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全面建設新時代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關鍵五年,也是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文化強省和旅遊強省跨越發展的五年。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辦等重大國家戰略和國家大事,給河北文化和旅遊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對於全面建設文化強省和旅遊強省意義重大。

  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編制,主要闡明全省文化和旅遊發展戰略和方向路徑,明確任務目標和工作重點,描繪未來五年文化和旅遊發展新藍圖,是全省文化和旅遊系統的行動綱領。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 發布單位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日期:2021年10月14日
  • 發文字號:冀政辦字〔2021〕133號
  • 實施地區:河北省
第一章 發展基礎,第二章 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二、基本原則,三、規劃指標,四、總體布局,第三章 實施社會文明促進和提升工程,一、大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加強河北文化發掘研究和闡釋,三、提高人民民眾文明素養和審美水平,四、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第四章 繁榮新時代藝術創作,一、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二、打造品牌文化藝術活動,三、推進藝術發展機制創新,四、實施全方位藝術人才培養計畫,第五章 加強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傳承利用,一、推進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利用,二、加強文物考古保護利用,三、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弘揚,第六章 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一、實施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提升工程,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三、推動民眾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四、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五、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第七章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一、全面盤活各類文化資源,二、著力發展六大特色文化產業,三、實施優勢文化產業集群打造工程,四、提升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發展能級,五、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第八章 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一、大力推進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工程,二、做強旅遊產業聚集區,三、培育跨區域旅遊線路,四、提升旅遊要素配套,五、健全旅遊公共服務體系,第九章 構築文化和旅遊發展新優勢,第十章 深化文旅融合創新發展,一、提升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效能,二、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創新,三、促進文化和旅遊消費創新,四、推進文化和旅遊發展平台創新,第十一章推進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實施平安文旅建設工程,二、持續提升文旅行業服務質量,三、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對外及港澳台地區交流合作和宣傳推廣,二、加強宣傳推廣力度,第十三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一、加強組織領導,二、強化政策扶持,三、創新體制機制,四、推進項目建設,五、夯實人才基礎,六、嚴守安全底線,七、築牢法治保障,解讀,

第一章 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全省文化和旅遊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守正創新,奮力開拓進取,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發展成效顯著,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充分顯現,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十三五”時期文化和旅遊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間,文化和旅遊發展的主要指標和重點任務基本完成,文化事業繁榮向好,文化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旅遊業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成為推動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
  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成果豐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累計創排舞台藝術作品158部,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立項143項。河北梆子《李保國》、話劇《塞罕長歌》、歌曲《天下鄉親》《雪戀》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評劇小戲《月缺月圓》、絲弦小戲《村官三把手》榮獲全國“群星獎”,河北梆子《李保國》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實現歷史性突破。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上新台階。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中央部署的公共文化領域改革任務完成情況在全國名列前茅,全省55個縣(市、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達到國家或省級示範標準,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加快發展,“文化進萬家”“戲曲進鄉村進校園”“燕趙少年讀書”等品牌活動深受歡迎,累計開展文化惠民演出10萬多場、惠及民眾上億人次,城鄉優質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新格局基本形成。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富有成效。長城、大運河、正定古城等重點文物保護全面加強,雄安新區、涉冬奧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順利推進,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研究入選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102個縣(市、區)入選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名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至291處、居全國第三位。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更加完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結構更加合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穩步推進,我省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非遺項目達到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增至163項、居全國第五位。
  文化產業快速增長。傳統文化業態升級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勢頭迅猛,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42%,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900億元,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到1283家,百億量級以上文化產業集群達到4個(樂器、石雕、紅木家具、童車)。市場主體持續壯大,共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試驗園區2家、示範基地12家,省級示範園區(基地)188家,培育文化創意類科技型中小企業3000多家,20多家文化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金音集團、鼎盛文化、青竹顏料等一批全國行業領軍企業脫穎而出。
  旅遊業實現跨越提升。全域旅遊示範省創建成效顯著,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達到7家,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達到14家。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全面升級,5A級旅遊景區增至11家,4A級旅遊景區增至140家,新增國家級和省級旅遊度假區10個,形成一批紅色旅遊、工業旅遊、特色小鎮等新業態旅遊精品。成功舉辦5屆省旅發大會、51場市旅發大會,覆蓋全省109個縣(市、區),帶動新建和提升重點項目531個,總投資4100多億元,成為全省轉型升級的引擎、生態文明建設的抓手、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率達26%(截至2019年底)。旅遊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省新建、改建旅遊公路3900餘公里,風景道、綠道4400餘公里,完善旅遊交通標識1000餘塊,建設、提升區域性遊客服務中心(旅遊集散中心)110座、旅遊休閒驛站210個。旅遊廁所革命新三年行動計畫期間,全省共建設旅遊廁所4781座,比照文化和旅遊部下達我省2192座任務目標,完成率218%,名列全國第一。智慧景區試點建設有序推進,“一部手機遊河北”(樂游冀)平台上線運營。
  服務大局作用充分彰顯。京津冀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深入推進,規劃、交通、標準、市場“四個一體化”邁入新階段,公共文化服務共享、文化演藝互動、旅遊線路信息互通等重點領域取得重要成果,攜手京津成功申辦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編制完成《河北雄安新區旅遊發展專項規劃》,圓滿完成雄安新區非遺普查,南陽遺址、古州城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紮實推進冬奧住宿保障工作,推動賽區星級飯店服務質量全面提升,崇禮冰雪旅遊度假區創建成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快推進,在全國率先編制完成建設保護規劃,8個項目列入國家重點項目庫,中國長城文化博物館、金山嶺文旅融合示範區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建設。
  文化和旅遊扶貧成績突出。創排脫貧攻堅主題大型舞台作品15部,組織貧困地區文化惠民演出1萬多場,惠及民眾1000多萬人次。鄉村旅遊快速發展,全省共有1650個村開展鄉村旅遊,35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接待人數從“十二五”末0.7億人次增至2.05億人次,占旅遊接待總量的27%;綜合收入從150億元增至442.4億元,年均增長超過40%,帶動全省793個貧困村、30多萬民眾增收致富。承德豐寧“非遺+扶貧”模式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和旅遊部肯定,正定、平山、淶水、阜平縣被列為國家旅遊扶貧培訓基地,淶水“雙帶四起來”旅遊扶貧模式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減貧案例,被列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參閱資料。
  文化和旅遊影響力顯著提高。不斷深化對外和對港澳台地區文化交流與合作,先後實施“走出去”交流項目100多批次,“引進來”文化交流和營業性演展項目500多批次,涉及近40個國家和地區。構建“京畿福地 樂享河北”文化和旅遊品牌體系,加強跨界聯合宣傳和精準行銷,河北文旅微博號、抖音號、新媒體綜合傳播力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河北旅遊推廣中心達到23家,萬人客源國和地區增至27個,中遠途客源、入境遊客源市場不斷擴大,河北文化和旅遊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二、“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形勢複雜,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同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趨勢不可阻擋。文化和旅遊既在深化對外開放、展示國家形象、提高綜合國力上發揮重要作用,又是抵禦外來文化滲透和不良文化影響、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從國內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核心主題,文化和旅遊既是拉動內需、繁榮市場、擴大就業、激活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內容,也是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紐帶。從省內看,我省處於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文化強省等重大任務,對提升文化和旅遊質量和效益、發揮綜合帶動力提出更高要求。
  綜合國際新形勢、國內新階段和省內新變化,“十四五”時期,我省文化和旅遊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疊加、成績與問題並存的複雜局面,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我省文化和旅遊發展面臨的主要機遇:一是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的發展目標、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為我省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河北省委九屆十一次、十二次全會提出文化強省戰略,賦予文化和旅遊工作新的時代內涵和目標任務,對我省文化和旅遊發展給予更大支持,提出更高要求。三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雄安新區大規模建設、冬奧效應持續顯現,國家文化公園、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實施,為我省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四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國內消費活力進一步釋放,境外消費加快回流,產業自我循環能力和區域合作不斷增強,為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與創新提升帶來新的契機。五是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擺上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新一輪科技革命步伐加快,引領文化和旅遊產業體系不斷最佳化,為文化賦能、旅遊帶動提供發展新空間和新熱點。
  同時,我省文化和旅遊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與文化強省、旅遊強省的建設目標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與影響仍廣泛存在,居民文化和旅遊消費支出水平短時間內難以恢復至疫前水平。外部環境不容樂觀,國外疫情持續惡化,入境旅遊市場復甦更加艱難。二是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發揮不夠充分,設施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基層文化隊伍綜合素質整體不高等問題亟需解決。三是文化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旅遊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缺少競爭力強的重大項目和產業集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較突出。四是文化和旅遊融合度不高,制約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五是科技和創新能力不強,文化和旅遊智慧化水平不高,與高質量發展要求存在差距。六是人才隊伍基礎與跨越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文化和旅遊行業高端人才短缺,人才服務保障體系不夠完善。
  綜合分析,“十四五”時期,河北省文化和旅遊仍處於難得的歷史性視窗期和戰略性機遇期,必須充分把握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變化,立足實際,以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拓展新空間、以創新發展催生新動能、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新活力,加快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步伐,努力開創文化和旅遊發展新局面。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認真落實省委九屆十一次、十二次全會精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根本目的,大力實施社會文明促進和提升工程,聚力完成繁榮新時代藝術創作、加強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傳承利用、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構築文旅發展新優勢、深化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推進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對外交流和宣傳推廣等九大任務,在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彰顯文化和旅遊的重要作用,推動文化和旅遊工作開創新局面,加快實現文化大省、旅遊大省向文化強省、旅遊強省的跨越,為全面建設新時代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黨對文化和旅遊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固本培元,守正創新,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民眾主體地位,提高人民民眾文化參與程度,激發人民民眾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改革創新。聚焦高質量發展目標,適應新發展階段要求,加強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標準、最佳化服務,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實施“文旅+、+文旅”戰略,深入挖掘河北優秀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產品的旅遊轉化,突出旅遊產品的文化特色,為文化和旅遊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處理好當前與長遠、文化和旅遊發展與國家戰略協同、全局謀劃與重點突破、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國內與國際市場、發展與安全等重大關係,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三、規劃指標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到2025年,通過“錨定一個目標、實施一項工程、完成九大任務”,文化強省和旅遊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實現跨越發展,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文化鑄魂、文化賦能和旅遊為民、旅遊帶動作用全面突顯,文化創新發展新高地、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新樣板、國際知名的旅遊度假休閒目的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實力提升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
  社會文明達到新高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藝作品創作、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全過程,大運河、長城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標誌的時代價值更加彰顯,西柏坡精神、塞罕壩精神、太行新愚公精神等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一步弘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藝術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升。
  新時代藝術創作水平全面提升。文藝精品不斷湧現,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藝術創作水平躍上新台階。到“十四五”末,重點打造3至5部能夠角逐“五個一工程”及文華獎的優秀劇目,爭取20部作品或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年度資助。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效能明顯提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基本建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北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成效更加突出。到“十四五”末,創建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培育3個以上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提升3個以上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非遺傳播品牌。
  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整體提升。全省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邁上新台階,城鄉差距、與京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普遍達標提質,標準化、均等化、數位化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顯著提升,人民民眾享受到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現代文化產業競爭力跨越提升。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結構布局不斷最佳化,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成長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品質加快提升。全域旅遊示範省創建有效推進,旅遊產品供給更加優質,旅遊公共服務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健全,大眾旅遊深入發展,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率進一步增強。
  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提升。環京津世界級文化和旅遊發展高地建設加快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示範樣板”基本建成,太行山旅遊發展先行示範效果突出,文化和旅遊成為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力量。
  文旅融合發展新動能創新提升。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四個一”工程成效突顯,文化和旅遊雲平台、旅發大會平台和產業投融資平台進一步最佳化,“文旅+”“+文旅”深入實施,創新推出一批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文旅消費潛能得到充分釋放。
  文化和旅遊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持續提升。文化和旅遊市場繁榮有序,行業監管和服務更加最佳化。到“十四五”末,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和評價體系基本覆蓋市場主體,出台文化和旅遊領域相關標準不少於10項,創建30個以上文化和旅遊標準化試點。
  對外及港澳台地區交流合作和宣傳推廣成效大幅提升。河北文化和旅遊品牌體系更加完善,對外交流更加深化,影響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到“十四五”末,形成以“京畿福地 樂享河北”為統領的文化和旅遊品牌體系,培育一批有影響力、有河北特色的精品線路、品牌項目。
  遠景展望:到2035年,全面建成新時代的文化強省和旅遊強省,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全新高度,文藝創作全面繁榮、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弘揚、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立,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文化和旅遊成為全省人民全面發展、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

四、總體布局

  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大規模建設、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辦舉辦、長城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太行山旅遊業發展等重大機遇,主動融入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秉持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的理念,穩中求進、主動求變,著力構建“一體兩翼六帶”的空間布局,夯實“一個品牌、三大平台、十項工程、百強項目”四類工作載體,形成全域聯動、城鄉一體、文旅融合、均衡協調的文化和旅遊發展布局。
(一)構建“一體兩翼六帶”的空間布局。
立足地理空間、文化脈絡、產業基礎、城鎮格局,對接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兩圈”“兩翼”“三帶”“四區”的總體空間格局,加強與生態空間格局、農業空間格局和新型城鄉格局的銜接,統籌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構建“一體兩翼六帶”的空間布局。
  構建一體:對接京津地區文化和旅遊資源、產品、產業和品牌,共同打造京津冀文化和旅遊發展協同體,推動形成京津冀文化旅遊資源共享、公共服務協同、平台渠道共用、規範標準共管、精品線路共推的發展機制,彰顯文化和旅遊在建設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共建世界級文化和旅遊品牌。
  形成兩翼:以雄安新區為核心的南翼、以張北地區為核心的北翼。雄安新區以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範區為引領,系統構建“雄安文化IP群”,對接首都和全球優秀文化,打造高端高新文化產業高地,帶動冀中南乃至河北的發展。張北地區以崇禮冰雪旅遊為核心,以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為重點,依託“長城腳下的冬奧會”冰雪文化品牌和項目,促進冰雪文化旅遊、教育培訓、裝備製造等產業發展,打造世界冰雪運動休閒產業集群,帶動張承地區及冀東地區發展。
  打造六帶:環京津文化和旅遊帶、長城文化和旅遊帶、大運河文化和旅遊帶、太行山文化和旅遊帶、沿渤海文化和旅遊帶、壩上草原文化和旅遊帶。環京津文化和旅遊帶。以張家口、承德、保定、廊坊市為主體,輻射唐山、滄州等部分地區,對接京津文化生產和休閒旅遊需求,重點發展數字文化、影視娛樂、生態旅遊、城市旅遊,建設京津冀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先行區。長城文化和旅遊帶。以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保定市等為重點區域,實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五大工程,發展文化體驗、生態休閒、康養度假、科普研學、演藝娛樂等業態,建設具有河北特色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示範帶。大運河文化和旅遊帶。以廊坊、滄州、衡水、邢台、邯鄲、雄安新區段為重點區域,積極推動大運河河北段通水通航,發揮北運河旅遊通航帶動作用,重點發展創意設計、武術雜技、非遺展演、影視出版等產業,打造“千年運河”文化品牌和休閒旅遊帶。太行山文化和旅遊帶。以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台、邯鄲市為重點區域,整合紅色文化、華夏根祖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類型,傳承弘揚“太行精神”,做大紅色旅遊、文化休閒、生態觀光、山地度假等創新業態,推進太行紅河谷、溢泉湖度假區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文化特色鮮明的綜合型文化和旅遊帶。沿渤海文化和旅遊帶。以秦皇島、唐山、滄州市為重點區域,以工業文明和海洋文明為重點,培育郵輪遊艇、濱海溫泉、康體療養、葡萄酒莊等高端旅遊業態,發展工業文創、會議會展、創意設計、動漫遊戲等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和旅遊國際開放口岸,打造國際知名濱海文化和旅遊發展帶。壩上草原文化和旅遊帶。以張家口、承德市為重點,依託張承壩上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突出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碰撞交流的特徵,打造草原文化體驗地、生態避暑旅遊勝地。
  (二)夯實“一個品牌、三大平台、十項工程、百強項目”四類工作載體。以增強文化和旅遊綜合實力為重點,在深化旅發大會平台基礎上,以重大工程為著力點,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夯實“一個品牌、三大平台、十項工程、百強項目”四類工作載體。
  最佳化品牌體系:聚合“京畿福地 樂享河北”總品牌,加快培育創新雄安、冬奧冰雪、錦繡長城、風情運河、壯美太行、紅色勝地等6個子品牌。
  健全平台機制:搭建旅發大會、產業投融資、文化和旅遊雲等三大平台,助力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
  建設十項工程:聚焦“十四五”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形成十項重點工程,推進文化強省和旅遊強省建設。
  打造百強項目:圍繞重點工作和重點工程,打造百強項目,成為推動文化和旅遊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和旅遊重點項目共有139個,其中,國家文化公園項目2個、公共文化服務項目17個、文物保護項目12個、數字文化和旅遊項目8個、文化和旅遊產業項目100個(包括文化產業項目21個、旅遊景區項目13個、旅遊度假區項目25個、文化和旅遊綜合體項目12個、文化和旅遊新業態項目29個)。

第三章 實施社會文明促進和提升工程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和旅遊工作,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推進文化鑄魂、實施文化賦能,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

一、大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切實融入文藝作品創作、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宣傳教育展示等全過程。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宣傳教育。深入挖掘、闡發獨具河北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大力弘揚西柏坡精神、唐山抗震精神、塞罕壩精神、李保國精神等偉大精神,培育奧運“拼搏精神”,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鞏固全省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著力扶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導向性代表性示範性的文藝作品,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民審美追求、彰顯河北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充分發揮文化和旅遊陣地作用、載體作用,廣泛利用文藝作品、各類媒體、公益廣告、民眾性文化活動等多種方式,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壯大正能量。

二、加強河北文化發掘研究和闡釋

  (一)加強文化資源挖掘保護傳承。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挖掘梳理河北優秀文化資源,做好河北文化脈絡系統闡釋和研究。加強河北重大文物、文化典籍和古籍保護研究利用,深入實施非遺數位化記錄工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建設河北優秀文化資源資料庫,提煉河北文化符號,傳承優秀文化基因。
  (二)打造河北文化標識。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利用,加快我省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推進“可閱讀長城”“標註運河”等系列文物標註工程,加強民族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做好河北梆子、評劇等地方劇種保護傳承發展,推出具有河北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品牌和活動,著力打造河北特色文化標識,建設一批河北文化地標。
  (三)豐富河北文化研究成果。加強社科基金支持,加強各級各類文化學會、研究中心建設,依託省內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庫等,深入開展各類文化專題研究,推出一批重要原創性成果和標誌性成果。加強學術研究成果大眾化、國際化推廣、傳播和利用,著力提升人民民眾素養,增強文化自信,發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

三、提高人民民眾文明素養和審美水平

  (一)活躍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完善“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長效機制,開展送文化下鄉、惠民演出、高雅藝術進校園、全民閱讀等活動,為人民民眾提供健康豐富的精神食糧,提高人民民眾文化素質。發揮民眾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城鄉民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唱大戲,激發民眾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實現文化扶志、扶智。
  (二)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發揮好藝術院校、各級各類文藝表演團體、藝術場館、文藝活動的藝術普及功能,支持有條件的國有文藝院團對外開展藝術培訓。設立全民藝術普及月,舉辦民眾藝術節,搭建文藝普及推廣平台,把各級文化館打造成為城鄉居民的終身美育學校。支持發展民眾文藝團隊,加強民眾文化藝術培訓,普及藝術知識。
  (三)大力推進文明旅遊。加強宣傳教育,落實旅遊文明行為公約和行動指南,開展“文明旅遊為中國加分”主題實踐活動,選樹旅遊行業文明單位、青年文明號,評選文明旅遊公益大使。完善旅遊不文明行為記錄製度,建立信息通報機制,加大懲戒力度。廣泛開展文明交通、文明旅遊、文明餐桌、文明遊客等民眾性創建活動,保障文化民生、最佳化旅遊環境,彰顯文化和旅遊行業人文關懷。

四、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

  充分發揮文化的教化作用,通過文藝作品、文化體驗、公共服務等,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民眾自覺破除陳規陋習,加強關懷禮遇幫扶,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等新要求,樹立文明新風,營造向善向上、見賢思齊的良好風氣。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加強文化和旅遊市場綜合監管,完善文藝作品、文化活動內容審核制度,推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質。

第四章 繁榮新時代藝術創作

  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聚焦中國夢時代主題,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不斷完善藝術作品的創作、生產、演出、評價機制,加強優秀藝術人才培養,加快構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

一、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

  (一)加強藝術創作引導。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主動權,把好文藝創作導向關,圍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領域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重要節點統籌創作規劃,合理集聚和配置資源,扶持重大現實題材、革命題材、歷史題材創作,推出一批新時代精品力作。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大力推進文藝創新,營造良好文藝生態。
  (二)認真謀劃藝術創作選題。充分挖掘河北文化內涵,選好創作題材,建立全省舞台藝術創作重點選題庫。重點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北京冬奧會、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長城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主題,組織開展重大主題文藝創作。扶持展現黨史國史軍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藝術作品創作,鼓勵生動反映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題材作品創作。
  (三)大力培育精品力作。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任務,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提高文藝原創能力。深入實施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形成“創作一批、提升一批、儲備一批”的藝術創作格局。統籌各藝術門類平衡發展,兼顧舞台藝術與美術創作、新創作品與復排作品、大型作品與小型作品。建立健全扶持劇本創作的長效機制,加強對劇本、編導、作曲等原創性基礎性環節和優秀創作人才的資助。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二十大、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等重大歷史時間節點,創作推出一批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優秀作品。挖掘整理、復排提升一批傳統(保留)劇目。藉助開展“走進太行”“走進大運河”等創作採風活動,豐富美術館(畫院)的創作、展覽及社會性普及活動,推動美術事業繁榮發展。

二、打造品牌文化藝術活動

  (一)積極承辦和參與全國性重大文藝活動。發揮重大藝術活動的引導作用,承辦好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全國民族器樂展演、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全國地方戲曲北方會演等國家級大型專業藝術活動。充分利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中國藝術節、中國京劇藝術節、中國歌劇節、全國聲樂展演等全國性重大文藝活動平台,推動我省優秀作品演出演播,提高創演水平和影響力。圍繞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配合舉辦“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奧林匹克藝術大賽(展)等重大活動。
  (二)持續舉辦品牌文藝活動。整合河北省戲劇節、河北省民俗文化節等全省品牌文化活動,設立綜合性的河北省文化藝術節,提升品牌文藝活動的規模和水平,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加大地方戲曲扶持力度,持續舉辦全國地方戲曲北方會演(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評劇藝術節等大型戲曲藝術活動。圍繞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冬奧主題系列文化活動,向世界展示河北優秀文化。持續開展“小劇場演出季”“一月一名劇”等惠民演出,不斷豐富和繁榮城市劇場惠民演出項目。鼓勵各級文藝院團深入基層一線惠民演出,持續推進“戲曲進校園”“戲曲進鄉村”“彩色周末”等活動,引導優質文藝資源進企業、進農村、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

三、推進藝術發展機制創新

  (一)提高文藝團體發展能力。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及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支持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要求,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激發國有文藝院團內生動力,建設一批重點文藝院團,實現院團創演質量、管理水平、服務效能提升。完善院團劇目生產扶持機制,鼓勵文藝院團演出優秀保留劇目,支持優秀文藝作品多演出。促進國有文藝院團和劇場深度合作,支持團場合作、以團帶場或以場帶團。按照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及現有渠道籌措資金,支持國有文藝院團公益性劇場、排練廳的新建、改(擴)建,推進“一團一場”建設。加強對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扶持和引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推進美術館(畫院)專業建設和行業管理。
  (二)建立文藝載體創新機制。鼓勵優秀文藝作品進入院線流通。鼓勵戲曲藝術表演團隊參與文藝院線建設,推動城鄉演出場所聯動經營。支持建設藝術旅遊小鎮、旅遊劇場,推動河北兒童演藝中心、河北演藝集團舞台藝術雲創作展演中心、河北梆子藝術成果展示與研發中心、白鹿泉戲劇小鎮、大廠戲劇小鎮等項目建設,鼓勵打造常態化的旅遊演藝精品。整合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引進社會資本、人才,推進文藝創作的社會化。推動線上演播與線下演出相結合,多渠道展示推廣文藝活動,擴大觀眾覆蓋面。
  (三)健全藝術創作生產扶持機制。加強對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的統籌規劃,制定各級藝術創作規劃和年度創作計畫,提高創作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建立精品創作專家諮詢制度,建立編劇、導演、作詞作曲、舞美等主創人員集體參與、協同創作的機制,培養形成開展集體創作的骨幹力量。健全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長效機制,建立“深扎檔案”制度,強化考核激勵,推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成為藝術創作生產的常態。建立健全文藝創作生產演出資助、評價、獎勵機制。

四、實施全方位藝術人才培養計畫

  (一)完善藝術人才培養體系。認真落實《河北省文藝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方案》要求,不斷完善藝術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建立省內外各類藝術人才檔案,建立領軍人物、青年後備人才等系列人才庫。利用網路教育平台,建立全省藝術人才網路培訓制度。充分發揮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對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鼓勵通過產教融合、團校合作、校企合作、團帶學員等方式,實現產、學、研、演一體化人才培養。
  (二)實施中青年藝術人才培養計畫。組織“重點作品+重點人才”實踐鍛鍊行動,利用河北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等平台,鼓勵青年人才參加創作,加大對中青年人才創作項目的扶持。通過藝術沙龍、傳幫帶、名家傳戲、量身定做等方式,搭建編導演匯集、老中青結合的創作交流平台。組織開展大練功、大比武等活動,全面提升青年藝術人才舞台表演水平。繼續實施青年編導演人才培養扶持計畫、河北省戲曲中青年演員推廣工程。
  (三)加強文藝評論。加強文藝評論陣地建設和理論研究,健全文藝評論工作體系,搭建有影響力的文藝評論平台。結合重大展演、重點劇目開展評論,把民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營造風清氣正的評論氛圍。發揮全國性文藝評獎的導向作用。發揮文藝單位、藝術院團的文藝評論主力軍作用,培育一批優秀文藝評論人才。加強新時代文藝理論研究,推進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

第五章 加強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傳承利用

  堅持守正創新,統籌推進文物保護傳承,實施重大文物考古工程,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發揮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化遺產更多惠及人民民眾。

一、推進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利用

  健全文化資源管理機制,加強文化資源梳理認定和保存利用,促進文化資源數據共建共享,建設文物資源、非遺資源、紅色資源、特色資源四個基礎性資料庫。推進文物資源普查與名錄公布,加大博物館藏品調查力度,完善文保單位“四有”工作並實現動態更新,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強化文物保護管理措施。加強紅色資源調查管理,推動革命文物徵集和保護,推進革命文物認定、定級、建賬、建檔。健全非遺調查記錄體系,加強非遺資源調查,完善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製度,加強存續狀況和保護單位工作情況評估。健全文化資源登錄製度和動態管理制度,加強各級各部門、各類資源的互聯互通。

二、加強文物考古保護利用

  (一)實施重大考古研究工程。全面加強考古發掘研究,積極探索建立資料整理與多學科合作機制,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闡釋。積極開展“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繼續推進以東方人類探源工程、燕趙中山文化等為代表的系列考古研究,證實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
  (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實施文物平安工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各級文保單位本體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改善文物保護狀況。推動文物保護立法,貫徹實施《河北省長城保護條例》,推動《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的公布實施。圍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長城、大運河重要點段保護修繕工作,實現遺產全面保護。推進大遺址保護利用,構建國家、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加強石窟寺保護,分級實施石窟寺搶救性保護工程,持續開展石窟寺壁畫、彩塑、雕像等數位化工作。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實施革命舊址維修保護行動計畫和館藏革命文物保護修復計畫。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分類推進珍貴文物保護修復,推動珍貴文物藏品保存條件改善和標準化庫房建設,完善博物館、文物收藏單位文物監測和調控設施。實施古籍保護計畫,推進古籍普查登記、保護修復、數位化建設、整理出版和宣傳推廣,推進珍貴古籍保護修復、縮微複製和影印出版項目。推進重要文物保護工作,積極參與“海上絲綢之路”“萬里茶道”聯合申遺工程,穩步推進雄安新區、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文物保護工作,抓好清代皇家建築、正定古城等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文物保護工作,積極推動開展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工作。
  (三)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鼓勵文保單位對外開放。推動宣傳、文化、文物部門管理使用的文物保護單位全部對外開放,鼓勵文物保護單位結合自身文物情況加強對外開放,豐富文化表現形式,開發旅遊產品和精品線路。推動清東陵、趙邯鄲故城、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創建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實施“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畫。推動文物資源數位化、文物管理信息化、文物展示網路化,利用雲直播、短視頻、全景展示等創新展示方式、講好文物故事。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提高博物館數位化層面建設和虛擬展覽與體驗,開展智慧博物館試點工作,推動博物館向參與型、體驗型轉變。加強文物資源創意開發。擴大文創開發試點,鼓勵清西陵、清東陵、避暑山莊文創產品融入故宮文創體系。鼓勵文物、館藏單位與景區景點、文創街區、創意設計機構等深度合作,開展智慧財產權授權開發、合作開發、聯名開發,推出河北文創品牌。支持有條件的文博單位在保證公益服務的前提下,加強文化創意產品展示、銷售,讓文創商店成為“最後一個展廳”。

三、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弘揚

  (一)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加大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力度,加大省、市、縣級中青年代表性傳承人的選拔培養力度。藉助信息技術手段採集記錄非遺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情況,到2025年,力爭對60位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完成數位化記錄。加強非遺整體性保護,開展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到2025年,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培育創建3個以上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推進非遺生產性保護,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建設。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組織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相關從業者等傳承人群學習理論知識、拓展行業視野、強化專業技藝、提高傳承實踐能力。對全省非遺保護工作人員分批開展業務培訓,到2025年,力爭全省非遺傳承人群累計培訓1500人。
  (二)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建立全省長城沿線非遺保護傳承弘揚協同機制,全面提升長城沿線非遺保護傳承能力、發展利用水平和傳播弘揚影響力。適時推動相關部委建立國內長城沿線非遺保護傳承協同機制,傳播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積極探索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到2025年,設立600個以上特色鮮明、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工坊,創建國家級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演藝作品,探索非遺進景區新模式。深入實施河北省傳統工藝振興計畫,建立省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鼓勵具有較強設計研發能力的企業、機構與高校到傳統工藝項目集中地區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鼓勵利用非遺元素進行文創設計,促進定瓷、京繡、景泰藍、剪紙等非遺項目核心技藝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傳承。
  (三)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注重非遺項目的展示展演,加強對“樂享河北”非遺會客廳的管理和運營,促進其活態化、持久性健康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非遺展演館,推進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建設。著力打造京津冀非遺聯展、長城腳下話非遺、河北非遺購物節等3個以上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非遺傳播品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設立“非遺書場”,開展駐場演出。實施非遺進景區、進社區活動,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華傳統節日等重要節點開展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提高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的實踐頻次和展演水平,增進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的創新創作水平和市場銷售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非遺教學實踐活動。鼓勵利用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開展非遺培訓、展覽、講座、學術交流等活動。

第六章 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

  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實施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提升工程,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數位化發展,保障人民民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一、實施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提升工程

  (一)推進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國家文獻戰略儲備庫等一批國家級重大文化設施和項目落地。推動建設河北大劇院、河北省美術館等重點項目,形成較完備的省級文化設施網路。推動各市提升城市文化設施功能,加快建成布局合理、配套齊全、運營持續的高水平文化設施體系,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力和輻射力。
  (二)健全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堅持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達標提質,到2025年,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全面達到國家建設標準,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面達到國家建設標準和“五個一”建設標準。深入推進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發揮縣級總館在縣域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中樞作用,在有條件的鄉鎮(街道)文化站建設一批有影響力的主題性分館,在具備條件的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基層服務點,在公共文化服務相對薄弱的農村、偏遠山區、地廣人稀的地區,為有條件的鄉鎮配置適用的多功能流動文化服務車。加強全省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基礎設施資源,加快推進應急廣播平台、網路、終端建設,逐步構建統一協調、上下貫通、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戰結合的應急廣播體系。
  (三)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利用空間。推動公共文化機構走出去開展“嵌入式”服務,引入社會力量,在街區、商區、社區、景區等地創新打造一批“城市書房”“鄉村書吧”“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體驗空間,將公共文化服務融入人民民眾日常生活。到2025年,全省建成“城市書房”和“文化驛站”500座。依託各級文化館(群藝館),將符合條件的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各類藝術培訓機構發展為民眾文藝輔導基地,到2025年,全省共建成民眾文藝輔導基地5000個。

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一)拓展公共文化機構服務供給。深入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完善管理服務制度,健全免費開放項目,提升開放服務水平,保障人民民眾文化權益。推動公共文化機構實行錯時開放、延時開放,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空間利用率。拓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陣地服務功能,面向不同群體,開展體驗式、互動式的公共閱讀和藝術普及活動。探索公益服務與有償服務互為補充的實踐方式和有效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公共文化機構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創新文化產品供給;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支持藝術表演團體提供公益性演出;推動經營性文化設施、非遺傳習所和民俗文化活動場所等向公眾提供免費或優惠的文化服務。
  (二)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整合組織、宣傳、文化和旅遊、廣播電視、體育等部門資源、平台、項目,推進基層文化惠民工程融合發展、共建共享。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強化文明實踐功能,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統籌整合,適當拓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旅遊、電商、就業輔導等功能,全面提升服務質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機構民眾需求徵集和意見反饋機制,實現供需精準對接。

三、推動民眾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一)廣泛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健全支持開展民眾文化活動和全民閱讀活動的平台機制,拓展民眾文化參與程度。創新開展“燕趙少年讀書”等品牌閱讀活動,推動全民閱讀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依託各級文化館(站)搭建藝術培訓推廣平台,大力發展民眾文藝團隊,深入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積極參加國家“群星獎”評獎,組織舉辦“燕趙群星獎”活動,開展群文工作業務大比武,打造一批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民眾文藝精品;持續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惠民演出活動;推動省、市、縣級廣泛舉辦民眾藝術節、市民文化節、大眾合唱節、廣場舞展演、鄉村“村晚”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搭建民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平台,實現“縣有品牌、市成體系”。
  (二)豐富鄉村民眾文化生活。加大對農村、偏遠地區民眾文化活動支持力度,持續開展“戲曲進鄉村”、文化進萬家、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群星獎優秀作品巡演等送文化下基層活動。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鄉土文藝團隊、文化大院、文化戶發展,鼓勵鄉村文藝團隊參與鄉村文化設施管理運營和服務,激活基層文化陣地。開展“河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選,推進“藝術鄉村”建設,培育鄉村特色文化。

四、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

  (一)一體推進省、市、縣公共文化雲平台建設。依託“河北省文化和旅遊雲”、智慧城市建設,構建融集成化管理和服務導航於一體的省、市、縣公共文化雲平台,統一數據標準和安全認證,通過在不同雲平台之間互開連線埠、互設界面,實現各級公共文化雲平台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實現公共文化工作“一站式”管理,為民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二)推進公共文化場館智慧化建設。依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智慧化建設,實現智慧分析、智慧評估、輔助決策等管理功能;開發完善線上信息發布、需求徵集、預約預定、線上體驗、互動共享、意見反饋等公共文化智慧服務功能;運用人機互動、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現代信息技術,增強服務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民眾參與度和滿意度。
  (三)加強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建設。統一公共文化數字資源標準,對分散、多元、孤立的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建設基於雲端的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全省分級分散式數字文化資源產品庫群。發展適於移動互聯環境的數字文化產品類型,最佳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
  (四)創新數位化服務模式。推動發展基於5G等新技術套用的數字服務模式,建設支持多業務形態、多屏互動、基於安全可控作業系統的數字文化服務移動終端和套用場景,讓民眾在“指尖”提出需求、在“雲端”獲取服務、在“掌上”反饋意見。

五、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措施,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鼓勵社會力量以冠名資助、公私合作、捐贈等形式建設公共文化設施,並向公眾免費或優惠開放。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支持公共文化場館整體或部分委託社會力量運營,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活動項目打造、服務資源配送等。組織舉辦省級區域聯動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採購大會,促進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需對接。培育和引入一批具有較高服務水平、管理規範的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承接單位,建立健全承接主體資質評價機制,提升社會力量承接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效益。
  (二)完善文化和旅遊志願者服務體系。建設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信息化系統,完善志願者註冊招募、服務記錄、管理評價、學習培訓、供需對接和激勵保障機制,培育壯大全省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隊伍,到2025年,全省註冊文化和旅遊志願者人數達到20萬人。廣泛開展志願服務關愛行動,組織開展全省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大賽,傾力打造“美好生活”系列主題、“春雨工程”、“陽光工程”等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惠民生的文化志願服務品牌項目。加強農村地區文化志願服務工作,培育“文化新鄉賢”。

第七章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數位化為牽引,以創新創意催生產業新動能,加快資源開發轉化,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創新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實施優勢文化產業集群打造工程,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河北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一、全面盤活各類文化資源

  (一)構建文化資源多維度開發體系。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利用,調動社會力量加快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轉化。加強智慧型化文創業態開發,積極開發互動性強的文創產品。推動建立河北省文創開發聯盟,促進文化文物單位與國內外創意設計機構、知名設計師、高校文創院系、文化生產企業開展戰略合作,遴選特色文化企業實施結對幫扶,提高文化資源開發效率和文化企業開發能力。
  (二)加快各類特色資源創造性轉化。加強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將豐富的館藏文化資源轉化成特色文化產品。加快非遺資源開發轉化,引入現代技術和管理制度,促進傳統工藝美術創新發展。推動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轉化,發展紅色文化產業。促進鄉土風情、特色物產等其他特色文化資源開發轉化,大力發展鄉村藝術、特色節慶、文創商品等文化產品和業態。積極完善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開發名錄。
  (三)拓展文化創意產品行銷網路。促進線下線上融合,建立網路化行銷體系。實施“把河北文化帶回家”工程,充分利用產業會展、知名電商等開展特色文化產品行銷。最佳化文創空間與場景布局,積極發展文創購物商店、文創街區、文創市集、文創展會等。實施文創“十進”工程,推動文創進景區、酒店、商場、文化場館、機場、車站、社區、街區、小鎮、服務區等。

二、著力發展六大特色文化產業

  (一)全面激活文博文創產業。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解讀,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化創意為全產業鏈增值賦能。大力發展創意設計產業,重點發展工藝美術設計、動漫遊戲軟體設計等,推進文化創意設計與文博展覽、製造業等對接,發展富有文化內涵的文化產品。全面激發文博文創開發活力,大力支持文創園區、文創示範購物街區等建設。推動文創在地化生產,加快文創設計成果在河北轉化套用、文化產品在河北落地生產。到2025年,形成富有地方文化內涵的文博文創產業體系。
  (二)加快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的套用,推進“上雲用數賦智”。推動數字文化裝備產業發展,支持石家莊、唐山、保定等地發展可穿戴設備、感知終端等產業。加快發展動漫遊戲業,做強石家莊、廊坊、邯鄲等動漫產業基地。著力發展數字傳媒業,加強數字內容創作生產,積極發展雲演藝、雲展覽等新業態。推動數字藝術重點領域和場景的套用創新,發展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到2025年,培育一批原創產品品牌、數字文化網路傳播平台和數字藝術示範體驗場景。
  (三)繁榮發展影視演藝娛樂產業。加強影視演藝精品創作,促進文化休閒娛樂業繁榮發展。加快影視業發展,支持大廠影視小鎮、張家口清河影視基地等基地發展,推動創作更多影視精品。推動廣播電視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智慧廣電媒體、智慧廣電網路、智慧廣電服務,打造涵蓋電視劇、紀錄片、卡通片、節目欄目、網路視聽作品在內的廣播電視精品內容,不斷豐富高品質視聽產品和服務供給。繁榮發展演藝業,大力推動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推動演藝業上線上雲。加快歌舞娛樂、遊藝娛樂等文化娛樂業升級,引導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服務人群。到2025年,打造一批精品劇目和演藝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影視演藝產業集群。
  (四)整合升級出版印刷產業。提升出版印刷業數位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推動印刷企業從傳統加工服務型向綜合創意和設計服務型轉型升級。推進出版產業數位化轉型,支持建設數字出版研發、資源管理、線上服務等平台,積極培育一批數字出版示範企業。制定出版物印刷產業升級指南,推動原有印裝企業改造升級,積極承接京津規模大、效益好的出版物印裝企業落戶河北。培育壯大出版印裝產業集群,支持石家莊、廊坊、保定、唐山豐潤、滄州肅寧、衡水故城等地做強出版印裝產業,打造一批出版印刷重點園區(基地)。到2025年,實現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建成5家左右集聚效應明顯的省級出版印裝產業園區(基地)。
  (五)全面振興工藝美術產業。結合現代設計與時尚消費,推動工藝美術向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畫,支持非遺工坊、傳統工藝大師工作室、重點工美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中心等建設發展。提升工美產品附加值,開發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活躍藝術品交易市場,支持藝術品電商平台建設,培育石家莊、廊坊、保定等藝術品交易市場。到2025年,建立一批工藝美術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中心,培育一批全國知名的工藝美術品牌,建設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藝美術產業集聚區。
  (六)創新發展文化製造產業。大力推進文化製造業創新發展,積極承接京津先進文化製造業轉移。加強特色文化製造產業基地培育,做大做強曲陽雕塑、沙河藝術玻璃等傳統優勢產業基地,培育建設定州演藝舞美、邢台遊藝設備製造等新型產業基地。提升文化製造業創新能力,推進文化裝備技術研發和升級改造,加強標準、內容和技術裝備的協同創新。創新研發數字文化裝備產品,支持沉浸體驗、智慧型互動等數字文化裝備研發與示範套用,推動開發智慧型化文化消費終端產品。到2025年,力爭在樂器製造、美術顏料、香業等領域培育和發展一批國際性知名品牌。

三、實施優勢文化產業集群打造工程

  傾力打造6個百億量級優勢文化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石雕、樂器、紅木、藝術玻璃、童車玩具、美術畫材等優勢特色文化產業。精心培育8個十億量級成長型文化產業集群,積極推動內畫、定瓷、磁州窯、唐瓷、黑陶、剪紙、易水硯、香業等特色文化產業跨越發展。扶持發展一批千萬量級潛力型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結合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一地(縣、鎮、村)一品”戰略,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業。

四、提升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發展能級

  整合政策、平台、技術、人才等資源,支持重點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創新實驗區、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發展壯大。依託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創辦文化科技園或創客空間,建設一批特色新園區。推動文化產業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經濟開發區融合發展,形成“區中園”“園中園”,借力大園區平台實現快速發展。建立健全文化產業園區的公共服務功能,促進公共資源、生產要素向園區聚集,吸引更多文化企業進駐。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文化企業綜合服務中心。支持重點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加強創意研發設計中心、文化產品展示體驗館、網路行銷平台、文化產業產學研合作基地、眾創空間建設,增強示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到2025年,力爭新增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20家,達到222家。

五、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

  大力培育龍頭骨幹文化企業和大型文化集團,重點支持具有綜合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推進重點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發展。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加快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瞪羚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推動文化領域創新創業,支持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公共服務平台等載體建設。培育發展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河北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推動更多文化企業和項目納入國家級目錄。推動文化企業競爭力提升,支持重點文化企業建設研發中心,支持重點產業建立提升產業聯盟。加大樞紐型、核心型總部文化企業引進力度,著力引進世界500強、全國100強文化企業。加強與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等合作,積極搭建國內外文化企業交流合作平台,講好新時代河北故事,傳播河北聲音。到2025年,力爭培育20家以上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龍頭文化企業,引進50家以上規模以上文化企業落地河北。

第八章 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大力實施質量興旅、質量強旅戰略,依託優勢資源和重大機遇,以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準確把握市場群體的多樣化旅遊需求,大力推進優質產品供給工程,加快補齊旅遊要素短板,提高服務水平,最佳化發展環境,著力推動旅遊多元化、特色化、全域化發展,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加快實現旅遊大省向旅遊強省跨越。

一、大力推進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工程

  (一)打造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持續提升旅遊景區的文化“含金量”,推動非遺、文物、文藝、文創等要素進景區,以具有一流水平的5A級旅遊景區和世界遺產景區為基礎,支持各地打造世界級旅遊景區。借鑑“景區+鄉鎮、景區+村莊、景區+園區”等發展模式,推動景區內外一體化、片區化發展。推進智慧旅遊景區建設,支持景區、度假區建設智慧型化旅遊服務系統,推進預約、錯峰、限量常態化。緊跟消費需求變化,持續疊代升級產品,創新業態模式,增加夜間消費業態,提高景區的參與度、體驗度和文化感染力。到2025年,4A級以上高等級景區力爭達到180家。
  瞄準世界級旅遊度假區和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目標,依託燕山太行山、草原天路和國家一號風景大道沿線、渤海濱海、環京津等休閒資源富集、市場基礎好的區域,培育不同主題和風格的旅遊度假區,推動觀光旅遊向度假旅遊轉型。到2025年,省級以上旅遊度假區力爭突破20家。
(二)建設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
通過風貌提升、文化挖掘、公共服務設施及生活旅遊化,兼顧居民與遊客的需求,建設一批城市休閒公園、城市型景區、休閒街區、主題公園、博物館、紀念館、城市綜合體、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區,提升城市旅遊水平,建成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
  支持以大景區引領、文旅融合發展、資源轉型發展、產城融合發展等為創新模式的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推動旅遊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與支撐全域旅遊示範省建設。
(三)做特主題旅遊產品。
依託我省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以特色化、精品化為目標,探索推出更多定製式旅遊產品供給,努力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推動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重點打造一批片區化發展的紅色旅遊景區,形成紅色旅遊目的地體系,推出一批國家級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培育“鄉景、鄉居、鄉味、鄉禮、鄉俗”等“冀憶鄉情”鄉村旅遊品牌,大力培育精品民宿、智慧田園、共享農莊等鄉村旅遊新業態,推動鄉村旅遊升級。大力推進冰雪旅遊,完善冰雪旅遊服務設施體系,培育打造一批冰雪特色小鎮和旅遊度假區。推進山地旅遊、濱海旅遊、草原旅遊、溫泉旅遊、體育旅遊、工業旅遊、湖泊旅遊等主題型旅遊產品發展。著力加強生態旅遊建設,統籌推進我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系統治理,做好顯山露水的文章,加快推出一批生態旅遊產品和線路,引導旅遊企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加強生態旅遊理念和產品宣傳。

二、做強旅遊產業聚集區

  按照主題引領、板塊聚集、資源整合的原則,綜合考慮熱點焦點、自然肌理、文化脈絡、市場圈層、交通體系、產業布局等因子,突出大品牌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創新發展機制、提升核心景區、豐富區域產品體系、完善公共服務、延伸產業鏈、深化產業融合等措施,建立協調聯動的旅遊管理體系,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太行紅河谷旅遊區、唐山灣國家海島旅遊區等12個特色鮮明的旅遊產業聚集區,逐步建立健全休閒度假產業體系和旅遊目的地體系,促進我省旅遊產業率先轉型發展。

三、培育跨區域旅遊線路

  遵循資源一體、景觀延續、文化一脈和產業集聚原則,依託壩上草原、旅遊鐵路、大運河、太行山、燕山、濱海等旅遊資源富集的線性自然文化廊道,以主要公路、鐵路、水路幹線為紐帶、串聯景區、度假區、城市、小鎮、園區和鄉村,全面推進跨區域資源要素整合,培育打造京張承、張承唐、石衡滄、邯林長、通武廊、京雄保、承秦唐等品牌效應好、輻射範圍大、內外循環快的新型跨區域旅遊線路,積極構建協同發展、聯動發展新格局,推進城鄉融合、區域融合。

四、提升旅遊要素配套

  (一)挖掘提升“燕趙美食”。深入挖掘直隸官府菜、宮廷塞外菜、冀東沿海菜和冀中南平原菜等傳統菜系,創新開發“新派冀菜”。挖掘民間傳統小吃,在壩上草原、燕山、太行山、濱海重點地區,打造一批以地方特色小吃、品牌餐飲為核心吸引物的新型旅遊街區和景區。發展美食街、文化主題飯店、演藝型飯店,舉辦“燕趙美食大賽”,做大美食旅遊。著力提高旅遊餐飲服務水平,統一品牌、統一標識、統一標準、統一要求,推動形成有競爭力的餐飲品牌和企業集團,構建“冀字號”旅遊餐飲品牌體系。到2025年,打造100條特色美食街區,培育300家知名冀菜品牌店。
  (二)推出多元住宿產品。重點對接京津地區的微度假群體,建設親子酒店、度假酒店、主題酒店、鄉村酒店等主題酒店,培育有競爭力的住宿品牌,培育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精品民宿、客棧,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旅遊住宿體系。圍繞河北特色文化資源,重點打造冰雪文化、草原文化、溫泉文化、紅色文化、雜技文化的主題酒店,將文化主題酒店作為提升旅遊吸引力的新亮點。到2025年,培育100家精品文化主題酒店,打造80個精品民宿示範區,培育100家智慧旅遊酒店。
  (三)大力開發文創和旅遊商品。大力開發文創產品和旅遊商品,深入挖掘河北特色文化資源,以創意設計大賽為載體,加強設計、研發支持力度,鼓勵文物、館藏單位與景區景點、文創街區、創意設計機構等深度合作,推出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創品牌,打造“河北游禮”“冀念品”品牌。積極發展文創購物商店、文創街區、文創市集、文創展會,推動文創進景區、進酒店、進文化場館等,拓展文創產品行銷網路。提升辛集皮革、白溝箱包、安國中藥、香河家具、清河羊絨等旅遊購物景區,發展旅遊休閒購物街區。重點扶持大型旅遊商品生產企業、旅遊商品交易中心、旅遊商品創意園區建設。謀劃自貿區免稅店。到2025年,建設50家旅遊休閒街區、100家旅遊休閒購物商店、200家智慧旅遊購物中心試點。
  (四)打造旅遊演藝精品。引進和培育旅遊演藝龍頭企業,推出一批具有國際水準、具有市場價值的旅遊演藝項目。挖掘蔚縣打樹花、冀南梨花大鼓、井陘拉花、唐山皮影戲、吳橋雜技等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推出歌舞劇院、茶座欣賞、實景演出等多種演藝形式,打造天下第一堡·樹花情、承德康熙大典、古北嶽祭祀大典、海上生明月等一批經典旅遊演藝產品和活動。

五、健全旅遊公共服務體系

  (一)推進旅遊交通體系建設。建設全國交通旅遊融合示範省,以北京、雄安、石家莊三大高鐵樞紐為核心,培育京廣、京滬、京瀋、京雄、津秦、石太、石津等高鐵旅遊線路;依託歷史老鐵路打造京張鐵路、京原鐵路(北京—淶源段)、秦皇島山海鐵路等特色旅遊觀光鐵路,加快推進建設張承壩上特色旅遊觀光鐵路。以首都放射高速、環線高速以及榮烏、青銀、青蘭、太行山等高速為重點,完善旅遊交通服務設施;推進重大旅遊項目、4A級以上旅遊景區、省級以上旅遊度假區連通主要幹線公路。大力提升鄉村旅遊重點村通村道路品質,推動鄉村旅遊連點成線、連線成片,疏通國家級、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毛細血管”,基本實現重點旅遊村道路寬度滿足自駕車、旅遊大巴車安全、便利、舒適行駛要求。到2025年,4A級以上旅遊景區基本實現二級以上公路覆蓋。
  (二)加快完善自駕旅遊服務體系。推動將旅遊交通服務設施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推動將長城旅遊路納入河北省旅遊交通規劃,加快建設沿長城、沿大運河、沿太行山、沿渤海、沿滹沱河、沿張承壩上等區域旅遊風景道體系。以“環首都綠道網”“環石家莊綠道網”為試點,推動中心城市綠道網建設,持續完善風景道綠道沿線配套服務設施系統。到2025年,全省風景道綠道總里程突破1.5萬公里,建成自駕車旅居車營地50座以上,建成一批功能完備國家級自駕游目的地,推進一批高速公路服務區拓展旅遊服務功能。
  (三)全域構建自助旅遊服務體系。推動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依託航空、鐵路、公路等客運交通樞紐建設旅遊集散中心,打造全省旅遊集散諮詢服務體系。開通交通樞紐(旅遊集散中心)至重要旅遊景區、旅遊節點的旅遊專線公交、景區直通車。到2025年,全省建成功能完備的旅遊集散服務中心50個,適時開通旅遊公交專線、景區直通車線路,實現旅遊城市及全域旅遊示範區全覆蓋。
  (四)持續推進旅遊“廁所革命”。實施旅遊廁所示範工程,全面推行“一廁一碼”和旅遊廁所所長制管理服務機制,建設旅遊廁所管理服務信息化平台,建設一批示範性廁所。新建、改造提升A級及以上旅遊廁所1000座,實現旅遊廁所合理布局、全域覆蓋,達到旅遊廁所“數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務到位、衛生環保、如廁文明”的目標。

第九章 構築文化和旅遊發展新優勢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國家大事,在國家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找準定位,強化文化和旅遊系統擔當作為,搶抓機遇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構築河北發展的獨特優勢。
  一、借力“三件大事”構築文化和旅遊發展高地
  抓住河北“三件大事”向縱深推進的重大機遇,協同打造以首都為核心,以環京津重點城市、現代化省會都市圈為支撐的京津世界級文化和旅遊目的地,加快建設雄安新區旅遊創新發展示範區,借勢冬奧會打造國際冰雪運動與休閒旅遊勝地,建設一批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全力構築河北文化和旅遊“三大高地”。
  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環京津世界級文化和旅遊高地。依託京津全球資源市場優勢,發揮雄安新區、張北地區、現代化省會都市圈的引領作用,共同打造京津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加快大興國際機場廊坊片區臨空商務旅遊區建設,打造國際新型空港文化旅遊休閒區。全力打造通武廊、京保雄、京張、京承、京西南、沿渤海六大文化和旅遊示範片區,加快培育跨區域的文化產業集群,協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鏈,推進旅遊交通服務、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健全文化和旅遊重大平台機制,打造特色鮮明、資源互補、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世界級文化和旅遊高地。
  聚焦雄安新區建設,打造全國文化和旅遊創新發展高地。充分發揮“千年大計”雄安新區的國際影響力,集聚全球文化創新要素和資源,引導高端新型文化和旅遊產業聚集。突出景城融合、綠色智慧的理念,全面推進白洋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打造世界級創新旅遊城市。實施文化提升工程,創意開發一批融合雄安文化特色的新型文化和旅遊產品,形成雄安文化標識,助力河北文化和旅遊參與全球競爭。
  抓住冬奧會契機,打造國際冰雪運動高地。充分發揮冬奧品牌、冬奧場館、冰雪產業等優勢,大力發展冰雪旅遊業,加快培育世界級的冰雪運動產品,培育發展冰雪運動裝備、冰雪運動培訓、冰雪主題動漫影視等產業集群,形成以太子城冬奧會場地為核心、以崇禮冰雪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為重點的世界級冰雪旅遊目的地。深入挖掘張家口文化和旅遊資源,建設一批體現冬奧文化特色的標誌性城市建築群落,塑造崇禮滑雪、赤城溫泉、蔚縣民俗、草原天路、萬里茶路等品牌,將奧運文化融入城市建設中,積極推動與北京共建教育培訓、醫療養生、運動休閒、文化娛樂等協作平台,深化國際冰雪交流與合作,推動冬奧旅遊名城建設。
  二、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示範樣板”
  落實《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要求,全面保護長城、大運河文物和文化遺產,重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類主體功能區,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五大工程,創新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探索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徑,紮實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北省)建設,在全國走在前列、做出成效、形成示範。
  實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工程。以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保定、廊坊、石家莊、邢台、邯鄲等9個設區的市以及雄安新區為重點,構建以太行山燕山串聯“兩帶、四段、多點”的公園空間布局,著力推進管控保護區、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和傳統利用區建設,高質量打造秦皇島山海關段、承德金山嶺段、張家口大境門段和崇禮段4個重點區段,高標準推進長城河北段本體保護修繕工程,高水平規劃建設中國長城文化博物館、山海關核心展示園、可閱讀長城數字雲平台、長城風景道、長城人家等一批主題鮮明、功能完善、文化標識性強的重大項目和公共文化空間,培育以萬里長城為主導的具有鮮明河北特色的品牌體系,形成中國長城保護利用傳承的示範樣板。
  實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北省)建設工程。以廊坊、滄州、衡水、邢台、邯鄲市以及雄安新區為重點,構建“一軸引領、兩廊延展、五區聯動、多點支撐”的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大格局,精心培育南運河世界遺產旅遊區、吳橋雜技文化旅遊區兩個世界級文化品牌,聚力打造北運河文化旅遊長廊、滄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示範區段、白洋淀生態旅遊區、清河至故城段運河文化旅遊長廊、大名宋府明城旅遊區、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6個國家級文旅產品,重點推進以中國大運河非遺展示館、鄴城考古遺址公園為代表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大項目,以滄州市大運河文旅服務中心、中國大運河·吳橋雜技樂園、大名縣明清古城等為代表的文化和旅遊融合重點項目建設,重點發展創意設計、武術雜技、非遺展演、影視出版等特色產業,培育叫響“千年運河 燕趙雄風”河北運河品牌,打造特色鮮明的河北文化產業隆起帶、古樸自然的生態景觀帶、活力創新的多彩休閒旅遊帶和合作共贏的聯動發展協同帶。
  三、打造太行山區旅遊業發展綜合示範區
  充分發揮旅遊業在太行山區鄉村振興、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華夏根祖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等內涵,加快現代旅遊產業體系建設,培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和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打造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標誌性山脈旅遊區、踐行“兩山理論”綠色協同發展的先行試驗區、助推鄉村振興的示範引領區,不斷深化“兩山理論”的河北實踐。
  建設“太行精神”傳承弘揚的核心區。加強西柏坡精神、白求恩精神、太行新愚公精神、華夏根祖文化等“太行精神”研究挖掘,通過創作紅色文藝作品、舉辦紅色故事主題展播、出版紅色文化研究成果、舉辦紅色主題系列活動等,推出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進一步傳承弘揚“太行精神”,講好太行故事,打造中華民族精神高地。
  打造“壯美太行”品牌。以太行山野三坡、太行水鎮、白石山、西柏坡、嶂石岩、狼牙山、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太行紅河谷、磁縣溢泉湖等高等級景區和度假區為依託,實施生態休閒觀光提升、文化遺產旅遊創新、鄉村旅遊提質等系列工作,打造華夏文化、紅色文化為特色的優質文化和旅遊產品。
  推進文化和旅遊產業集群建設。大力推動“景區+特色村落”聯動發展,建成一批景村聯動型產業集群。協調推動“景區+特色城鎮”聯動發展,以鹿泉區抱犢寨、曲陽北嶽廟等景區為重點,強化與周邊城鎮的規劃統籌,建成一批景城融合型產業集群。積極推動“景區+溝域生態綜合整治”聯動發展,以沙河紅石溝、峰峰藥王谷等景區為重點,加強區域山水林田湖綜合整治,形成集文化、旅遊、體育、健康、養老等產業為特色的山地型產業集群。
  依託河北太行山的資源、品牌、區位交通、市場基礎和精品線路,打造京津地區進入太行山區旅遊目的地和綜合服務中心,突顯及提升河北在太行山區文化和旅遊發展的引領作用。在太行山全域旅遊發展聯盟的基礎上,拓展與山西、河南、北京等省市太行山區的合作,共推線路、共拓市場、共建品牌、互聯互通,建設區域合作示範區。
  四、實施文化和旅遊名市名縣名鎮名村打造工程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以文化強省建設為目標,發揮文化和旅遊產業的綜合帶動效應,推進文化旅遊與城市、小城鎮、鄉村的同步發展,保護文化遺存、延續城鄉文脈,增強城市和鄉村的文化體驗、旅遊休閒功能,建設一批文旅休閒城市、文旅特色小鎮和文旅鄉村。實施文化和旅遊名市名縣名鎮名村打造工程,到2025年,支持打造10個文化和旅遊名市、50個文化和旅遊名縣、150個文化和旅遊名鎮(文旅特色小鎮)、500個文化和旅遊名村。
  鼓勵各地積極建設文化和旅遊名市名縣名鎮名村,依託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因地制宜,發展成為文化有特色、產業有活力、服務高效、環境宜人的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的示範區域。將產業、文化、旅遊、社區等“四位一體”理念融入到城鎮化和鄉村建設中,通過名市名縣名鎮名村建設,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環境。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最佳化城鎮建設、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空間結構,突出文化和旅遊業的綜合帶動效應。制定相應的管理規範和獎勵辦法,在產業規模、優質供給、融合發展、創新示範、科技支撐、公共服務、影響力等方面制定標準,指導名市名縣名鎮名村規範有序發展。

第十章 深化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深入實施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戰略,依託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四個一”工程,建設文化和旅遊雲平台、升級旅發大會平台、搭建產業投融資平台,推動文化和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消費需求管理,激發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創新發展新動能。

一、提升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效能

  (一)深入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聚焦“兩新一重”,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基礎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提升。完善文化和旅遊數據管理體系,進一步拓寬信息採集渠道,打通“數據孤島”,提升數位化管理水平。鼓勵搭建網路安全主動防禦與態勢感知系統,建立統一高效的網路安全預警、研判、處置體系,切實增強信息和網路安全技術支撐和保障能力,確保文化和旅遊信息化套用安全穩定運行。加快推進5A級景區、重點4A級景區、公共文化場館、冬奧賽區、機場、車站等區域的5G網路、無線網路的穩定覆蓋。推進旅遊景區、公共文化場館、鄉村旅遊的監控、客流監測、環境感知及智慧停車等物聯網設施建設,推動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在重點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為文旅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推進文化和旅遊科技化與提質創新。強化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培育壯大文化和旅遊領域科技型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一批具有示範性、引領性的品牌。推動大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文化和旅遊資源保護、藝術創作、歷史文化展示、旅遊沉浸體驗、安全防護等工作中的創新套用,推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原復現、古建築還原、永續利用和有序共享,培育壯大雲上文化和旅遊新業態,提升文化藝術數位化生產、線上展示、互動體驗和數字消費水平。加強新技術在文化和藝術資源數位化轉化和開發方面的套用,提升文化藝術的科技創作與呈現水平。支持數字文創產品、數字文娛內容創作生產,力爭在文化和旅遊產品的數位化、沉浸化、IP化、場景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提升文化和旅遊裝備技術水平。完善文化和旅遊裝備技術發展和工作頂層設計,鼓勵文化和旅遊裝備技術的自主研發,提升裝備安全可控性,加快裝備製造業向數位化、智慧型化、市場化發展。鼓勵推出演藝裝備、公共文化服務裝備、遊樂娛樂體驗裝備、旅遊基礎設施裝備、旅遊交通裝備、戶外旅遊裝備等文化和旅遊領域的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加強無人智慧型遊覽、可穿戴設備、智慧型終端、全息展演、無人機等智慧型裝備在文化和旅遊產業數位化中的套用。推動現有演出場館舞台、基礎展演設施、觀演體驗環境互動與呈現等技術及裝備的智慧型化升級改造。大力推進冰雪裝備、無人機表演裝備、智慧型可穿戴、遊艇房車、舞台演藝、樂器製造等文旅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四)提高文化和旅遊科技研發能力。提升產學研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的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體系。規範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遊研究項目管理,完善科研項目資助體系。健全工作管理和獎勵機制,發揮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智力優勢,加強核心技術研發攻關,形成一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申報、建設文化和旅遊部重點試驗室、國家旅遊科技示範園區,鼓勵企業成立創新研發部門。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組織和協調,最佳化科技成果轉化流程,加速推進文化和旅遊科技融合成果產業化。

二、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創新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拓展“文旅+、+文旅”,推進文化和旅遊與相關產業融合,擴展文化和旅遊新領域。
  (一)提升旅遊的品質和內涵。在旅遊要素髮展中融入河北特色的文化元素和資源,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推進長城(山海關、金山嶺等)、滄州大運河、雪都崇禮等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建設,打造雄安新區及張家口、秦皇島、承德市等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統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全域旅遊協同發展,推動傳統技藝、文化藝術、非遺項目進重點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休閒街區,推進紅色旅遊演藝、文化遺產旅遊、主題公園、文化主題酒店、文化特色節事等已有融合業態提質升級。支持開發集文化創意、度假休閒、康體養生等於一體的文化和旅遊綜合體,推出更多研學尋根、文化遺產等專項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和項目。增強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文化內涵,在旅遊集散中心、汽車營地、旅遊驛站等地,增加地域文化展示、民俗活動展演、非遺體驗等展示地方文化的空間,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
  (二)提高文化傳播與影響力。依託旅遊景區與度假區、休閒城市和街區等旅遊載體,用好導遊、遊客、媒體等傳播渠道,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旅遊成為文化傳播和價值觀宣傳的重要視窗。加快推動“東方人類從這裡走來、中華文明從這裡走來、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等三大中華文化名片的旅遊開發提質升級,通過旅遊讓歷史文化走進生活,提升河北文明和河北文化的認知度。積極整合博物館、非遺傳習所、古籍展示館、科技館、藝術館、劇院(場)、實體書店等文化場所,將其納入旅遊線路,成為傳播文化的有效市場平台。鼓勵專業藝術院團與重點旅遊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鮮明、藝術水準高的專場劇目,推動院團市場化改革。拓展公共文化設施的旅遊服務功能,依託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增加旅遊服務設施,適當拓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旅遊諮詢、文創商品售賣等功能,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文化和旅遊生活空間。
  (三)培育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持續推進“文旅+、+文旅”戰略實施,拓展發展領域,形成一批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體、產業集群。推進與農業深度融合。加強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傳承優秀地域文化和鄉村風貌,做好“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建設一批休閒農莊、特色村鎮等產品,培育農業嘉年華、星級農(林、牧、漁)家樂等品牌,重點建設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打造環京津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帶。推進與體育深度融合。抓住冬奧契機,推動崇禮冰雪旅遊度假區、富龍四季小鎮、翠雲山等冰雪旅遊度假區和景區建設,打造世界冰雪運動勝地。發展壯大京張、承秦唐、太行山脈三條冰雪旅遊帶,豐富冰雪旅遊產品。依託承德塞罕壩、保定淶源、張家口崇禮等一批國家冰雪運動訓練基地資源,建設冰雪特色小鎮,培育高等級冰雪景區、度假區。推進雄安新區體育旅遊創新發展,建設高端體育賽事產業聚集區。發展壯大太行山、燕山山地戶外運動產業帶、秦唐滄濱海運動產業帶、壩上森林草原生態體育旅遊度假區,促進滄州武術、邯鄲太極拳等特色體育運動活動和民眾性體育活動的旅遊化開發,培育一批文化體育融合型企業和運營機構,做大文體融合產業規模,建設體育文化旅遊大省。推進與工業創新融合。做好全省工業文化資源發掘整理和“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申報,提升文化與工業的源頭融合設計能力,提升品牌價值。利用開灤煤礦、唐山南湖、京張鐵路等工業遺址遺蹟,建設工業博物館、工業遺產主題公園,注入旅遊、商貿、藝術、會展等元素,提升中國長城葡萄酒、德龍鋼鐵、君樂寶奶業等一批工業旅遊示範點的品質。改造老工業廠房,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創新創業基地等。促進旅遊業與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相融合,讓旅遊成為企業品牌展示視窗和體驗銷售的重要渠道。推進與康養深度融合。瞄準京津冀健康消費市場需求,整合傳統養生文化、中醫藥資源,建設安國、內丘、巨鹿、灤平、館陶等一批健康旅遊示範基地,開發集高端醫療、中醫藥特色、康復療養、休閒養生為一體的健康旅遊產品,構建沿太行山、沿大運河、沿長城等文旅康養高質量發展示範帶。推進與教育深度融合。建設一批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景區,培育多元化的研學旅遊項目。積極培育線上教育、研學遊學等融合業態,打造一批服務全國的線上文化教育品牌機構和教育研學實踐基地。
  (四)著力做強文化和旅遊融合主體。推進文化和旅遊的市場主體融合,打造一批領軍企業。加強數字企業與旅遊企業的合作,提升產業數位化,強化文化對旅遊的支撐。鼓勵各地積極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推進文化機構與旅遊企業對接,加速文化機構的市場化、提升旅遊企業的文化特色,支持河北旅遊投資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打造成為以文旅融合為特色的市場主體。

三、促進文化和旅遊消費創新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打通文化和旅遊消費領域的堵點痛點,積極發展夜間旅遊和假日經濟,培育消費新載體和新業態,提高文化和旅遊消費水平。
  (一)挖掘細分市場新需求。準確把握市場群體的消費需求,鞏固家庭消費主體地位,加強培育線上文化和旅遊消費新業態。關注中老年群體的養生養老、青少年研學的需求。針對時間碎片化、出遊郊區化的市場需求,更加注重大眾化與個性化的產品組合,研究把握家庭、學生、老年、研學群體、戶外運動群體等需求特點,支持旅遊服務平台、景區、旅行社推出更多定製化旅遊產品、旅遊線路,提高多樣化、個性化、專業化服務水平。對接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把握大規模境外文化和旅遊消費回流的重要變化,與促進大眾旅遊消費疊加,提升多元的文化和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
  (二)打造文化和旅遊消費新熱點。加大數字文化和旅遊發展,依託信息化和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改造升級傳統文化和旅遊景區、度假區、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智慧旅遊景區、虛擬景區、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等消費新業態。推動文化消費線上線下融合創新,支持短視頻、OTA(線上旅遊)等線上傳播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成為企業品牌推廣、研發設計、市場銷售的重要環節。用線上產品激發線下消費,將線上客流引進線下景區、度假區及各類文化場所。依託創意設計產業,圍繞沉浸式互動場景的營造,帶動演藝演出、娛樂綜藝、動漫遊戲、創意設計、網路文化、工藝美術等行業的創新發展。鼓勵開展與深度游、自駕游、休閒度假等個性化需求相適應的文化和旅遊服務。鼓勵商業購物中心、文化娛樂場所夜間打折讓利,推出“博物館之夜”、“美術館之夜”、“24小時書店”、美食網紅店、非遺文創集市等夜間文旅業態,打造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熱點。注重城市郊區、特色街區和文化場館的休閒價值,鼓勵文化和旅遊的社區化發展。大力引進免稅購物、文化餐飲、奢侈品、醫療養顏、郵輪等領域的國際品牌和機構,承接出境文化和旅遊消費的轉化。
  (三)最佳化文化和旅遊消費環境。鼓勵重複消費、便捷消費、休閒消費和一站式消費的社區化休閒綜合體建設,培育一批旅遊融合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改造提升一批傳統街區,推出一批精品旅遊演藝項目,創新一批文化和旅遊業態,創建一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和國家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提高消費便捷程度,鼓勵把文化消費嵌入各類消費場所,依託社區生活綜合服務中心、城鄉便民消費服務中心,打造民眾身邊的文化消費網點。鼓勵傳統演出場所和文博場館合理配套餐飲區、文創產品售賣區等消費空間。舉辦河北惠民消費季、消費月、數字文化旅遊消費體驗等活動,發放電子消費券,進一步激勵市民文化和旅遊消費。加強對文化創意作品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健全智慧財產權侵權查處機制,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

四、推進文化和旅遊發展平台創新

  通過平台機制搭建和完善,破除發展障礙,將政府管理服務的拉力、企事業單位創新經營的動力,社會組織協調促進的推力、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願力有機結合起來,構建黨委統籌、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平台機制體系。
  (一)建設文化和旅遊雲平台。統籌省市資源,升級“河北旅遊雲”為“河北文化和旅遊雲”,推動文化和旅遊供給端、需求端及中間環節的聯通。到2025年,完成市級文化和旅遊大數據中心建設,形成互聯互通新格局。
  (二)升級旅發大會平台機制。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區域聯動、整合資源、新業態引領、產業化發展、全民參與”的路徑,強化改革創新,最佳化平台機制,發揮平台優勢和市場“引流效應”,統籌“後旅發”發展,持續辦好旅發大會,推動旅發大會向高質量轉變,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全面提升和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搭建產業投融資平台機制。搭建河北文化和旅遊產業投融資平台,為政府、企業以及投融資機構提供項目招商、企業融資、股權交易、實物資產交易、文旅產品發布等服務。加強文化和旅遊部門與地方金融、證監等部門間溝通,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和旅遊企業上市融資。

第十一章推進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對接平安中國建設,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以防範化解影響安全穩定的突出風險為重點,大力推進平安文旅建設工程,創新監管機制,提高服務質量,推動安全意識、文明意識、質量意識、誠信意識普遍增強,建立公平、公正、誠信、守法的經營環境,營造安全、文明、有序的市場環境。

一、實施平安文旅建設工程

  (一)構建新型監管機制。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文化和旅遊市場新型監管機制,實現分類監管、動態監管、精準監管,建立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後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完善文化和旅遊權責清單制度。編制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監管事項目錄清單,釐清監管責任、明確監管措施、統一監管標準,科學有效地進行清單動態調整。加強文化和旅遊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出台《文化和旅遊行業信用分級分類管理辦法》,研究制定文化和旅遊市場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對各類市場主體進行信用數據動態管理。推動全省文化和旅遊市場信用信息網站、文化和旅遊市場信用監管平台建設。依法依規實施失信懲戒。認真執行文化市場、旅遊市場黑名單管理辦法,依法依規將全省文化和旅遊企業和從業人員紅黑名單向社會公布,對嚴重違法失信市場主體及從業人員進行失信懲戒。健全區域信用監管協作機制。積極推進京津冀信用體系協同共建,實現信用合作機制、守信聯合激勵政策標準體系一體化,重點建設守信聯合激勵試點和雄安新區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區,並逐步拓展至河北全省,推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公示、分析和信用風險預警。
  (二)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全面加強意識形態安全。牢固樹立安全底線意識,深化燕趙淨網行動,在信息網路傳播、網路出版服務、網際網路文化活動、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等方面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錯誤思潮,強化社會輿論引導,開展安全宣傳教育,唱響新時代思想文化主旋律。完善文化和旅遊安全生產監管體系。深化與專業權威安全機構的合作,搭建安全生產信息管理平台,推動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面負責”的安全責任體系。強化對客運索道、玻璃棧橋、大型遊樂設施等高風險旅遊項目和旅遊客運、文化和旅遊節慶活動等重點領域及環節的安全監管。大力推進文物平安建設工程。最佳化文物法治體系建設,聚焦文物盜竊盜掘、火災事故、法人違法三大風險,建立文物安全長效機制。省級以上被盜風險較高的文物保護單位實現安全技術防範全覆蓋,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防護能力。保障文化和旅遊數據安全。按照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落實文化和旅遊數據安全管理責任,保障文化和旅遊數據收集、傳輸、存儲、共享、使用、銷毀等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止數據丟失、毀損、泄露和篡改。緊抓疫情常態化防控和文旅安全運行。遵循人員到位、設備到位、物資到位、能力到位的原則,針對性實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舉措,指導景區、文化場館等落實預約常態化機制,加強交通、住宿、餐飲、遊覽和購物場所等領域的疫情防控,推動文化和旅遊市場安全運行。
  (三)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深入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指導各地全面落實改革各項任務,完善權責明確、監督有效、保障有力、廉潔高效的綜合執法管理體制。出台《河北省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清單》,貫徹落實《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條例》。全面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保障,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制度規範,落實文化和旅遊部綜合執法培訓要求。強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規範化建設,推進嚴格公正文明規範執法。加強全國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台套用,加強執法信息化支撐。持續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針對文化、文物、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旅遊等領域,開展常態化執法檢查,加強整治文化市場突出問題,依法依規查處各類違法違規經營行為;落實文化創意產業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相關要求,嚴厲查處侵權盜版行為,持續保持市場整治高壓態勢,維護文化和旅遊市場秩序穩定。健全完善聯合辦案和執法協作機制。積極推動與京津地區的執法協作,協調、指導跨區域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堅決落實重大專項執法任務,督辦查處重大案件,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加強與重慶、新疆巴州、西藏阿里等中西部對口支援區域執法協作,開展多層次、寬領域、深合作的執法交流,實現共同發展。

二、持續提升文旅行業服務質量

  打造優質服務示範區。藉助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契機,加強旅遊服務質量評價,提升全省公共服務場館、旅行社、旅遊飯店、景區等服務品質,推廣套用先進質量管理體系和方法,鼓勵設定首席質量官,推行服務質量承諾制度,探索建立遊客投訴公示制度和賠償先付制度,建設優質服務網路,在雄安新區、張家口、唐山等地打造一批優質服務示範區。提升旅遊區(點)服務水平。完善、細化、落實A級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和生態旅遊示範區覆核和退出機制。全面落實景區流量控制,推行景區門票實名制購票和網上預約制度,及時發布客流預警信息。最佳化住宿餐飲服務。強化星級飯店評定覆核工作,聯合相關部門對衛生、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重點環節開展抽查,建立動態監管機制。推進住宿餐飲服務單位量化分級管理,開展美宿、餐飲名店、名廚等評選活動,促進食宿服務提供者最佳化升級。推動旅行社轉型升級。全面開展旅行社等級評定與覆核行動,規範旅行社經營活動,推動服務信息透明化,防範旅行社領域系統性經營風險,培育一批理念新、實力強、服務好、信譽度高的轉型升級示範企業。提高導遊人員和領隊業務能力。提升中高級導遊員在導遊隊伍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導遊人員和領隊文化底蘊、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外語能力。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增強應急處置、溝通協調和風險防控能力。規範線上文化和旅遊經營服務。嚴格依法對線上文化和旅遊經營服務實施監督檢查,打擊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引導和支持線上文化和旅遊企業成立行業組織,加強行業自律、倡導誠信經營,提升服務質量。開展服務質量提升系列培訓活動。充分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作用,推動文化和旅遊企業開展以職業道德、文明素養、禮儀禮貌、服務標準、服務技能、安全意識、法律知識等為重點的從業人員培訓競賽活動,推出一批民眾認可、顧客點讚、遊客滿意的文化和旅遊行業服務之星。

三、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

  全面推進文化和旅遊領域標準化建設,完善設施、產品、產業、服務等質量標準,構建涵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的標準化體系,以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引導企業參與文化和旅遊標準化建設。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文化和旅遊標準的制修訂,充分發揮標準的引領效應,加快標準化在文化和旅遊行業的普及套用和深度融合,為河北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全面推進文化和旅遊標準化試點工作。進一步擴大文化和旅遊標準化試點建設範圍,重點圍繞旅遊景區、星級飯店、文化場館、鄉村民宿、康養度假、演藝劇團、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標準化試點。推動京津冀文化和旅遊標準協同。建立京津冀區域文化和旅遊標準化協同機制,聯合京津文化和旅遊部門在冰雪運動、紅色旅遊、智慧文旅、自駕游、公共服務等方面編制一系列具有區域特色的京津冀區域標準,培育一批區域標準化試點示範項目。加強文化和旅遊標準化宣貫。發揮各級主管部門的宣傳主導作用,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社會團體、科研院所等機構,結合“中國旅遊日”“世界標準日”等活動,通過各類媒體和平台進行宣傳,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積極參與的氛圍。

加強對外及港澳台地區交流合作和宣傳推廣

  深化對外交流合作,服務大戰略、搭建大平台、打造大品牌、創新大活動,講好河北故事,推動河北文化走出去。加大河北文化和旅遊宣傳推廣力度,圍繞五大矩陣體系不斷提升河北文化軟實力和旅遊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入境旅遊市場規模。
一、擴大對外交流合作
  (一)服務國家外交和全省大戰略。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籌辦好“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文化和旅遊產業、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借勢京津冀協同發展。主動對接京津、聯合京津、融入京津,合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和旅遊宣傳推廣活動。向海外推出更多京津冀文化遺產、長城、大運河、冰雪旅遊等144小時過境免簽旅遊線路產品。加快冬奧冰雪文化“走出去”。開展“激情冬奧 相約河北”海外宣傳推廣行動;鼓勵設計、生產、銷售更多冬奧主題河北文創和旅遊商品;邀請國際旅行商、媒體考察河北冬季游精品線路。加強雄安新區形象宣傳。利用各類國際展會、對外文化和旅遊交流平台,突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創新理念和實踐,叫響世界旅遊創新城市品牌。
(二)搭建對外宣傳大平台。
藉助文化和旅遊部“部省合作”平台,實施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年度對口合作計畫,舉辦展覽展示、文藝演出、旅遊推廣等多種形式文化和旅遊交流活動。發揮港澳台交流平台作用。以兩岸三地重要文化機構為平台,拓展文化交流陣地,形成常態化交流機制;推動“中華文化”進校園,提供更多港澳台青少年來訪交流機會,增進青少年文化認同;積極開展面向港澳台的旅遊推廣活動,增進港澳台廣大民眾對河北文化旅遊產品的了解。用好旅發大會宣傳平台,以旅發大會為平台,邀請境外機構和企業參會,擴大河北文化和旅遊合作“朋友圈”,吸引境內外媒體對河北文化和旅遊進行全方位宣傳報導。搭建對外文化和旅遊交流社會平台。鼓勵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參與對外文化交流和旅遊推廣活動,壯大交流主體和市場主體,構建對外文旅交流合作大格局。
(三)打造對外宣傳大品牌。
打造“歡樂春節 美麗河北”對外文化交流品牌。主動將我省活動納入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歡樂春節”平台,持續開展“歡樂春節 美麗河北”系列文化和旅遊推廣活動,擴大活動規模、豐富推廣形式、提升推廣品質。辦好“河北文化和旅遊年”品牌系列活動。以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對口合作為基礎,舉辦“河北文化和旅遊年”,將其打造成推動河北文化走出去和旅遊對外推廣的知名品牌。擴大“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品牌影響力。圍繞雜技節賽事、演出、論壇、產業交易展等系列活動,開展河北文化和旅遊宣傳,在世界藝術賽場展現河北風采。托舉河北優勢文化和旅遊資源品牌。借勢2022年北京冬奧會,依託中國長城旅遊市場推廣聯盟等文化和旅遊推廣活動,托舉“萬里長城 雄冠河北”“激情冬奧 相約河北”等世界級文化和旅遊資源品牌,講好相關河北故事,開發相關文創產品,推動河北優秀文化的現代化表達和全球化傳播。
(四)創新對外交流大活動。
創新舉辦融合中外文化元素的交流活動。建立河北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庫,針對不同國別和地區策劃舉辦融合中外文化元素的交流活動,走進當地主流社會。創新非遺對外傳播方式。推動非遺保護利用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河北非遺文創產品和特色旅遊商品“走出去”,打造講好河北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生動載體。創新舉辦文化“引進來”活動。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等方式,創新舉辦“河北國際演出季”,引進國際舞台藝術精品,以市場運作方式推動對外文化交流,提升河北城市文化品位。創新舉辦“雲上”文化交流活動。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新形勢,推動與我國駐外使領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及境外媒體等合作,推出“河北經典藝術和優質旅遊資源系列線上推廣”活動,舉辦“雲上”河北文化和旅遊推介會,形成線下和線上融合發展的立體交流網路。
(五)拓展對外貿易大市場。
擴大入境旅遊市場。在海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推廣活動,主辦或參與大型國際旅遊展會、博覽會,策劃國際媒體、旅行商考察活動,擴大河北文化和旅遊境外影響力;深化與我國駐外使領館、中國文化中心合作,充分發揮我省境外旅遊推廣中心的積極作用,推動河北文化和旅遊資源和產品在地化推廣;開通臉書、推特等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加大文化和旅遊線上交流頻率,推動入境遊客數量、萬人客源國數量持續提升。壯大對外文化貿易。鼓勵河北藝術精品採用市場化運作方式“走出去”,提升河北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積極組織省內文化和旅遊企業參加國際文化產業、文化貿易博覽會、國際旅遊博覽會等文化交流和旅遊推介活動。激活社會力量。鼓勵利用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平台,開展多層次民間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鼓勵政府文化和旅遊交流項目的社會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推動民間商業性合作。

二、加強宣傳推廣力度

  (一)打造品牌矩陣。完善品牌體系。叫響“京畿福地 樂享河北”總品牌,培育“創新雄安、冬奧冰雪、錦繡長城、風情運河、壯美太行、紅色勝地”等6個子品牌,完善文化和旅遊品牌體系。推出知名產品品牌。支持西柏坡、崇禮、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吳橋雜技大世界等15個知名產品品牌建設。打響主題線路品牌。突出旅遊資源主題特色,打響紅色、生態、濱海、冰雪、歷史文化、民俗、工業、文創等8個主題線路品牌。
  (二)強化市場矩陣。做精京津冀及周邊核心客源市場。聚焦生態體驗、鄉村度假、冰雪運動、親子娛樂、城市休閒、夜間休閒等微度假產品,突出創新雄安、雪都崇禮和壯美太行等品牌,推出多樣的旅遊優惠措施。開通京津冀旅遊專列,組織京津冀自駕游、房車巡遊等活動。做大國內中遠途客源市場。重點宣傳濱海度假、文化體驗、生態康養、攝影採風等旅遊產品,突出雪都崇禮、壯美太行、錦繡長城、風情運河等品牌;完善省外旅遊推廣中心,加強在客源市場的常態化宣傳推廣。更好發揮石家莊等地空鐵聯運優勢,藉助“京港澳高鐵沿線旅遊市場推廣聯盟”,成為旅遊團體進入首都的第一站、中轉站,做大中遠途客源市場。拓展入境客源市場。突出雄安新區、冬奧冰雪等旅遊產品及世界文化遺產類產品的吸引力,藉助“長城旅遊市場推廣聯盟”“中國冰雪旅遊推廣聯盟”“大運河城市旅遊推廣聯盟”以及海外推廣中心和新媒體渠道,鞏固俄羅斯、日本、韓國、東南亞、港澳台等重點客源國和地區市場,拓展中東歐等新興客源市場。藉助冬奧會等國際關注熱點,開展主題宣傳推廣,拓展入境市場。
  (三)拓展資源矩陣。推動跨部門資源共享合作。加強與宣傳、商務、外事、廣播電視、體育、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部門合作,統籌推進經貿展銷、外事活動、文化交流、旅遊推介等工作,打造宣傳推廣協作體,構建跨部門宣傳大格局。推動跨行業資源整合利用。跨界聯合通信、航空、鐵路、石化、醫藥、食品等行業和企業,整合資源、聯合推廣,形成宣傳推廣合力。發揮流量空間資源放大效應。有效利用文化場所和社會公共空間開展宣傳推廣。面向重點客源市場,開行冠名高鐵、投放“乘高鐵 遊河北”旅遊雜誌,充分利用大流量的高鐵站等進行形象宣傳。加強線上渠道資源拓展利用。充分利用以冬粉經濟為特色的新媒體平台、短視頻平台、MCN機構等線上渠道資源,拓展社群行銷、互動式行銷,做好雲行銷平台和網路經濟,推動線上線下聯動,擴大宣傳效果。
  (四)創新活動矩陣。打造旅遊宣傳推廣品牌活動。深化“這么近 那么美 周末遊河北”“冬季遊河北 福地過大年”“愛家鄉 遊河北”“夜遊河北”等知名宣傳推廣活動,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宣傳推廣活動品牌。推出重大主題宣傳推廣活動。圍繞建黨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長城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太行山旅遊業發展等推出系列主題宣傳活動。擴大重大活動牽引作用。放大省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舉辦效應,努力做到“辦好一個會 叫響一座城”。擴大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中國·邯鄲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中國·崇禮國際滑雪節等重大活動影響力。
  (五)構建媒體矩陣。強化融媒體宣傳機制。完善報、台、網、微、端等合作媒體和自有平台橫向互通的文化和旅遊融媒體宣傳機制。加強輿情監測,完善文化和旅遊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機制。築牢主流媒體宣傳陣地。建立河北文旅內容資源池,以重點報導與媒體投放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央級媒體稿件刊發的數量和品質;以聯合策劃品牌欄目、共同謀劃重大選題的方式,強化與我省三大主流媒體的戰略合作。用活新媒體宣傳。創新更多線上文化和旅遊產品,重點進行短視頻、直播內容開發,實現全省文化和旅遊信息的互動式傳播,打造新媒體“爆款”產品;打造高品質“網紅”景區,引領大眾旅遊消費需求。鼓勵社交化媒體宣傳。發動河北居民和來冀遊客通過自媒體、社交平台等傳播河北旅遊品牌,營造“人人都是河北旅遊代言者”的品牌推廣氛圍。

第十三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建設新時代文化強省和旅遊強省,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建立完善規劃實施保障體系,強化政策引導扶持,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嚴守安全底線,築牢法治保障,為規劃落地落實提供有力支撐。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文化和旅遊工作的全面領導,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同步規劃、部署和實施。充分發揮各級文化、旅遊領導小組組織協調作用,加強巨觀指導和管理,建立健全政府組織實施、文化和旅遊部門具體落實、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的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強化規劃工作目標責任落實,加強考核評估,將文化和旅遊發展重點目標納入對黨委、政府的考核體系,建立規劃目標任務實施情況定期報告制度和評估制度,推動規劃任務落地落實。

二、強化政策扶持

  健全資金保障機制,落實省、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確保財政投入與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規範有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積極參與文化和旅遊發展;發揮各類專項資金和基金作用,支持文化和旅遊重點領域建設,推動全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用好金融政策平台,加強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產業投融資體系;加強金融、證監等部門協作,支持重點文化和旅遊企業上市融資。強化用地政策保障,推動文化和旅遊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安排,保障重點文化和旅遊項目建設用地,優先安排新建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所需用地,探索研究支持文化和旅遊新業態建設用地政策。

三、創新體制機制

  創新協同發展工作機制,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大戰略,推進區域協同機制創新,構建多層次、多角度、共建共享、互聯互通互惠的協同發展模式。創建發展平台機制,搭建和完善旅發大會、藝術創作、對外交流、產業投融資等平台,加快資源、要素聚集,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深化文化和旅遊改革,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最佳化文化和旅遊發展環境;深化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創新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開展社會效益評價考核;推進國有文化和旅遊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激發企業發展新活力。健全各類行業協會組織改革,深入推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健全行業協會法人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完善行業協會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各級協會的服務功能。

四、推進項目建設

  對接服務國家戰略,搶抓重大歷史機遇,突出重點項目引領,高質量建設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等國家戰略重大項目,大力推進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太行紅河谷文化旅遊經濟帶、唐山國際旅遊島旅遊度假區等具有重大示範和引領作用的產業項目,推動建設河北大劇院、河北省美術館等重點公共文化設施項目,著力打造文化和旅遊強省建設的強力引擎。著力推進重點項目實施,強化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快在建項目進度,推動謀劃項目早日建成達產,為“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實現高質量發展構築堅實支撐。推動規劃重點項目納入各地發展規劃,列入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完善逐級落實、層層負責的工作推進機制,形成項目推進合力,確保“十四五”重點項目建設順利實施。

五、夯實人才基礎

  推動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做好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推薦工作,加強文化和旅遊產業高端人才培養;創新新時代藝術領軍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創新創意人才、投融資人才等引進機制,探索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吸引高端人才、緊缺人才入冀發展。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健全符合新時代特徵和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高校作用,注重本地人才的培育;不斷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營造用才、留才的良好環境;建立人才交流機制,鼓勵地區、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注重發揮文化名家的傳幫帶作用,重點培養有實力有潛力的中青年專業人才,實施全省文化和旅遊人才培訓計畫,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夯實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基層人才發展機制,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實施產業人才扶持、專業人才培養、文化和旅遊能人支持項目,依託文化鄉賢、民間文化能人,支持專業人員、志願者到基層工作,建立起一支紮根民眾的基層文化隊伍。

六、嚴守安全底線

  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確保文化和旅遊工作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大力踐行“兩山”理論,依法依規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脆弱區保護性開發利用,加強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積極倡導生態旅遊、低碳生活,切實將生態保護貫穿到文化和旅遊規劃、開發、管理、服務全過程。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統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文化旅遊發展,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完善安全管理機制,有效防範化解各類安全隱患和風險。

七、築牢法治保障

  推進文化和旅遊領域立法,加快《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出台,貫徹實施《河北省長城保護條例》。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嚴格依法行政和依法決策,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文化和旅遊健康發展。依法開展文化和旅遊市場綜合治理,突出抓好意識形態管理和安全生產,營造安全有序文明的文化旅遊發展環境。強化智慧財產權法宣傳,建立健全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管理水平。認真落實普法責任制,加大文化和旅遊法律法規宣教力度,強化文化和旅遊法治機構和隊伍建設,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解讀

 按照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關於編制“十四五”規劃的部署和要求,為推動新時代我省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2021年10月14日,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河北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文化和旅遊既是拉動內需、繁榮市場、擴大就業、激活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內容,也是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紐帶,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新挑戰。圍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省文化和旅遊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標銜接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組織編制了《規劃》,在充分徵求意見和反覆修改完善的基礎上,經省政府審定同意後,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實施。
  二、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十三章,圍繞建設文化強省和旅遊強省總目標,構建一個總體布局,夯實四類工作載體,實施一項重點工程,完成九項重點任務。
  構建“一體兩翼六帶”空間布局。“構建一體”,即對接京津共同打造京津冀文化和旅遊發展協同體。“形成兩翼”,即以雄安新區為核心的南翼,以張北地區為核心的北翼。“打造六帶”,即環京津文化和旅遊帶、長城文化和旅遊帶、大運河文化和旅遊帶、太行山文化和旅遊帶、沿渤海文化和旅遊帶、壩上草原文化和旅遊帶。
  夯實四類工作載體。聚合“京畿福地 樂享河北”總品牌;搭建旅發大會、產業投融資、文化和旅遊雲等三大平台;實施社會文明促進和提升工程、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重大考古研究工程、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程、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提升工程、優勢文化產業集群打造工程、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工程、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四個一”工程、文旅名市名縣名鎮名村打造工程、平安文旅建設工程;打造139個文旅重點項目。
  實施社會文明促進和提升工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繁榮新時代藝術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不斷完善藝術創作、生產、演出、評價機制,加強優秀藝術人才培養,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加快構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
  加強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傳承利用。堅持守正創新,統籌推進文物保護傳承,實施重大文物考古工程,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發揮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實施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提升工程,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數位化發展,保障人民民眾基本文化權益。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數位化為牽引,以創新創意催生產業新動能,加快資源開發轉化,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創新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河北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質量興旅、質量強旅戰略,以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準確把握市場群體的多樣化旅遊需求,大力推進優質產品供給工程,提高服務水平,最佳化發展環境,著力推動旅遊多元化、特色化、全域化發展。
  構築文旅發展新優勢。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國家大事,在國家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找準定位,強化文化和旅遊系統擔當作為,搶抓機遇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構築河北發展的獨特優勢。
  深化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深入實施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戰略,依託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四個一”工程,建設文化和旅遊雲平台、升級旅發大會平台、搭建產業投融資平台,推動文化和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消費需求管理,激發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創新發展新動能。
  推進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以防範化解影響安全穩定的突出風險為重點,大力推進平安文旅建設工程,創新監管機制,提高服務質量,推動安全意識、文明意識、質量意識、誠信意識普遍增強,建立公平、公正、誠信、守法的經營環境,營造安全、文明、有序的市場環境。
  加強對外及港澳台地區交流合作和宣傳推廣。深化對外交流合作,服務大戰略、搭建大平台、打造大品牌、創新大活動,講好河北故事,推動河北文化走出去。加大河北文化和旅遊宣傳推廣力度,圍繞五大矩陣體系不斷提升河北文化軟實力和旅遊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入境旅遊市場規模。
  三、出台意義
  《規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闡明“十四五”時期全省文化和旅遊發展戰略和方向路徑,明確任務目標和工作重點,為建設文化和旅遊強省做好全面頂層設計,為全省文化和旅遊發展提出了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對於搶抓重大發展機遇,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加快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步伐,實現文化大省、旅遊大省向文化強省、旅遊強省跨越,助推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