支出42.68萬元,增長31.24%;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8.24萬元,增長13.66%;人口與計畫生育事務支出32.20萬元,增長35.75%;農林水事務支出107.41萬元,其中:農業支出82.37萬元,增長8.50%,林業支出16.68萬元,增長11.27%,水利支出8.36萬元,增長9.86%;村民委員會和村黨支部補助支出100.46萬元,增長21.58%。上交上級支出428.50萬元;基金預算支出96.40萬元。
2010年全鎮通公路里程達約110公里,鎮域內省道里程12公里。鄉道49公里,村組道120公里。境內公路網路已初具雛形。農網改造、程控電話,移動、聯通通訊,加密電視已為民所用。
2016年G354石阡香樹園至河壩公路改擴建工程(二級路)開始招標啟動。已由銅仁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 銅發改交通[2015]389號檔案 批准建設,路線起於石阡縣香樹園,沿S305老路布線、途徑馬腳沖、龍井、兩岔河、本庄、印把山、河壩,訖於S305石阡縣與餘慶交界處。線路設計全長88.4公里;設計車輛荷載為公路-Ⅰ級,路面類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
農村經濟,農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紅苕、洋芋為主。經濟作物以烤菸和水果為主。
烏江沿西北邊境流過,其支流樂回江流經境內,兩岸盛產稻穀、玉米、油菜、甘蔗、西瓜和柑橘、柚子、桃李等糧食和經濟作物,是享有盛名的“魚米之鄉”和“泉都~柚鄉”。

旅遊資源

河壩鎮素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之說。鎮中心為樂洄江(現餘慶河)沖積平地,周圍群山環繞,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78.5%。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境內資源獨特、氣候宜人、山川秀麗、人傑地靈、環境優美。
具有梵淨山鄉村休閒旅遊的條件,適合在山水之間體驗別具一格的慢生活狀態。
河壩鎮森林面積17萬畝,全鎮森林覆蓋率78.5%。主要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經濟林木有金錢柑、碰柑、白橘、七香柑、沙田柚、文旦柚、關溪蜜柚、玉環柚、春見、密桃、四川李、空心李、金錢橘、油桐、油茶、板粟、核桃、軟籽石榴等,珍稀樹種有桂花、桫欏、油杉、翠柏、金錢松、水松、刺五加、八角蓮、核桃、板栗、楠木、紅豆杉、銀杏、樟木、櫸木等20餘種。
素有銅仁市“水果之鄉”之美譽。
鎮域內有地熱資源一處(小江河),流量70升/秒,水溫39.6℃。
2017年河壩鎮人民政府宣布充分挖掘夜郞文化,擴大石阡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河壩鎮下步要圍繞河壩的特色和資源,著力促進夜郞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全力推進全域旅遊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加快賓館酒店住宿條件的改善。儘快建設河壩鎮夜郎文化博物館和對念及先生夜郎文化小說的支持。
旅遊景點有著名的大浪溝喀斯特龍洞、白龍山碗架岩摩崖石刻、白號軍戰鬥遺址印把山、深溪明清自庫塔、河壩老城堭廟、省級小龍河濕地公園峽谷風光、花山水庫風光、千年古墓群、高王溶洞群、小江熱水河等10餘處自然風景區,景區內儲藏著大量的“鴛鴦鳥”、“獼猴”和玉帶海雕、金雕、蒼鷹、穿山甲等國家級珍惜動植物,是人們最佳的休閒養生、旅遊觀光的慢生活體驗區。

旅遊景點

1、大浪溝喀斯特龍洞:
大浪溝喀斯特龍洞位於河壩鎮和平村,距鎮政府所在地800米。正對著鎮中心街道,是老河壩人傳統耕地區。龍洞在大浪溝的深處,分別有兩個洞口,位於山的上部和下部,一上一下機相灌輸,龍洞就隱藏在這座山的山體之中。由下洞口進入有一個很小的向上走廊,大約幾米便會到達龍洞的大廳。龍洞大廳裡面沒有任何亮光,空氣自然流通,手電筒射不到頂,洞內地下水池,石鐘乳和石筍千奇百怪,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高約80米,寬約40米。由於從入口走廊進入大廳會經過一個卡口,據村里老人說是以前土匪的大本營。後來收復河壩,還在這裡進行過激烈的戰鬥。村里耕地的農民曾經還撿到過戰爭時期的土製手榴彈。
2、小龍河濕地公園:
位於河壩鎮境內,是2014年經省林業廳批准的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石阡縣最大的天然濕地,也是石阡餘慶鳳岡三縣地帶極其難得的一片綠洲。
景岸線長達12公里的濕地走廊及20000畝原始濕地。景區內有白鸛、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等國家一級保護鳥10餘種;鴛鴦、天鵝、小鷗、灰鶴、鵜、姬田雞、鸚鵡、黑䴉、蒼鷹等國家二級保護鳥20種;有獼猴、水獺、岩羊、穿山甲等10餘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團魚、鰱魚、角角魚、黃花魚、甲魚、鯉魚、七香魚等10餘種水生脊椎動物。小龍河自然風光秀麗,群山環繞,山水相連,山倒映著水,水鑲嵌山,氣勢磅礴,幅員遼闊,舉目遠眺,展現在眼前的是無邊的翡翠世界,令人陶醉的綠色,世外桃園的人居環境。
3、白龍山碗架岩摩崖石刻
白龍山碗架岩摩崖石刻位於河壩鎮小江村印橋水電站旁。明朝萬曆年間所刻七言詩:“白岩萬仞入雲霄,回刀龍名在半腰。十里城長誠地設,一虹高拂似天橋。夜郎振古揮三捷,監總曾今困九苗(酋)。治民古今原有數,天成龍腹御夷獠。”此石摩岩石刻與烏江一江之隔的鳳岡縣古甸鄉刻於明萬曆丁亥年(1587年)的摩岩石刻“夜郎古甸”遙相呼應。“夜郎古甸”所指為其附近有“夜郎城”,此處為“夜郎城”郊外之地。據考證,在貴州境內乃至西南地區有“夜郎”文字的石刻並不多見。同時是明萬曆年間所刊刻,距離元朝廢夜郎縣的時間不長,當地人仍然傳載著夜郎人生活的古夜郎城的情況。
碗架岩背面白龍山的山樑上,有綿延數十里、為土石夯築的古城遺蹟。山上至今分布著眾多的古營盤和古屯堡遺址。
4、印把山白號軍戰鬥遺址:
位於河壩鎮印屯村印橋西南面,距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S305省道公路從山腳下穿過,餘慶河(樂洄江)河流繞山腳潺潺流淌。主峰高500餘米,底部周長5000餘米,呈橢圓形,橢圓圈有規律逐漸收縮向上。山峰頂有一道寬10米的裂縫將山頂的岩石分為大小不均的兩部分,呈“印章”形狀。相傳為夜郎國滅亡後,國王將皇印跌落在牂牁江里,隨著時間的流逝,河水的沖刷,地形的演變,形成一座別具一格的山峰,當地民眾把這座山起名為印把山。
山峰四周懸崖,峰中留有一人上下通行的“小洞”,如洞門關上,下面任何人都不可能上去,白號軍便借用這特殊地理環境來形成了對抗敵人侵犯保護生命安全的古戰場。
5、 月亮洞:
位於河壩鎮普興村雷公寨組。該洞分上、中、下三層,洞垂直深度100餘米,上洞寬8餘米,中洞寬50餘米,下洞寬12米,成“葫蘆型”結構狀。洞內鐘乳石林立成群,有石磨、石碓、石筍等景觀,琳琅滿目,景象萬千。上洞口小狹長,有著“一人把關,萬夫莫開”戰備地形;下洞深不可測,有暗河和地下湖,潛山蜿蜒而來,迂迴曲折,神秘幽深;中洞空間寬廣,能容納200餘人開展各類會事活動。在戰亂時期,當地村民在洞內儲備各種生活物資和作戰用具,抵禦外來入侵,以避戰亂而求得生存,當地民眾稱其為“月亮洞”而得名。
6、白岩屯:
白岩屯位於河壩鎮雙橋村張家坪組,沿305省道公路靠西行300米處,屯高100餘米,屯寬200餘米,像白虎一樣屹立在山上。屯上數十畝土地建有堅固的“卡門”和“城牆”,是古代人們用來防禦敵人入侵的古戰場。“卡門”最高5米,最低3米,均為巨大條形狀石塊堆砌而成,堅固而穩定;“城牆”周長10餘公里,城高1.8—2.0米,每相距2米處留一“瞭望口”和“射擊口”,形成攻克敵人的有利戰略地位。當地人們常稱這座山為:“白虎掛帥·金獅鎖水”。
7、自庫塔:
位於河壩鎮深溪村寨上組,占地面積20平方米,建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坐西向東,塔高5.8米,六角四層樓閣式,塔基平面呈方形,周長16米,塔身平面正六邊形,底層邊長1.45米、高1.5米,第二層正面豎向楷書明刻“斯文在茲歲知府,大化號令修盛世”14字。該塔屬竹筍型建築,高大美觀有上百年歷史,如一支文筆站立在深溪田壩中,至今保留完好。相傳明末清初,伴隨著朝廷改土歸流的政策不斷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土司的權利逐漸被流官所取代,河壩一帶的社會治理也逐步納入中原大一統的序列。
8、將軍岩:
將軍崖位於河壩鎮中宅村洞口組,距思林電站庫區西面約500米處。將軍崖高聳入雲,高約2000米,寬約150米,崖面懸崖寬、平整、毛直。坐西向東,後面啞朝大山連線,前面烏江大河,山上將軍崖頂立。將軍崖頂上有自然生長的“天橋”(當地人稱“命橋),頂部外邊鑲嵌著倆個相依為命的“姊妹洞”,洞內細水涓流,洞口似人頭“雙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