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華北學研究所

河北大學華北學研究有著豐富的科研經驗和豐厚的歷史,也是最早開展和提出“華北學”概念的高校之一。華北(京、津、冀、晉、內蒙古五省市區)自元明清以來一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河北大學不但坐擁位於華北中心地區、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更是省內唯一的省部共建綜合性大學。為加強歷史學強勢特色學科建設,適應歷史學分為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的新形勢,河北大學組建的“七所三系”,華北學研究成為河大歷史系重要研究特色和重點發展領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大學華北學研究所
  • 學校:河北大學
  • 主 任:范鐵權
  • 時間:2010年9月
研究拓展方向,學科建設,專家學者,學術委員會,宋史研究中國第一人:漆俠,歷史地理學專家:侯仁之,明清史研究泰斗:李光壁,歷史研究集大成者:錢君曄,中國現代史研究專家:傅尚文,考古學研究泰斗:周慶基,近代史研究專家:黎仁凱,成立背景,研究成果,華北區域歷史變遷國際研討會,學術著作,2012重點研究項目,未來展望,

研究拓展方向

華北(京、津、冀、晉、內蒙古五省市區)自元明清以來一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不但是黃河文明與海河文明起源地,也是歷史上農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工商文明相互衝突、交往、融合的最典型地區,近代以來則是眾多仁人志士為民族興亡不懈奮鬥的中心舞台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此區域,而在當代更是環首都的核心區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遺憾的是,在目前華北地區的發展研究中,條塊化傾向還比較嚴重,尤其是在縱向上貫通古今,發掘歷史文化遺產,借鑑歷史,服務現實方面做的還很不夠。而河北大學不但坐擁位於華北中心地區、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更是省內唯一的省部共建綜合性大學,擁有大批年齡與知識結構合理的科研人員。因此,河北大學歷史學科領導以敏銳的學術眼光,及時抓住時機,推出以“古今貫通,文理交叉,區域聯合,服務華北”為宗旨的華北學研究所,受到各界重視。
華北區域研究華北區域研究
華北學研究所將參照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模式運作,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繼續向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拓展:
一、華北地區人類文明起源研究;
二、華北地區與中華文化研究;
三、華北鄉村建設研究;
四、華北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研究;
五、海河流域生態研究;
六、華北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

學科建設

歷史學科是河北大學傳統的強勢特色學科,河北大學華北學研究有著豐富的科研經驗和豐厚的歷史,也是最早提出和開展“華北學”概念和研究的高校之一。本研究所擁有:
宋史研究中心宋史研究中心
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
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歷史學;
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原歷史學一級學科、現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
多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中國古代史(1984)、中國近現代史(2005);
1個河北省強勢特色學科:歷史學
2個河北省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

專家學者

本學科現有專職教師53人,其中博導14人,教授19人,副教授1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9人,是一支學歷層次高、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師資團隊。

學術委員會

主 任:范鐵權
副主任:王菱菱
候補委員:肖紅松、閆孟祥、肖愛民、劉金柱、程愛勤、雷戈、厚宇德
秘 書:肖紅松

宋史研究中國第一人:漆俠

漆俠(1923年3月12日-2001年11月2日)中國歷史學家。1923年生於山東省巨野,1944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大歷史系,1948 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學部讀研究生。1951年3月至1953 年12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自1953 年,任教於天津師範學院(後改稱天津師範大學、河北大學)。後任河北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農民戰爭史學會顧問(原理事長)、河北省歷史學會會長、河北省社科聯副主席等職。
漆俠漆俠

歷史地理學專家:侯仁之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祖籍山東恩縣。長期致力於歷史地理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1950年發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國從理論上闡明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的區別及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和任務。主編有《北京歷史地圖集》。出版有《侯仁之文集》。

明清史研究泰斗:李光壁

李光壁 ( 1914 - 1976 年),河北省安國縣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歷史學教授,著名明史專家。 1937 年畢業 於北京大學中文系。 1938 年參加革命工作。主講過中國上古史、明清史、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和中國史學名著等課程,教學效果好,出版有《明清史略》、《明代御倭戰爭》以及《于謙和北京》(與賴家度合著)、《明朝對瓦剌的戰爭》(與賴家度合著)等著作。編輯出版有《明清史論叢》、《中國農民起義論集》(與錢君曄合編)等論文集。另發表有《漢末太平道與黃巾大起義》、《明中葉劉六劉七農民大起義》和《明末農民大起義》 等論文近 30 篇。治學態度嚴謹,閱讀古文能力強,英語有基礎。粗通甲骨文、鐘鼎文和考古學。對明史造詣 很深。晚年致力於明末農民戰爭史的研究,又對《明朝史略》進行修訂。

歷史研究集大成者:錢君曄

錢君曄 ( 1912 - 1989 年),天津市人。河北大學教授,中共黨員。曾任津沽大學歷史系系主任、系副主任等職,中國台灣研究會理事。 1936 年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 1946 年執教於天津工商學院史地系。 1949 年任系主任,同 年當選津沽大學教職工委員會主席。1951 年他以校方 代表之一參加了與法國教會方面的談判,為收回津沽大學辦學權做出了貢獻。被選為校工會主席。 1951 - 1966 年任歷史系副主任。 1953 - 1966 年連續被選為天津市河西區第一至第六屆人民代表。是《歷史教學》創 始人之一,並歷任編委。與李光壁教授合編《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中國農民起論論集》和《中國科學技術發明和科學人物論集》。與楊思慎教授合著《台灣人民鬥爭簡史》。撰寫《論士族門閥制的沒落》、《宋代卓越的科學家沈括》等論文多篇。錢君曄教授從教數十年,桃李滿天下。把一生積累的大量書籍捐給河北大學。

中國現代史研究專家:傅尚文

傅尚文 ( 1921 - 1994 年),山東聊城人,河北大學著名教授。 1940 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後轉入中國大學法律系, 1945 年畢業。 40 年代曾任北京四中、天津三中歷史教員及保定師範專科講師、河北省政府譯審、華北日報主筆, 1950 年任天津知識書店副總編。 1951 年 1 月與楊生茂、李光壁等創辦《歷史教學》雜誌,此為新中國第一家歷史專業刊物。 1952 年調入天津師範學院歷史系,歷任歷史系副主任、主任,其間曾借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工作。是河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現代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1958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發表論文 40 余篇,主編或合著著作多部,主要有《中國近代史》、《清末新軍編練沿革》、《南昌起義資料》、《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史稿等》。擔任中國近現代史課程,主要講授中國現代史。 1985 年負責申報並獲得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共招收 8 名碩士研究生,迄今有 2 人在美國、加拿大工作, 3 人獲得博士、博士後學位, 2 人擔任高校系主任職務。

考古學研究泰斗:周慶基

周慶基,湖北天門人,先後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系、輔仁大學歷史系。祖父周樹模,光緒十五年進士,官至黑龍江巡撫兼中俄勘界大臣,民國評議院院長。外祖父余誠格,安徽望江人,曾出任湖南巡撫等職。  其早年為民國日報記者,後任河北大學宗教、考古學教授。自幼酷愛古董,好收藏,師承家學,擅金石篆刻。晚年受聘為天津多家拍賣行顧問。著有《新編世界史——上、下》(1953年)、《成吉思汗》(1955年)、《古代埃及》(1982年)、《世界著名古國王朝》(1990年)等。

近代史研究專家:黎仁凱

黎仁凱,廣東豐順人,1940年2月生,中共黨員,1963年6月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1978—1979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肄業,後入河北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歷史系副主任、主任,碩士生導師。多年來一直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工作。出版專著、編著8部。近幾年多次被教育部聘為全國高校社科成果和歷史學科教材評獎通訊評審,又參加教育部專家組到高校國家級文科基地評估檢查,並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評審中國近現代史的博士論文,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1998年應邀赴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惠提爾學院(尼克森之母校),南加州大學等6所高校講學或作學術交流,美國多家報刊載文評介。

成立背景

為加強歷史學強勢特色學科建設,適應歷史學分為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的新形勢,河北大學歷史學科構建了“系所管理模式”,組建了華北學研究所、宋代地方政治與社會研究所、科技史研究所、文獻信息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考古文博研究所、文物鑑定與修復實驗室,成立了中國史系、世界史系和考古文博系,“七所三系”將實行項目化管理,由宋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分別負責建設。
“七所三系”管理模式是歷史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平台。“七所三系”建設與發展的基本原則是: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校內與校外資源互補;強勢與特色揚長補短。“七所三系”建設與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在確保宋史研究的已有優勢基礎上,在華北學研究方面打造學科新特色。華北學研究抓住了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地域優勢,符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要求,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把華北學研究建設成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世界史和科技史將經過幾年的建設與發展,衝擊一級學科博士點。

研究成果

2010年9月,河北大學歷史學院與宋史中心舉辦了“華北區域歷史變遷國際研討會”,會後正式出版了《華北區域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北學研究所從醞釀到成立,已經推出一批在學界有較大影響的成果。在資料方面,《中國華北文獻叢書·華北稀見方誌文獻·華北史地文獻》已經出版,《保定商會檔案》、《保定房契檔案彙編》已經整理完成,並即將出版。在專著方面,《近代河北煙毒與治理研究》等著作已經出版。近期,華北學研究所還將陸續推出兩套叢書:一是資料性質的《華北學史料叢書》,二是學術研究性質的《華北學研究叢書》。2011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中共革命政權與煙毒治理研究——以華北鄉村社會為中心”鑑定為優秀,順利結項。在2011-2012年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請中,華北學研究獲得4項立項:晉察冀邊區黨的宣傳工作研究;近代保定商會與地方社會研究;20世紀農民日常生活視域中的制度變遷;知識傳播與學術轉型:中華學藝社研究。

華北區域歷史變遷國際研討會

由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和歷史學院聯合舉辦的“華北區域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0年7月21-23日在保定召開。來自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外學者,以及來自國內中國社會科學院、華中師範大學、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河北師範大學、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重慶師範大學、上海大學、河北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機構的40餘位學者參加研討,提交會議論文39篇。
河北大學華北學研究所
河北大學副校長哈明虎教授出席開幕式並致歡迎詞。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院院長姜錫東教授致辭,從當前華北地區現實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問題,到學術界華北地區研究相對落後,強調加強華北區域研究的重要性。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所所長朱英教授致辭,並著重強調原生態的《保定商會檔案》的出版將有力地推進近代經濟史、特別是商會史研究的發展。
在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金波教授,韓國宋遼金元史研究會會會長、韓國忠南大學教授金容完先生,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華倫威爾遜大學政治系韓東屏教授等分別作了“中國歷史上華北地區的民族變遷”、“保定人的休閒娛樂與健康”、“華北及中國今後的發展應該立足農村”的主題發言。
21日下午至22日,會議進入分組討論階段。首先進行了“保定商會檔案”暨商會史專場的研討會,我中心梁松濤副教授就河北大學保定商會檔案整理研究項目進展情況向與會專家進行了匯報,詳細介紹了《保定商會檔案》的特色與價值。與會專家對河北大學的保定商會檔案整理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著名商會史專家朱英教授、彭南生教授都指出:保定商會檔案整理出版,必將掀起一個中國商會史研究的新高潮,並殷切希望《保定商會檔案》儘早出版,嘉惠學林。

學術著作

《中國華北文獻叢書·華北稀見方誌文獻·華北史地文獻》
《保定商會檔案》
《保定房契檔案彙編》
《近代河北煙毒與治理研究》
《華北學史料叢書》
《華北學研究叢書》
《華北區域歷史變遷》

2012重點研究項目

教育部社科基金4項:晉察冀邊區黨的宣傳工作研究;近代保定商會與地方社會研究;20世紀農民日常生活視域中的制度變遷;知識傳播與學術轉型:中華學藝社研究。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古代曲樂整理和研究;

未來展望

華北學研究所提出的近期規劃目標是:整合校內資源,充分利用校外資源,確立學術上的先發優勢,短期內推出一批在學界有影響的成果,為河北大學文科發展提供新的學術生長點。遠期規劃目標是:力爭將華北學研究所建設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確立在學界的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