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艦

沱江艦

沱江級巡邏艦Tuo Chiang-class corvette,簡稱沱江艦,早期稱迅海艦Hsun Hai / Swift Sea),為中國台灣研發的穿浪型雙船體(Wave-Piercing Catamaran,WPC)型巡邏艦。第一艘原型艦於2012年11月2日動工建造,2014年3月14日舉行下水儀式,艦名定為“沱江號”,舷號618,以紀念1958年在九二海戰立下戰功的同名艦。

沱江級巡邏艦總預算二百四十多億元新台幣,同級艦預計將建造8~12艘,第一艘同級艦已於2014年12月23日由龍德造船廠交付予海軍執行戰術評測,預計2015年3月舉行正式成軍典禮,2015年9月正式量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沱江級巡邏艦
  • 英文名稱:Tuo Chiang-class corvette
  • 研製時間:2010年
  • 服役時間:2015年
  • 定型時間:2014年
  • 裝備地區:中國台灣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隱身,火力,迅二計畫,

發展沿革

2011年,南海主權爭端再起,台灣當局軍方以迅海計畫撥入建案項目。外界認為,迅海艦是為了反制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母艦而研發的“航母殺手”。未來迅海艦將部署在台灣海峽,以遏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海上進犯或海上封鎖。台灣當局軍方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優勢在於艦艇數量龐大,台灣當局軍方的抗衡之道則在於“匿蹤”、“快速”、“火力強”,迅海艦建造目的正是中華民國軍方所需。
2009年9月初,首批兩艘量產型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成軍未久,新聞媒體便報導立法院審查2010年度國防預算時,海軍列入一個名為“迅海”的新案,打算建造一種採用雙船體設計的新型軍艦,配備8枚甫量產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而在同年稍早,海軍開始評估台灣民間造船廠承接“迅海”計畫的造艦能量。中華民國海軍於副司令陳永康中將任內秘密規劃迅海案,2009年下旬完成雙船體初步規劃,並開始規劃上部構造。迅海案於2010年度開始編列迅海艦的武器系統先期費用,主要是設定雄風三型反艦飛彈的相關設計驗證,為艦體載台結構強度設計提供參數。
2010年4月1日開始的國軍歷史文物館“海上長城-海軍司令部特展”中,海軍首度展出“迅海計畫”的具體想像圖。在此圖中,迅海艦採用穿浪型雙船體(Wave-Piercing Catamaran,WPC)設計,設有穿浪艦首,兩個吃水片體採用類似小水面雙體船(Small Water Plane Area Twin Hull,SWATH)的設計;艦體具有雷達匿蹤設計,艦首配備一門匿蹤炮塔版的76mm快炮,上層結構後段設定雄風三型與雄風二型飛彈發射箱,上層建築尾端還裝有一座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這是迅海計畫公布的第一個具體圖像。
2012年4月24日迅海計畫決標,由台灣民營造船業者龍德造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得標,5月起開始建造,中華民國國防部規劃從2012到2014年,投入新台幣20多億元,先建造一艘迅海級原型艦進行測試,等構型確定後即可量產;最後,中華民國海軍希望能布署十多艘的迅海艦,與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混合編組,執行反艦和反船團任務。
2012年11月2日,台灣當局海軍“迅海案”原型艦於龍德造船進行開工儀式。2014年3月14日舉行下水典禮,不過因轉運的浮塢未抵達蘇澳,因此直到2014年5月1日早晨才正式離廠,2014年5月2日沉塢入水作業,2014年9月27日第一次廠試,2014年10月27日軍方進行海試,2014年11月4日竣工,2014年12月11日首度公布海試影片,2014年12月23日完成交艦。2014年12月23日,“中華民國海軍沱江軍艦交艦典禮”在蘇澳商港13號碼頭舉行,其優異性能讓海軍讚不絕口,國防部長嚴明致詞時表示沱江艦是“亞洲最快及火力最強”的艦艇;沱江艦首任艦長王得樫少校受訪時指出,沱江艦“航母殺手”的稱號,來自於具備匿蹤高速特性的同時,還搭載大量反艦飛彈。
2015年1月2日,沱江艦首度公開展示性能,以航速40節破浪疾馳;海軍艦隊指揮部指揮官黃曙光表示,沱江艦訴求快速、機動打擊、火力強,未來將與光華六號飛彈快艇及錦江級巡邏艦共同擔負台灣近海快速反應部隊任務。

技術特點

台灣當局海軍研製的沱江艦,其設計概念以美國瀕海戰鬥艦(LCS)為主要設計藍圖。其流線型彎曲船體所使用的電腦雷射切割設備,同為建造濱海戰鬥艦的工作母機,2015年在台灣共有兩套相同的工作母機設備。
沱江級定位於擔任攻擊艦艇的角色。接獲友軍提供目標位置資訊後,利用快速與雷達隱身的特性,迅速接近目標發射飛彈攻擊。由於吃水淺,沱江級艦戰時可疏散到各中小型漁港,避免對大型軍港的依賴,減少甫開戰便在軍港內遭受偷襲而集體被殲的風險,保持海軍打擊能力的存續。
2014年6月公開訊息,海軍在停滯多年後展開新型船艦戰鬥系統的研發,專案名為"迅聯計畫",采全分散式工作站設計的戰鬥系統,預定取代已顯老舊的武進三型作戰系統。 沱江級艦是第一艘搭載此系統的船艦,若經驗證表現良好,將會在海軍主戰艦隻進行中期壽限翻修時,陸續加以更新。康定級巡防艦也在此戰系預定更新之列。
沱江艦艦尾擁有一個寬大的平甲板,但尺寸卻不夠操作直升機,在廠試階段採用紅色塗裝看不出用途。但交艦典時則明確採用作業甲板的方格塗裝,而不是直升機甲板的圓圈塗裝,代表此甲板會以支援用途為主,具體而言包括新武器測試、演訓支援(操作靶機)、無人UAV操作、以及海上油水、物資補給區,這項能力也是過往龍江、錦江級所不具備的,前級艦均需要回港補給,沱江卻可以接受補給艦海上補給,足以奔襲南海,符合建案時考量南海支援的任務需求。
本級艦並無常備交通艇,在艦尾有兩個大型可以開啟的艙門,右邊艙門已被照片證實裝有RHIB硬式橡皮艇,可擔負海上臨檢、短程交通艇用途。而左端的艙門為複合式,與濟陽級的艙門類似為拖曳式變深聲納的釋放位置。
由沱江艦交付典禮證實的訊息,本艦裝有完整的對空、對海搜尋雷達與感測裝備,併兼具變深聲納及對潛魚雷。其地位不若光六或錦江那般非常依賴友軍掩護或被動接收作戰資料遂行作戰,其火力更完整而全面,擁有更高的獨立作戰能力,是海軍難得一見且前衛的理念嘗試。
沱江艦

隱身

沱江級巡邏艦艦身由40多個船段,以雷射切割、焊接,精密組合而成,艦體舷側與上層結構完全整合,採取能降低雷達波折射的內傾結構,此外該艦還擁有隱身炮塔外罩的主炮、大傾角隱身主桅、有舷牆遮蔽的甲板設備與反艦飛彈發射器等,均可大幅降低雷達反射。
主甲板以下分為左右2個吃水船體,采雙船體設計,艦體是由鋁合金打造,一般磁性水雷無法吸附。

火力

沱江級巡邏艦可攜帶8枚超音速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和8枚亞音速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反艦火力比多數3,000噸級巡防艦還高,且在6級風浪海象時仍可發射飛彈、具備海上作業和戰鬥能力,航行性能與耐波性相當於3,000噸級左右的軍艦。為提升“台軍”對敵陸地目標的攻擊能力,2012年5月28日“”立法院立委"要求“國防部”立即進行雄風二E巡航飛彈與沱江級的戰術整合,將擴大到陸射型無法、或不容易涵蓋的區域,更能從更多的角度攻擊,提升命中率。
除此之外,該艦在2014年12月10日進行第8次海試時,隱藏在艦體內部左右各一座的Mk 32 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器赫然現身,並於23日交艦當天,媒體登艦參訪確認這項武器,代表本艦也擁有一定的的反潛戰力。由中科院研發的CR-201干擾火箭發射器,同樣採取內藏式設計,全船共有12具發射器,一旦偵測到飛彈來襲,可以在艦隻四周100米範圍內撒布雷達與紅外線的干擾源,以干擾敵方飛彈的尋標器,而射控雷達的機座擁有朝向四面的天線,應為電戰天線。
國人關心的艦用天劍二型防空飛彈,在交艦典禮時已由官方表態有望在沱江艦進行測試,這也能從沱江艦特異的反艦飛彈搭載方式略窺一二。沱江艦不以成功級等艦慣用的4聯裝方式搭載,而以兩兩搭配的方式搭載,因此其實是擁有8個可自由抽換的武器平台,新型武器均可在不改裝艦體的狀況下混合搭載,符合天劍二型初期會以傾斜發射箱型態服役的推測

迅二計畫

2014年5月沱江艦展開作戰測試,2014年10月台灣當局海軍透露代號“迅海二階段”計畫,已展開啟動作業。迅二計畫將以500噸雙船體的沱江艦為藍本,美國瀕海戰鬥艦為計畫的概念,打造2,000噸級的飛彈巡防艦,該型飛彈巡防艦規劃具有海軍與“中科院”合作進行的新式的戰鬥系統─迅聯計畫,整合電戰、聲納、相列雷達、Mk 41垂直發射系統以及多目標接戰的戰鬥系統,被喻為是打造“台灣神盾艦”先期測試的二級巡防艦。
迅二艦上飛彈火力,艦對艦仍以雄二與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為主,新增防空火力部分,則使用1組8聯裝Mk 41垂直發射系統,混合配置中科院研發的天劍二艦射型以及天弓三艦射型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