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的實施意見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的實施意見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的實施意見》是2023年6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
意見發布,內容全文,政策解讀,

意見發布

索 引 號
10001-01-2023-00151
失效時間

發文機關
河南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年06月16日
標  題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的實施意見
發文字號
豫政〔2023〕24號
發布時間
2023年06月21日

內容全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的實施意見
豫政〔2023〕24號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範區、航空港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落實《河南省旅遊公路網規劃(2022—2030年)》、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打造我省旅遊公路品牌,助力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實施,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落實。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的實施意見
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的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文旅文創融合、鄉村振興等戰略實施,聚焦黃河、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一河三山”四大板塊,以補短板、促銜接、拓功能、強服務為重點,加快構建結構合理、設施完善、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特色鮮明的旅遊公路網路,打造“黃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態伏牛”“紅色大別”四大一號旅遊公路,有力支撐“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旅品牌建設,助力我省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世界文化旅遊勝地。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秉持“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理念,增加旅遊服務設施供給,提升服務品質,推動旅遊公路向“公路旅遊”轉變。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安全防護設施,強化安全隱患治理,完善交通管理機制,保障旅遊公路安全、暢通、可靠。
  2.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建立市、縣級政府牽頭,多部門協同推進的旅遊公路建設管理機制,強化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整合交通運輸與旅遊資源,引領市場、社會協同發力,形成融合聯動發展新格局。
  3.統籌銜接,科學發展。統籌高速公路、普通幹線和農村公路各層次路網發展,有效銜接鐵路、航空、水路等運輸方式,突出地域風情特點,串聯旅遊景區、鄉村旅遊點、重點文化遺產等優質旅遊資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一路一景、一路一品”旅遊公路品牌。
  4.生態環保,綠色發展。突出旅遊公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特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理靈活確定公路技術指標,充分利用老路資源,節約集約用地,加強沿線文物、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實現交通、旅遊、環境和諧發展。
  (三)總體目標。到2025年,建成“黃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態伏牛”“紅色大別”四大一號旅遊公路,貫通全域、服務優質的旅遊公路網路基本形成,實現“十百千萬”目標:即創建10個以上旅遊公路示範縣,建成100個以上功能完備、智慧型便捷的遊客驛站,推出1000公里以上全國知名的“公路旅遊”特色路,構築10000公里以上“通景、鏈景、融景”的旅遊公路網,“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一號旅遊公路品牌叫響全國。
  到2030年,旅遊公路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信息化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公路交通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旅遊公路成為交通強省和文化旅遊強省的重要支撐。
  二、重點任務
  按照“專用性、安全性、智慧性和環境友好型”的要求,加快推進“一河三山”四大板塊高速公路主線貫通,提升支線、聯絡線技術等級和路況水平,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功能,提升安全防護和信息化水平,重點打造“黃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態伏牛”“紅色大別”四大一號旅遊公路,構建品牌突出、層次分明、特色彰顯的“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一號旅遊公路品牌體系。
  (一)打造四大旅遊公路品牌。
  1.打造“黃河古都”一號旅遊公路。加快推進沿黃高速武陟至濟源段等項目建設,打造S312沿黃生態廊道、S310小浪底北岸公路、環大嵩山旅遊公路等一批精品線路。到2025年,新改建主線300公里、支線400公里、聯絡線300公里,加快建成以“黃河魂、古都韻、中國情”為主題的“黃河古都”一號旅遊公路。
  2.打造“太行天路”一號旅遊公路。加快推進沿太行山高速焦作至濟源段、沿太行山高速公路西延等項目建設,打造S230、S231等一批精品線路。到2025年,新改建主線300公里、支線150公里、聯絡線150公里,加快建成以“太行天路、暢享運動”為主題的“太行天路”一號旅遊公路。
  3.打造“生態伏牛”一號旅遊公路。加快推進欒川至盧氏高速等項目建設,打造G344、S240、丹江環庫公路等一批精品線路。到2025年,新改建主線200公里、支線500公里、聯絡線300公里,加快建成以“生態伏牛、盡享休閒”為主題的“生態伏牛”一號旅遊公路。
  4.打造“紅色大別”一號旅遊公路。加快推進沿大別山高速明港至雞公山段和雞公山至商城段、陽新高速商城至豫鄂省界段(一期)等項目建設,打造S224、環南灣湖旅遊公路等一批精品線路。到2025年,新改建主線400公里、支線300公里、聯絡線300公里,加快建成以“紅色信仰、綠色體驗”為主題的“紅色大別”一號旅遊公路。
  (二)拓展旅遊服務設施功能。
  1.推動“服務區+”發展。依託區域特色,以新建沿大別山高速公路南灣、將軍縣、湯泉池服務區和已運營的白雲山、堯山東服務區等為載體,全力推進具有地方濃厚文化底蘊的主題特色服務區建設,實現服務區與特色農產品、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綠美生態的有機融合,打造一批集休閒、旅遊、購物、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服務區。到2025年,打造旅遊特色服務區20個以上。
  2.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功能。在景點周邊、重要交通節點等位置,積極推進旅遊公路沿線公路客運站和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建設,因地制宜設定遊客集散中心、旅遊宣傳中心、遊客驛站、觀景台等服務設施,為旅客提供集散、如廁、餐飲、加油、充電、購物等服務。到2025年,建成遊客驛站100個以上、觀景台100個以上。
  3.推進自駕游營地建設。依託景區景點、山水生態區、戶外運動區、鄉村旅遊區、休閒農業區等,推動可進入性良好、知名度高的景區建設不同類型、不同檔次、主題突出的汽車自駕運動營地。支持自駕游營地設計建設汽車租賃中心、遊客服務中心、休閒娛樂項目、展示銷售區和餐飲住宿、水電補給等配套設施,打造具備集聚效應和示範效應的營地服務綜合體。到2025年,建成自駕游營地30個以上。
  4.推進綠道系統建設。充分考慮地理條件和水資源承載能力,因地制宜選擇綠化方式,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在景區、旅遊小鎮、鄉村旅遊點等規劃建設腳踏車道、步行道等旅遊綠道,形成覆蓋主要旅遊鄉鎮和景區的綠道系統。到2025年,建成綠道80條以上。
  5.完善交通標識體系。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標準,按照“統一規範制式、強化視覺識別”的原則,健全旅遊交通標識系統,合理設定指示標誌、指路標誌、旅遊區標誌、警告標誌、禁令標誌等標誌標線,實現旅遊交通標識統一規範、清晰明確、快速識別。推廣套用可變信息牌等電子信息服務設施,加強隱患點防範標識建設。
  (三)加強信息數據綜合套用。
  1.加強信息數據共享共用。加強旅遊公路沿線視頻監控、交調站點等感知終端建設,完善重點景區客流監測預警等功能。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推動景區和周邊路網動態運行監測數據互聯互通、共享共用。加強對高邊坡、長陡下坡、路側險要、臨水臨崖等高危路段狀態的感知分析,構建多元化、跨部門警示信息發布和安全誘導服務機制。
  2.提升綜合信息服務水平。促進交通旅遊服務大數據套用,引導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集聚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動態資訊和線下服務資源,推廣形式多樣的旅遊公路信息服務APP產品,為公眾提供路網查詢、出行引導、旅遊客運、網約車等多渠道、全方位、普惠化服務。綜合利用交通流量監測等多源數據,加強對路網運行狀態的分析,精準實施交通管控措施,為遊客提供可靠暢通的出行服務。
  (四)增強安全應急保障能力。持續開展旅遊公路安全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大力推進災害防治工程,全面實施危舊橋隧“消危”行動,完善臨水臨崖、急彎陡坡等險要路段交通安全防護設施。建設公路應急搶險體系,在旅遊公路重要位置布設應急物資儲備點,強化分類分級動態通行管控,切實提升旅遊公路安全水平和防災減災抗災能力,打造放心路、放心橋。到2025年,改造橋樑50座以上,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800公里以上。
  (五)強化路域環境綜合治理。按照“政府引導、部門協同、綜合治理、標本兼治”的原則,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建立旅遊公路路域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治理公路“髒”“亂”“差”“堵”問題,依法處理普通公路兩側違法建築,清理搬遷“馬路市場”,嚴厲打擊涉路違法行為。因路制宜在旅遊公路兩側配套必要的綠化、美化、人文等景觀設施,推動廊道綠化向美化、彩化升級,打造“暢安綠舒美”的生態旅遊公路。提高沿線民眾愛路護路意識,愛路護路的鄉規村約制定率達到100%。
  三、建設標準
  (一)主體系統。旅遊公路建設應當貫徹“環境友好、貼近自然,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環保理念,科學規劃線位,充分利用老路資源,儘量避免高填深挖,因地制宜選用合理技術等級,實現公路與環境敏感區域、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紅線“近而不進”。安防設施設定嚴格執行《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範》(JTGD81—2017)、《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實施技術指南》等有關規定,並嚴格落實交通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
  (二)慢行系統。慢行系統建設應當依託沿線生態自然資源,堅持“因地制宜、依景而設”的原則,選擇在景區相對集中、沿線景觀資源豐富、遊客騎行步行需求較大的路段設定,可根據景區分布、地質地形條件、客流量等因素,建設整體式或分離式慢行系統,並與主體系統相互協調、有機銜接。與主體系統分期建設時,在公路主體設計階段應當考慮慢行系統布設,提前預留用地。
  (三)服務設施。服務設施建設應當綜合考慮人車流量、旅遊資源、建設用地等因素,遵循最少干預原則,最大限度保持既有地形地貌,在滿足如廁、休憩等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建設規模合理增加房車基地、車輛維修清洗、電動汽車充電等設施設備,提供旅遊諮詢、購物娛樂等服務,充分挖掘旅遊特色、展示地域文化,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
  (四)景觀系統。景觀系統打造應當注重與主體、慢行、服務等系統的有機結合,依託自然景觀,融合美麗鄉村特色,因地制宜配套必要的綠化景觀設施,統籌過村鎮路段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推進農房改造和臨街建築美化,持續改善路域範圍內的景觀風貌,提升整體視覺效果。
  (五)信息系統。在急彎陡坡、臨水臨崖、交叉口等重要路段增加視頻監控、彎道預警、氣象監測等設施設備。積極推廣套用可變信息牌、電子信息屏等電子信息服務設施,展示沿途風貌、旅遊資源、主題景觀、服務設施等。服務區、營地等服務設施宜配置無線網路、自助出行、車位引導等智慧設施,提升系統動態感知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旅遊公路建設領導小組,由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分管負責同志擔任副組長,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範區、航空港區管委會,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遊廳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負責研究、協調、解決建設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和事項。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交通運輸廳,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省交通運輸廳主要負責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明確職責分工。省交通運輸廳會同省文化和旅遊廳負責做好旅遊公路專項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工作,建立省級旅遊公路項目庫,加強行業指導和監督管理,督促指導各地加快旅遊公路項目建設。省文化和旅遊廳負責協調指導市、縣級政府和旅遊企業、旅遊景區管理部門統籌推進綠道、驛站、觀景台、房車營地等服務設施建設。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負責指導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公路項目申請使用專項債券。省自然資源廳負責做好用地保障工作,將旅遊公路的位置、線路及配套服務設施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省農業農村廳負責組織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和農業產業布局最佳化相關工作。省發展改革、財政、住房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水利、林業、文物等部門要建立旅遊公路項目聯審聯批“綠色”通道機制,及時解決旅遊公路項目立項、審批、用地、資金等方面的難題,形成推動公路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省公安廳要加強旅遊公路交通秩序管理,研究制定旅遊公路限行政策,根據旅遊公路和交通流量具體情況,可在具備條件的路段分車型、分季節、分時段依法實施疏導、限制或禁止貨車通行等措施。
  市、縣級政府作為旅遊公路建設的實施主體,要加大工作推進力度,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各省轄市政府要指導、協調、監督縣級政府做好旅遊公路建設、管理各項工作。各縣(市、區)政府要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做好轄區內旅遊公路及配套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養護和管理工作。
  (三)加強資金保障。縣(市、區)政府負責籌措事權範圍內旅遊公路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養護和管理所需資金,統籌本級財政預算,按照有關規定安排使用土地出讓收入、涉農整合資金、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資金等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公路建設,積極爭取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信貸資金支持,引導交通、旅遊綜合性開發企業參與旅遊公路建設,推動“交通+旅遊”產品開發和項目建設,形成多方投入、社會融資的多元化投融資模式。各省轄市政府要加強統籌協調,指導縣級政府創新投融資模式,對事權範圍內的旅遊公路項目建設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省交通運輸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要通過爭取中央車購稅補助、申請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成品油消費稅轉移支付等方式,按照相應補助標準加大對旅遊公路建設的省級投入;協調對接金融機構,研究創新投融資模式,出台金融扶持政策,指導各地拓寬旅遊公路融資渠道。
  (四)加強監督考核。省政府對全省旅遊公路建設實施監督考核,具體由省交通運輸廳、文化和旅遊廳牽頭負責,納入年度鄉村振興、鄉村建設實績考核範圍,考核結果與財政補助資金安排、示範創建等掛鈎,具體實施細則由牽頭單位另行制定。市、縣級政府要將旅遊公路建設工作列為年度重點任務,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五)加強宣傳引導。各地、各部門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通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報導,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四大一號旅遊公路品牌形象和價值,為文化旅遊產業和經濟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六)突出示範引領。省交通運輸廳要會同省文化和旅遊廳研究制定旅遊公路示範縣創建管理辦法,建立“以獎代補”激勵機制,重點支持“一河三山”區域內旅遊資源豐富的縣(市、區)開展創建活動,引導和鼓勵各地打造主題服務區、特色驛站、旅遊精品線路、橋旅融合項目、營地項目以及交旅融合智慧化項目,加快形成一批可複製的典型經驗案例,適時在全省推廣。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3年6月16日

政策解讀

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交通運輸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先決條件。近年來,國家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關於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檔案,提出要深化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加強交通幹線與重要旅遊景區銜接,構建“快進慢游”旅遊交通基礎設施網路,健全交通設施旅遊服務功能,提升旅遊運輸服務質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和旅遊業的發展,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全面實施“十大戰略”,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上升為省級戰略。2022年2月,樓陽生書記在信陽調研時強調“要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厚重豐富的文化資源,推動文化、旅遊、養生、養老等業態深度融合,強化旅遊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充分釋放旅遊業發展活力,全面加快推進全省旅遊公路建設,促進交通與旅遊深度融合、聯動發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印發了《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包括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建設要求和保障措施四大部分。
  一是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文旅文創融合、鄉村振興等戰略實施,按照“以人為本、安全發展,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銜接、科學發展,生態環保、綠色發展”的基本原則,到2025年,建成黃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態伏牛和紅色大別四大一號旅遊公路,基本形成貫通全域、服務優質的旅遊公路網路,實現“十百千萬”目標,“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一號旅遊公路品牌叫響全國;展望到2030年,公路交通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旅遊公路成為交通強省和文化旅遊強省的重要支撐。
  二是重點任務。加快推進“一河三山”四大板塊高速公路主線貫通,提升支線、聯絡線技術等級和路況水平,拓展旅遊服務設施功能,加強信息數據綜合套用,增強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強化路域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打造黃河、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四大一號旅遊公路,構建品牌突出、層次分明、特色彰顯的“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一號旅遊公路品牌體系。
  三是建設標準。按照“專用性、安全性、智慧性和環境友好型”的原則,明確了主體系統、慢行系統、服務設施、景觀系統和信息系統五大系統建設要求。
  四是保障措施。圍繞《實施意見》高質效落實,結合我省實際,從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加強資金保障、加強監督考核、加強宣傳引導、突出示範引領等6個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