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間藝術研究促進會

河北省民間藝術研究促進會於1989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以挖掘整理和研究探討我省優秀民間藝術,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遺產,推動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為工作目的的民眾性工作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民間藝術研究促進會
概況,藝術種類,地方戲曲,民間曲藝,民間歌舞,鄉村古樂,民間美術,河北工藝,民間武術,吳橋雜技,

概況

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遺產,推動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
——河北民間藝術事業概況
河北省民間藝術研究促進會
河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濱的省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絢麗多彩、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河北民間藝術的地方戲曲、民間曲藝、民間歌舞、鄉村古樂、民間美術、特色工藝、滄州武術、吳橋雜技,在國內外都是享有盛譽的。這些藝術從不同角度表現出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其共同特色是起源於民間生活,有的是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有的是從外地移植過來的,有的是在新的形式下創新的,最終逐步形成濃厚的地方特色,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不僅在歷史上有一定的影響,而且至今仍然有著綿延不斷的藝術生命力。河北民間藝術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對人民民眾陶冶情操、娛樂身心、抒發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無形紐帶的作用,為促進河北省的社會進步,曾做出過彪炳史冊的貢獻。1949年後,河北民間藝術得到了全面系統的整理挖掘,進入了全面復興的時期。1978年以來,這些藝術重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並增加了新的時代特色。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千秋大業中,河北民間藝術更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為凝聚人心、營造健康的精神氛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服務於經濟建設,發揮著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社會功能。

藝術種類

地方戲曲

河北具有古老的傳統戲曲。金、元雜劇就是在河北省境內盛行之後,南下傳播到江浙一帶的。明清以來,弋陽、崑山、梆子、二黃等戲曲聲腔,先後在河北盛行。20世紀40年代末,影響最大、發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劇種,主要有河北梆子與評劇。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劇種有30多個,其中河北土生土長的有26個,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調、安國老調、平調落子、新穎調、橫歧調、哈哈腔、四股弦劇、評劇、唐劇、唐山皮影、保定皮影、南辛莊木偶戲、固義攤戲、絲弦戲、壩上二人台、海興南鑼等。

民間曲藝

河北民間曲藝藝術歷史悠久,曲種繁多,節目豐富,在各地流傳的主要曲種有西河大鼓、樂亭大鼓、任丘大鼓、晉州龍鼓、贊皇旗鼓、安國架鼓、高邑腰鼓、常山戰鼓、藁城金鈸戰鼓、滄州木板大鼓、木板書、十不閒以及單弦、平書、相聲、數來寶、快板書、三句半等30餘種。這些曲種,有的演唱長篇大書,有的演唱小段,多年來流傳下來的大小書目數以千計,從事這些曲藝的專業演員和農村業餘說唱藝人數以萬計。

民間歌舞

河北民間歌舞包括民歌、吹歌、歌舞等形式與內容。其中,河北民歌多為民間口頭創作,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反映廣闊的歷史生活畫卷,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聲。河北吹歌是一獨具風采的民族民間樂器演奏形式,其樂器多以嗩吶為主,配以管子、笙、笛、板胡伴奏樂器以及鑼、鼓、釵等打擊樂器,在民間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或喜慶之日,進行演奏。河北歌舞基本上以秧歌為主,其它還有各種燈類、鼓類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獅子舞、竹馬、旱船、花船、小車、大頭舞等146種。

鄉村古樂

河北鄉村古樂活躍於河北鄉村,目前完整保留下來的主要有邢台市廣宗的太平道樂、巨鹿道教音樂班打醮科儀音樂、廊坊市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軍盧村義和團音樂。這四種音樂的共同特點是披著宗教外衣,卻完全體現著民族文化傳統,均可以稱之為僧儒道三家並用的莊重典雅音樂。這些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以其古樸、優雅、獨特在民間音樂大花園中爭奇鬥豔。

民間美術

河北民間美術包括歷代書法碑帖、寺墓壁畫、民間繪畫等內容,其中歷代書法碑貼是研究歷史文物、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而寺墓壁畫則是研究壁畫藝術和美術史的重要資料,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民間繪畫取材於民間生活,在繼承傳統繪畫風格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創新,也是河北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北工藝

河北省歷史悠久的手工藝品,數量眾多,藝術成就豐厚。不僅有歷史悠久的傳統陶藝,如定窯、磁窯、邢窯和黑陶等,還有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如石雕、骨雕、木雕、貝雕等;不僅有惟妙惟肖的裝飾工藝,如滕氏布糊畫、花絲、花絲首飾、花絲擺件

民間武術

中國有民間武術129個拳種,其中52個發源於河北省。這52個拳種主要分布於滄州、邯鄲、保定、唐山、廊坊、衡水、邢台等地。
現存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有滄州的八極拳、劈掛拳、燕青拳,邯鄲永年的楊式、武式太極拳,廊坊的八卦掌、邢台的梅花拳、深州的形意拳等。

吳橋雜技

河北雜技,歷史悠久,源遠流傳2000多年。中國雜技之鄉有多個,就歷史、民間基礎與國內外影響而言,河北吳橋是最負盛名的。河北吳橋發祥地是"雜技搖籃",享有"雜技之鄉"的盛譽,馳名中外。
吳橋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期,這裡的雜技就已有了相當的規模。但是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譽則始於元朝以後。經過千餘年的繼承發展,吳橋雜技藝術愈加精湛,門類愈加齊全,並湧現出眾多國內外知名的雜技名流。
吳橋雜技門類繁多,各具特長。明朝中葉,吳橋雜技逐漸形成兩個流派:一派以北牟鄉為中心,稱為"東派",後來該派逐步蔓延到寧津、南皮等縣;一派以倉上鄉、范屯鄉為基地,稱為"西派"。後來西派實力強大,流傳到吳橋全縣。在西派當中,又分成許多門類,而以"劉家門"、"齊家門"、"陶家門"最為著名。"劉家門"在明朝中葉形成,擅長武功和馬術。該門傳統節目,除以武功為主外,還有扦子、三股子、頂功和刀門子。到了清朝鹹豐年間(1851-1861),該派掌門人劉永貴創設了馬術,最突出的節目是"關公劈刀"。他把戲劇藝術吸收到雜技表演中來,使雜技藝術更加豐富多彩。"齊家門"在明朝末年形成。該門的獨特藝術是"興活"、"悶子"和"刺清子"。後來又創建了"氣功",功夫有獨到之處。"陶家門"創建於清初。該門主要技藝為古彩戲法和"撈活",就是現在幻術和魔術的前身。最初各門界限分明,各樹一幟。到了清末民初,各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也就逐漸融為一體。民國6年(1917),孫富友招納各門精英,聯合成為一個龐大的雜技集團。根據各門的特長,編為四大門類:一是武術,二是雜耍,三是馴獸(其中包括馬術),四是幻術和魔術。後來,吳橋雜技在這四大門類的基礎上,越分越細,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據調查,在民國初期,吳橋雜技內容可分為13種類型:一、武術;二、頂技;三、口技;四、蹬技;五、手技;六、車技;七、馬戲;八、高空節目;九、踩鋼絲;十、鑽技;十一、口捻子;十二、魔術;十三、其它(如踢毽子、抖空竹等)。歸納起來包括武術、雜耍、馴獸、幻術四大門類。
現今吳橋雜技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創建和改進了許多新的節目,例如獅子舞、龍燈舞、套圈舞、彩綢舞、中幡、飛鈑、十字飛人、雙層鞦韆、腦擔子、大飛吊子、飛車走壁、大型魔術等。
在歷史上,吳橋縣產生過許多著名的雜技藝人。僅在清代,吳橋就造就了許多蜚聲中外的雜技名流和雜技世家。如,五代耍熊的"狗熊程"一家,號稱"大王一"的巨型魔術大師穆成林,曾經贏得衣索比亞皇帝嘆服、獲得一枚金質獎章的姚振奎,多次在皇宮中獻藝的中國民間戲法老前輩蔣德成,創辦中國第一個大馬戲團並享譽東南亞的雜技大師孫富友等,都是吳橋籍雜技藝人。
現在全國各地的雜技團體與世界28個國家的雜技團,都有吳橋籍雜技藝人,故國內雜技界有"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說。吳橋全縣目前共有雜技團29個,共有演員900餘名。
基於吳橋雜技在海內外的深遠影響,以及其廣泛的民眾基礎,河北省於1987年開始舉辦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至今已舉辦過八屆(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共有來自亞、非、歐、美、澳等五大洲的近百個國家參加的世界雜技盛會。該雜技節逢單年舉行,一般在10月最後一周或11月的第一周舉行,會場設在省會石家莊,藝術節以滄州鐵獅子"鎮海吼"為範本,以象徵和平、友誼的綠色為底色,製作了節徽,設金獅、銀獅、銅獅獎。此舉不僅促進了中外雜技藝術的交流,而且也促進了河北對外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