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台山(河南省修武縣雲台山)

雲台山(太行山系之一)

河南省修武縣雲台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雲台山,屬太行山系,古稱覆釜山、女媧山,因山嶽高峻,群峰間常見白雲繚繞,故名雲台山。其處於東經113°20′—113°26′,北緯35°5′—35°29′之間,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境內北部太行山東端,南臨黃河,主峰為茱萸峰,海拔1297.6米。雲台山屬於峰林峽谷地貌,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雲台山的地表河流主要有紙坊溝河、山門河、清水河等季節性自然河流,大氣降水是其主要補充水源,它們旱季無水或少水,汛期則水勢洶湧。

從雲台山的生態現狀、植被景觀來看,其植被群落演替,處在年輕生態系統向頂極生態系統演化的中間類型狀態,具有可觀的發展潛力。雲台山有維管束植物650餘種,分屬94科,其中木本植物約150多種。雲台山有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及水生動物約400種,昆蟲類近400種。其中,國家三級以上保護動物10餘種。

雲台山景區總面積50平方千米,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茱萸峰、疊彩洞、獼猴谷、子房湖、萬善寺等八大景點,是一處以太行山嶽豐富的水景為特色,以峽穀類地質地貌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內涵,集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與一身的科普生態旅遊精品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台山
  • 外文名:Yuntai Mountain
  • 所屬山系:太行山系
  • 地理位置:河南省焦作市境內北部太行山東端
  • 主峰茱萸峰
  • 海拔:1297.6 m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
  • 開放時間:6:30—18:30(旺季);7:00—17:30(淡季)
  • 門票價格:120元/人
  • 主要峽谷:紅石峽、泉瀑峽、潭瀑峽
形成演化,位置境域,地理環境,地層,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旅遊資源,主要山峰,峽谷盆地,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歷史文化,地名由來,藝文,宗教,傳說軼事,地方特產,黃精,牛膝,懷菊花,懷地黃,雲台山菊,所獲榮譽,生態保護,旅遊信息,門票,開放時間,交通路線,

形成演化

雲台山在元古時代乃是一片汪洋,隨著世紀的流逝,地殼的變動,逐漸升起抬高形成平原。
在十幾億年前造山運動時期(奧陶紀和震旦紀),地貌景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影響下,又使山區激劇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峽谷。其後,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對岩石進行溶蝕,再加上其它風化營力的影響,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態。

位置境域

雲台山屬太行山系,海拔1297.6米,處於東經113°20′—113°26′,北緯35°5′—35°29′之間,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境內北部太行山東端,南臨黃河。
雲台山

地理環境

地層

雲台山出露的地層,主要是沉積岩,局部有太古界變質岩分布。
太古界(Ar),總厚大於2900米,為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長片麻岩等。
震旦亞界長城系串嶺溝組,總厚22—175米,主要為淺紫、淺黃、灰色的中至厚層狀的中粗粒石英岩狀砂岩。
寒武系下統饅頭組—辛集組總厚51—81米,上部為灰黃色泥灰岩、黃綠及紫紅色頁岩,下部為泥灰岩、泥質灰岩、頁岩;底部為礫岩。
寒武系中統毛莊組,總厚61—92米,上部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灰岩、鮞狀灰岩;中部為灰綠色、紫紅色薄至中厚層狀灰岩與紫紅色頁岩互層;底部為磚紅色頁岩。
寒武系中統徐莊組,總厚32—105米,頂部為豆狀灰岩,其下為紫灰色薄至中厚層狀灰岩與紫紅、黃綠色頁岩互層﹔中下部為紫紅色頁岩夾灰岩;底部為灰岩與紫紅色頁岩互層。
寒武系中統張夏組,總厚為198—244米,為灰白中厚至巨厚層狀鮞狀灰岩、白雲質灰岩;下部為薄至巨厚層狀灰岩夾黃綠色頁岩;底部為泥質條帶灰岩。
寒武繫上統總厚38—78米,灰色薄至厚層狀白雲岩;下部為竹葉狀灰岩、鮞狀白雲岩;底部為薄層泥質條帶白雲岩。
奧陶系下統冶理組,總厚143—166米,為中厚至巨厚層狀結晶白雲岩,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白雲岩。
奧陶系中統下馬家溝,總厚103—140米,為灰黑色中厚層狀灰岩、白雲質灰岩、角礫狀灰岩,底部為灰至黃綠色泥灰岩、頁岩。
奧陶系中統上馬溝組,總厚267—308米,上部中厚至厚層狀白雲岩;中部厚至巨厚層狀生物碎屑灰岩;下部泥灰岩夾角礫狀灰岩、白雲質灰岩與白雲岩互層。
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淺黃、灰黃、褐黃色礫、砂、亞砂土及黏土互層。
以上地層,按岩性可大致歸併為五類:第一類是第四系鬆散堆積物;第二類是灰岩、白雲岩;第三類是頁岩;第四類是石英岩狀砂岩;第五種是片麻岩。
雲台山分布最廣的是石灰岩、頁岩及石英岩狀砂岩。

地質

  • 地質構造
雲台山構造,在區域上位於華北斷塊區(地台區)的三個Ⅱ級構造單元(太行斷塊、冀魯斷塊、豫皖斷塊)的交接帶,是北東向太行山山區斷裂與北西向斷裂交匯區。
雲台山內較大的斷層,是黑龍王廟斷層。該斷層呈東西走向,長約10千米。斷層破碎頻寬200—500米,落差200—600米。東部落差大,西部落差小,直至逐漸消失,斷層向西南傾斜,傾角80°左右。
岩層中的節理裂隙比較發育。最常見的有兩組,都近直立,其中一組走向350°左右,另一組走向100°左右。兩組節理面都很平直,延展性較好。
  • 水文地質
雲台山的含水層主要是寒武系及奧陶系的石灰岩、白雲岩含水層,隔水層是寒武系頁岩及震旦系石英岩狀砂岩。
雲台山以黑龍王廟斷層為界,可分為南北兩個水文地質單元。斷層以北,地殼上升,使古老的震旦系礫岩抬升至地表,構成一個出露地表的隔水底板。在砂頁岩隔水底板的上部,則為石灰岩、白雲岩含水層,厚度近千米。地下水在上部含水層中,向溝谷方向滲透,遇到隔水層後,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在斷層以南,地殼相對下降,隔水層深埋在地下,地表為奧陶系灰岩出露,大氣降水及上游來的地表水流入雲台山,很快滲入地下,使地表水缺乏,但在地下深處,地下水豐富。在斷層以南的東岸上村鑽有一口地下水觀測井,井深300米,在236米處,見到了地下水,地下水埋藏深,隨季節變化,其變化幅度為10米左右,夏季水位較高,冬季水位較低。本處地下水的發現,為解決雲台山岸上區水源缺乏問題,提供了前景。
  • 工程地質
雲台山岩石,按工程性質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中厚至厚層狀的岩石(石灰岩、白雲岩、砂岩),這類岩石強度較高;第二類是層狀岩石(頁岩、簿層狀灰岩等),這類岩石往往風化嚴重,強度較低;第三類是第四系坡積物及洪積物,這類岩石由鬆散的大小不一的岩塊組成,易滑移。
基岩中的結構面,主要是層面及兩組近直立的節理面。層面較平緩,傾角多為5—10度,傾向在不同地點變化較大。兩組垂直節理的走向分別為350度左右及100度左右。節理面平直,延展性好,與層面配合,往往將岩石切割成較大的塊體。此外,還有北東向的節理,但不及前兩組節理髮育。
雲台山內的不良地質現象主要有二:其一是崩塌問題,陡峭的山坡被結構面切割成塊體後,易產生崩塌,往往在山坡腳部形成岩錐。其二是坡積物的滑移問題。從高山上崩塌下來的岩石形成岩錐多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但是由於修公路,或其他人為或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容易產生滑移。

地貌

  • 綜述
雲台山屬於峰林峽谷地貌,如子房湖(馬鞍石水庫)到白龍潭(跌水瓮)一段河谷,谷坡幾乎直立,溝深70餘米。雲台山的山峰都由石灰岩組成。內力地質作用,將石灰岩抬高,並形成多組近於直立的節理,其後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對岩石進行溶蝕,再加上其他風化營力的影響,就造成了如今的山峰形態。可以說,內力地質作用(構造運動)和外力地質作用(溶蝕、風化)等,是塑造這些山峰岩石的原因。
  • 殘丘孤峰
見於太行山頂秦晉高原面之上,孤立碳酸鹽峰柱,峰丘高100—300米,大小不一,有的斷續分布在高原面頂上形成駝峰狀或城垛狀碟狀,遠望似萬里長城。其中可見不多的溶洞。茱萸峰頂及其附近等處都可見。
  • 原面(秦晉高原面、太行山頂面)
本區高原面1100—1300高程。太行山由北東走向轉向南西,山勢漸低,高原面(山頂面)略微北西傾,奧陶系碳酸鹽岩和石炭系煤系地層形成丘陵起伏,越近山前陡坡,切割越劇烈,形成中、晚寒武世和奧陶紀灰岩的斷崖、長牆、峰叢、峰林、峰牆和深切峽谷。向原面迅速變成殘丘孤峰分布的緩坡面,其殘峰頂面在1300餘米。可代表本區北台期後的殘餘,其下展布廣闊,形成向北西傾斜的高原面。後期下切的河谷形成階地,基本上可與太行山南側河谷階地對比。
  • 斷崖
太行山面向平原側,常常有近直立的陡壁懸崖,高50—300米不等,延伸可達500—5000米,多由中寒武統張夏組巨厚塊狀白雲質灰岩和白雲岩、灰岩,及中元古界雲夢山組石英岩狀砂岩在近垂直斷層、列隙、節理的控制下,因其下部夾薄層泥頁岩或太古界花崗片麻岩和其上的角度不整合面古風化殼,抵禦流水淘蝕或裂隙滲水使泥質岩軟化形成扁洞,上面負荷過重使裂隙張開破裂垮塌。這也是本區河流向源侵蝕的主要方式之一,這種斷崖還出現在溝谷的岸壁。
  • 長牆
在長牆形成時可能有一組或兩組平等斷裂使之切成一系列平等斷崖的岩石板片,流水侵蝕使有的岩石板片凸出成峰牆狀,或者相鄰水系側蝕形成壺穴,使之變薄甚至蝕穿成穿洞或天生橋。進一步可坍塌,形成鋸齒狀峰牆。厚度一般1—5米,多則10餘米,兩側直上直下的懸崖,有時高達100米,延長超過10千米。但也有的很短,殘存於山脊或斜坡,可成群出露,十分秀麗壯美。
  • 肩階(肩狀階梯)
形成長崖的地層中,有時夾泥質或泥灰質薄層夾層,或者有不整合等薄弱層;在流水沖刷、淘蝕或者沿裂隙孔穴下滲的地下水的浸蝕,使之變軟,流蝕形成額洞、腳洞、扁洞後,上部岩層換穩,重力崩塌,特別是裂隙密集發育時,坍塌可形成一寬窄不等的平台狀長廊,窄的1米,寬的達30米左右,其發育在寬谷兩壁最好,也是峽谷展寬最為常見的方式。
  • 寬谷、圍谷(瓮谷)
地殼上升運動停止或變緩後,河流側蝕作用加強,原障谷隘谷展寬,岸壁侵蝕崩塌,形成階地或肩階,坡度變緩;越向下游,其河谷愈寬,本區寬谷大多呈U字形,雲台山地區大多數河谷上部都具寬谷的特徵;在河流流經斷崖的附近,若兩組節理裂隙同時發育,崖壁兩組斷裂崩塌,形成Ω形圍谷,半圓形,半徑50—300米,天然回音壁。
  • 障谷、隘谷、巷谷、線谷、懸谷、套谷(谷中谷)
在雲台山地區河流的某些地段,特別是厚層狀的石英砂岩、白雲質灰岩中,由於裂隙或節理密集,岩石破碎,在地殼上升或因氣候變濕而下切,侵蝕作用加強時,在原寬谷詢問或側壁形成狹窄的新谷地;基本上無階地發育,構成兩岸陡立的峽谷。因其出現在寬谷底部而稱套谷(或谷中谷),如在河谷高差較大的裂點處又形成懸谷,流水飛瀉即成瀑布。
  • 壺穴
在河谷裂點下方可急彎的凹岸,或軟硬岩石變化的河道地段,出現一些大小不一的凹坑,在的5—10米直徑,深3—5米,小的僅數十厘米,後期礫石在其中旋轉磨蝕,使之肚大口小,似瓮狀。當其壁磨穿後形成石樑、天生橋等造型。

氣候

雲台山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冬季乾寒。由於北部太行山系的屏障作用,形成背風向陽、多雲多霧的小氣候。山區地形複雜,氣候隨海拔與山形山勢變化而各異。淺山區在海拔200—500米之間,有一暖溫層。深山區氣溫偏低,降水較少,更促進雲台山小氣候的形成。受海拔高度和山勢起伏,以及背陰向陽等綜合因素作用,局部山地和河谷地帶氣候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南部西村谷地為15.3℃,北部山地為11.4℃,全年大於0℃的積溫在4300℃—5500℃之間。年日照時數為2272小時,年日照率為51%,無霜期200天以下。年降水量在711—794毫米之間,由此向南遞減。春季降水量平均為110—15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8.7%;夏季降水量偏多,且降水強度又大,利於林木生長和雨季植樹造林。但易引起山洪暴發,河水漫溢,水土流失。主導風向,夏季為西南風,冬季為東北風,全年平均風速2.9米/秒。
據測,景區內常年平均溫度比修武縣及焦作市區低3.7℃,1月高0.9℃,7月低4℃;無霜期少50—80天;降水量多74—146毫米,陸地蒸發量少60毫米;日照時數少152小時;風力大1.5倍。

水文

  • 河流
雲台山的地表河流主要有紙坊溝河、山門河、清水河等季節性自然河流,大氣降水是其主要補充水源,它們旱季無水或少水,汛期則水勢洶湧。青龍峽景區地表水屬海河流域衛河的次級流域區,以南北向的正山河—陪嫁妝—雙廟—北業一線為分水嶺,又可分為東部青龍洞河流域和西部東大河流域兩具次級流域單元。
  • 泉水
修武縣處於太行山前傾斜地帶,因而泉水得以出泄地面,北至太行,南至平原,縣境內自然泉源星羅棋布。據民國20年(1931年)《修武縣誌》記載,境內共有泉源45眼,其中入河泉源25眼,即靈泉、洸河泉、土橋泉、楝樹泉、螃蟹泉、白水泉、皇母泉、石棚泉、馬鳴泉、高河泉、楊河泉、大朴泉、小朴泉、烈槓泉、漉沙泉、龍八泉、巧婦泉、鳴鳥泉、濁鹿泉、蔣村泉、聖井泉、馬坊泉、海子泉、龍母泉、吳公泉;不入河的泉源20眼,即柳泉、黑婆泉、玉女泉、吃水泉、王烈泉、長泉、一線泉、五孔泉、白甘泉、蛤蟆泉、寨坡泉、黃龍洞泉、觀音泉、滴水泉、青龍洞泉、石壁泉、雙龍洞泉、神農洞泉、沙石泉、楊樹泉。其中,景區內的泉源大多為不入河的泉源,如玉女泉、王烈泉、長泉、一線泉、黃龍洞泉、滴水泉、青龍洞泉等。
在歷史比較著名的要數長泉,即明月泉。明月泉位於縣城東北方莊鎮沙牆村北雲台山景區百家岩。酈道元《水經注》云:“長泉水出白鹿山,伏流一十三里,重源浚發於鄧城西北,世亦謂之重泉水也。”其水穿竹林向西南曲流而下,至石河即成暗流,在輝縣市鄧城村重新湧出地面,向東南流入衛河。該泉一般流量為0.01—0.02立方米/秒,枯水期更小。

土壤

雲台山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受成土因素的影響,山地土壤分為棕壤和褐土兩種土類。北部海拔800—1000米以上的深山區,為棕壤土,土層厚度為50—60厘米,質地較為黏重,PH值6.5—7.0左右、多呈微酸至中性反應。成土母質多為原、殘積物,少部分為坡積物。因山地植被蓋度較大,有機質含量豐富,加之雨水較多,自然肥力較高。
淺山丘陵區為褐土,土層厚度為20—30厘米,質地輕或中壤,石礫含量30—60%左右,PH值7—7.5左右,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成土母質為坡積或洪積物。溝谷下部插花分部有部分黃土。褐土區石多土層薄,侵蝕嚴重,人畜活動影響較大,植被蓋度小,自然肥力較低。部分地段岩石裸露。
雲台山絕大部分山嶺的母岩,為奧陶紀石灰岩,風化慢,漏水性強,保水能力差。部分溝谷緩坡有鈣質頁岩、粉砂岩、砂岩的零星分布。

植被

從雲台山的生態現狀、植被景觀來看,其植被群落演替,處在年輕生態系統向頂極生態系統演化的中間類型狀態,具有可觀的發展潛力。該系統地處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按海拔高度可分為兩個植被類型區:
其一,海拔800—1000米以上的棕壤土區,為稀喬木、多灌木的雜灌叢類型區。以灌木為主,灌木覆蓋率在50%以上,灌木樹種主要有荊條、野皂角、石榆、黃櫨。喬木樹種主要有櫟類、側柏和黃連木等。
其二,海拔800—1000米以下的褐土區,為稀灌木多草本的耐旱草坡類型區,以草木為主的植被。覆蓋度平均為40%左右,草木主要有羊白草、黃背草,羊鬍子草等;灌木有荊條、酸棗、野皂角等,喬木散生,有櫟、榆、槭、楝等。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據有關專家、學者對焦作地域生態系研究表明:雲台山有維管束植物650餘種,分屬94科,其中木本植物約150多種。

動物資源

據有關專家、學者對焦作生態系研究表明:雲台山有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及水生動物約400種,昆蟲類近400種。其中,國家三級以上保護動物10餘種。

旅遊資源

【主詞條:雲台山風景區
雲台山景區總面積50平方千米,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茱萸峰、疊彩洞、獼猴谷、子房湖、萬善寺等八大景點,是一處以太行山嶽豐富的水景為特色,以峽穀類地質地貌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內涵,集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與一身的科普生態旅遊精品景區。
雲台山是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一個世界級、十個國家級稱號於一身的風景名勝區。
雲台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景色各異,四季旅遊皆宜。春天萬物復甦,山花爛漫,是春遊賞花的好時節;夏季山林蔥鬱,飛瀑流泉,風景如畫;秋天層林盡染,是觀秋色、賞紅葉的佳地;冬季銀裝素裹,群山莽莽蒼蒼,可以領略到壯美蒼茫的北國風光。
雲台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以山地為主,自然生態完善齊全,生長著茂盛的原始次生林和草本植物,不僅種類眾多,而且有多種名樹古木,紅豆杉、榔榆、國槐、白皮松等都有數百年的樹齡,有的甚至有千年之久;太行花更是這裡特有的品種。由於生態環境複雜多樣,植物種質豐富,大型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都能在此棲息繁衍,如黃鹿、黃羊、金錢豹、狼等,並且有多群太行獼猴在此活動,成為雲台山重要的觀賞動物。1993年,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雲台山國家森林公園;1998年,國務院又批准成立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

主要山峰

雲台山峰石甚多,其中著名山峰,中部有中峰茱萸峰(極頂)、東部有東峰玉皇頂、西部有西峰寶塔峰、北部有北峰牤牛背、南部有南峰龍虎(閻王鼻),計36處。
茱萸峰(俗稱小北頂)為雲台山主峰,海拔1297.6米,峰頂是疊巘形分上、下兩截,上截高100餘米,下截相對高差約1000米。雖然在地貌學上,它屬於高、中山類型,但由於景觀豐富,可與其他傳統高山山嶽風景媲美。
茱萸峰森林覆蓋率高達93%以上,有千年名木紅豆杉、五角楓、太行花等珍稀植物。歷代文人墨客、僧道曾在此修行,留下了大量的遺址、摩崖、碑刻、詩詞等。唐代藥王孫思邈曾在此採藥煉丹,留下藥王洞等遺蹟。茱萸峰頂為道教建築玄帝宮,裡面供奉真武大帝,相傳真武大帝就是在雲台山得道成仙的。唐代大詩人王維曾登臨此峰寫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名句。

峽谷盆地

紅石峽

紅石峽又名溫盤峪,全長2000米,寬約30米,最窄處僅有數米,峽谷深藏於地下68米。
紅石峽,因整個峽谷裸露出的岩石呈紫紅色或褐紅色而得名。據考證,12億年前,這裡曾是海洋的一部分,由於地殼的造山運動,海床上升、露出海面成為陸地。紅石峽是造山運動形成的斷層帶,岩石中含量不均勻的鐵元素經氧化後,在表面呈現出深淺不一的紅色。紅石峽集秀、幽、雄、險於一身,融泉、瀑、溪、潭於一谷,素來享有“盆景峽谷”的美譽。谷內遍布億萬年以上的地質遺蹟,堪稱一部渾然天成的“地質奇書”。

潭瀑峽

潭瀑峽又名小寨溝,由於北部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量補給以及苑內灰岩、白雲岩發育的節理裂隙,苑區崖高谷深,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被譽為“潭瀑川”。潭瀑峽全長2000米,沿峽谷逆水而上,情人瀑、金龍臥波、丫字瀑、不老泉、水簾瀑等水景跌宕聲聲,潭瀑成對成串,鱗次櫛比,成趣相歡。在潭瀑峽的盡頭,絕壁環抱,形成獨特的“U”形瓮谷景觀。

泉瀑峽

泉瀑峽又名老潭溝,全長3000米,山勢高峻挺拔,形成於距今5.4—4.9億年的寒武紀時期,歷經長期流水侵蝕、搬運、重力崩塌,使海拔800—1200米的古夷平面局部強烈下切,形成了山雄水秀峰高瀑急的地質奇觀。單級落差314米的“雲台天瀑”就位於泉瀑峽盡頭。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雲台山古稱覆釜山、女媧山,因山嶽高峻,群峰間常見白雲繚繞,故名雲台山(見金泰和七年即公元1207年《孫真人碑記》)。
遠古:神話傳說雲,黃帝陶正之官寧封子授黃帝御龍飛雲之術。自焚則隨路五色之煙上下升騰,其骨骸葬於“寧北山”中。此寧北山即今修武縣北雲台山。修武縣古稱為“寧”。
後來,神話傳說稱盤古山、女媧山、五行山。
東漢:泛稱太行山。末代皇帝劉協禪讓帝位於魏王曹丕,封山陽公,死後葬於雲台山南麓,後人稱這裡為古漢山。
魏晉:雲台山因“竹林七賢”在此相與友善,嘯傲林泉而聞名青史,但古籍僅有“竹林”稱謂。
東晉:始稱雲台山。著名大畫家顧愷之,因畫“竹林七賢”嵇康及其四言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寫文稿《畫雲台山記》。
唐代:亦稱覆釜山。見唐著名詩人詩《夕游覆釜山道士觀因登玄元廟》。東部稱天門山,亦見錢起詩《天門山題孫逸人石壁》。
金代:稱雲台山。見茱萸峰金代殘碑刻。
清代:稱小北頂。見修武北關祖師廟“金頂聖會”碑記。
當代:稱雲台山。詩人王緩青寫遊記《請君游雲台》。恢復雲台山固有稱謂。

藝文

考槃》——《詩經·衛風》
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考槃在阿,碩人之薖。獨寐寤歌,永矢弗過。
考槃在陸,碩人之軸。獨寐寤宿,永矢弗告。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宗教

在中國歷史上,凡名山大川與宗教無關者甚少。雲台山作為旅遊文化名山,從漢末至今的兩千多年間,不但引來了眾多的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的青睞,佛教、道教也接踵而至,並在此互相影響,生根開花,演繹出燦爛的雲台山宗教文化,使雲台山成為一座底蘊厚重的宗教名山。佛教自後趙時期印度高僧佛圖澄在這裡創建元極寺以後,多有釋家弟子到此禪棲修行,並為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如隋初淨影寺慧遠法師,一生著書立說,第一個提出淨土分類說,成為淨土宗初祖;又如唐代中期百岩大師,師承馬祖,北上弘法,來到百家岩後在講禪說法,在當時的朝野引起極大的震動,併到京城與發難者激烈辯論,最終將禪宗發揚光大、傳播天下,成為中國佛教界的主流。雲台山山勢嶙峋,岩壁層深,多有凡人罕至之處,加之這裡泉瀑飛流,林幽景美,是道家所倡導的理想修行之處,因此道教在漢末形成後,就將雲台山列為七十二福地之一。事實上,也多有得道高人在此活動。魏晉時期的王烈和孫登始終是竹林七賢的傾慕對象,王烈食黃精、石髓,壽達三百多歲;孫登穴洞而居,無喜無慍,一聲長嘯,引得鳳凰來儀。此外,西晉魏華存首創“吐納”“導引”“咽津”“存思”“服氣”及“三丹田”的道家修行之說,她所著的《黃庭經》成為上清派的修行要義,其本人也被道教尊為紫虛元君、南嶽夫人。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佛、道在雲台山還呈現了合流的趨勢。雖然民國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宗教建築遭到了極為嚴重的人為破壞,但20世紀80年代恢復宗教政策特別是對雲台山景區進行開發以後,寺院道觀大都得到了復建甚至擴建,重新恢復了宗教名山的本來面貌,景區岩谷之間梵剎嚴整,峰洞上下廟宇宏偉,歷代碑刻、佛塔更是散落林立其中。

傳說軼事

雲台山潭瀑峽,有一塊長方形臥石,長約兩丈,寬約丈余,石上布滿一排排長條印痕,人稱唐王試劍石。
相傳,在隋末唐初年間,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稱帝,為一統天下,指令唐王李世民率兵,從山西秘密出發,穿越太行山,以出其不意之計謀,消滅盤踞在懷川的劉武周大軍。
李世民接到指令,迅速整頓軍馬,籌備糧草,並派出一支偵查小分隊,悄悄潛入雲台山一帶,細摸詳情。當得知對方依仗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西有王屋,易守難攻,而孤芳自賞期間。李世民一聲令下,親率10萬人馬,一路穿山越嶺,馬不停蹄,很快進入潭瀑峽一帶,計畫在此修整數日,再率兵殺出太行山,給劉武周來個突然襲擊,消滅對方。
正在這時,忽聞有一漢子前來獻劍,李世民甚感驚奇,令人將漢子帶上前來。漢子見了唐王,將一把寶劍雙手獻上說:將軍在上,此劍系“竹林七賢”嵇康親手鍛造,名曰嵇康劍。鋒利銳利,削人如泥,將軍若是佩戴在身,良將狹路相逢,將軍必將劉武周殺個片甲不留,死無葬身之地!
李世民接過寶劍看了又看,半信半疑,隨口問道:你是何方人士,為何前來獻劍?漢子聲稱系“竹林七賢”向秀後代子孫,因看不慣隋朝官場腐敗,當地官員欺詐百姓,這才前來獻劍。李世民顯得十分高興,為檢驗此劍的鋒利度,即轉過身來,連續揮劍砍向巨石。劍落處,只見金光飛濺,一陣“啪啪啪”作響,聲音清脆,劍起劍落,石上留下道道劍痕。於是連聲感嘆:天賜寶劍,隋朝當滅,劉武周當敗也!
數日後的一天,李世民腰佩嵇康劍,一聲令下,征伐大軍衝出太行,一路人喊馬叫,勢如破竹,很快將劉武周的兵馬給消滅了。此後,李世民無論去何處討伐征戰,總把嵇康劍佩掛在身,視為珍寶。
後來,人們稱李世民試劍巨石,叫唐王試劍石。

地方特產

黃精

黃精又名:雞頭黃精、黃雞菜、筆管菜、爪子參、老虎姜、雞爪參。為黃精屬植物,根莖橫走,圓柱狀,結節膨大。葉輪生,無柄。藥用植物,具有補脾,潤肺生津的作用。

牛膝

牛膝系莧科多年生草木植物,牛膝的乾燥根。因其形似牛膝而得名。懷牛膝的特點是:條子粗壯、明亮,色澤鮮艷、油性多、藥效大。李時珍稱其“滋補之功,如牛之力”。它味苦、酸,性平,主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伸,逐血氣,傷熱火爛,久服輕身耐老。長於補益肝腎,強腰膝,以及活血、引血下行的作用。

懷菊花

菊花為菊科植物,菊的乾燥頭狀花序,有野菊、家菊之分,有觀賞、藥用之別。作為藥用,“懷菊”最負盛名。中醫稱:菊味甘、苦,性微寒,有清熱、解毒祛風、平肝、明目等功效。白菊花能平肝明目,黃菊花多散風清熱。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菊花有抗菌擴張冠狀動脈血管和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作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用菊花泡茶飲,不僅可以明目祛暑,而且還有輔助降壓效果,同時對心絞痛也有一定療效。含豐富的維生素A與B、胺基酸以及大量的揮髮油。

懷地黃

地黃又稱生地,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乾燥塊根。懷地黃根莖呈彎曲的紡錘或圓柱形,表皮黃紅色,質脆易折斷,斷面肉質淡黃色,呈菊花心。與外地產品相比,具有個大、色正、味甘、藥效高等特點。《本草綱目》有“以懷地黃為上”的記載。地黃可分生地、熟地兩種。《本草綱目》又載:“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宜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尤其熟地,藥用可“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利耳目、黑鬚髮、通血脈”,為祛病益壽的上等良藥。中醫稱,人體有氣血之分,人參可用於補氣,地黃則可用於補血。故懷地黃又有“小人參”之美稱。

雲台山菊

雲台山菊是在懷菊花的基礎上,通過雜交、組培等先進技術,培育出的懷菊精品,有良好的清肝明目功效。具有不散朵、回甘、開水泡後如鮮花般綻放的特點,被廣大消費者譽為“沸水中盛開的鮮花”。

所獲榮譽

2004年2月13日,雲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2007年8月,雲台山與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結為姐妹公園,成為中國第二家通過官方建立的中外姐妹公園,並被列入當年胡錦濤主席訪美時中美兩國政府簽署的合作備忘錄。
2010年3月,“雲台山”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2010年7月,雲台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2010年度(首屆)河南省省長質量獎。
2011年7月11日,在由國家旅遊局發布的旅遊行業第一份“中國旅遊百強景區”排行榜中,景區以2010年391萬人次的接待量排名第22位。
2011年7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發布了2011年第二季《中國公民旅遊關注度報告》,“焦作雲台山”在“20大最受關注國內景區”位列第4位。
2011年9月,雲台山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管理總局評為全國質量工作先進單位。
2012年2月,雲台山獲首批籌建“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資格。
2012年3月23日,雲台山榮獲“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12年7月,雲台山國家森林公園獲評“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2012年11月,雲台山景區入選首批“全國智慧旅遊景區試點單位”。
2012年12月,雲台山被授予中原經濟區100名片之“河南遊”榮譽稱號。
2014年1月,雲台山景區被列入資源型城市重點旅遊區自然風光旅遊項目。
2022年5月,雲台山景區再獲“中國攝影創作基地”稱號。

生態保護

2012年初,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將《河南省雲台山景區保護條例》列入年度立法調研項目。
2013年12月1日,《河南省雲台山景區保護條例》正式開始實施,標誌著雲台山景區的生態保護、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真正步入了法治化的軌道。

旅遊信息

門票

1、全價票
票價:景區門票120元/人,觀光車票60元/人。
1、用身份證購買的正價門票【正價門票指的是:19—59周歲全價門票,6—18周歲半價門票,60周歲(含60周歲)及以上免門票,另需購買60元/人的交通費】,選定遊覽日期購買後,需在三日內使用一次,剩下的兩次可在當年12月31日前任意兩天使用,景點院門不限次任意遊覽;
2、沒有用身份證購買的門票IC卡、各項活動優惠票、持相關證件購買的優惠票是連續三天有效的,景點不限次遊覽,使用了之後不能換成身份證票。
2、半價票
票價:景區門票60元/人,觀光車票60元/人。
半價票範圍:
1、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憑學生證/身份證;
2、全日制大中專在校學生實行門票半價;
3、全國人民教師憑教師資格證。
3、免門票
免門票,僅需購買60元/人交通費。
免門票範圍:
1、現役軍人憑軍官證或士兵證(需同時出示軍人保障卡);
2、殘疾人憑殘疾證;
3、離休幹部憑離休證;
4、60周歲以上(含60周歲)老人憑身份證/老年人優待證;
5、身高低於1.4米或6周歲(含6周歲)以下兒童;
6、一級英模、全國道德模範憑有效證件;
7、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憑有效證件;
8、記者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記者證;
9、全國公安民警憑身份證和人民警察證;
10、全國在職消防員憑本人消防證和身份證;
4、門票車票全免
身高低於1.4米或6周歲(含6周歲)以下兒童。

開放時間

旺季6:30—18:30,淡季7:00—17:30。

交通路線

  • 鐵路
遊客可從全國各地坐火車到鄭州,在鄭州火車站轉乘“雲台山”號鄭焦城際鐵路,在修武西站或者焦作站下車,之後轉乘大巴或者公車到雲台山。
  • 自駕
鄭州方向
鄭雲高速40分鐘直達,雲台山站下站
濟南、濟寧、菏澤方向
菏寶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站
北京方向
京港澳高速——菏寶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天津方向
榮烏高速——津石高速——京滬高速——黃石高速——大廣高速——邢衡高速——京港澳高速——菏寶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上海方向
京滬高速——滬蓉高速——寧洛高速——商南高速——安羅高速——京港澳高速——機場高速——鄭州繞城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合肥方向
蚌合高速——滁新高速——濟廣高速——寧洛高速——安羅高速——商登高速——鄭州繞城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武漢方向
岱黃高速——京港澳高速——晉新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太原方向
二廣高速——晉新高速——菏寶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西安方向
京昆高速——包茂高速——連霍高速——二廣高速——菏寶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石家莊方向
京港澳高速——菏寶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徐州方向
連霍高速——鄭民高速——大廣高速——晉新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長沙方向
長張高速——許廣高速——鹽洛高速——鄭欒高速——鄭州繞城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杭州方向
杭州繞城高速——長深高速——寧洛高速——大廣高速——連霍高速——晉新高速——鄭雲高速——雲台山站下
  • 公交
1、焦作——雲台山
1.13路公車
焦作發車時間早上6:20,每40分鐘一班
焦作乘車地點焦作火車站(票價4元/位)
雲台山發車時間上午8點,每40分鐘一趟,末班車下午17:30
雲台山乘車地點百家岩停車場大車2區(票價4元/位)
2、新鄉——雲台山
新鄉發車時間上午12:00
新鄉乘車地點新鄉客運總站
行車路線:新鄉客運總站--新鄉高鐵東站--雲台山
雲台山發車時間下午16:00
雲台山發車地點雲台山景區百家岩停車場大車場2區
行車路線:雲台山--新鄉高鐵東站--新鄉客運總站
3、鄭州——雲台山
鄭州發車時間4:00-19:00,每小時一班
鄭州乘車地點新鄭機場、鄭州東站
4、修武——雲台山
4.1從修武汽車站發車
修武發車時間早上7:00
修武乘車地點修武汽車站(票價10元/位)
雲台山發車時間下午17:30
雲台山乘車地點百家岩停車場大車2區(票價10元/位)
4.2從鄭焦高鐵修武西站發車
發車時間及地點雲台山百家岩停車場大車2區
早上8:00——晚上18:00每小時對發一班車(票價10元/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