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工人罷工

沙面工人罷工

沙面工人罷工,指的是1924年位於廣州沙面的一次工人罷工運動。沙面是近代英帝國主義在廣州的一個租借地。1924年7月,英帝國主義頒布沙面新警律,規定:從8月1日起,沙面華仆出入,概須攜帶執照,照上須貼主人照片,每晚九時後,華人非攜帶執照,不能入境兩次。這是強加於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為此,從7月15日至8月17日,廣州沙面工人在黨的領導下舉行大罷工,與英帝國主義進行堅決的鬥爭。取得了英帝國主義被迫取消警律的勝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沙面工人罷工
  • 館藏地點: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1468號
  • 所屬年代:近現代
  • 所屬博物館:上海市虹口區中共四大紀念館
  • 所屬地區:上海
起義背景,英法殖民,生活困境,侮辱國人,黨的領導,罷工經過,

起義背景

英法殖民

英法等國在廣州失去了陸上據點十三行以後,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擺在他們的面前:必須儘快重建在廣州的大本營。
很快,他們把垂涎的目光投到了離十三行不遠的白鵝潭水面上的一片綠洲-----沙面,一個面積僅有55英畝的彈丸之地。這裡是白鵝潭的一塊優良港灣。英法等國之所以選址於此,是考慮了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在這裡對外是白鵝潭,可以停泊數量更多、噸位更大的商船和軍艦,且能設定軍事炮台防守。對內則臨近原十三行商館和廣州城西關的繁華地段,有較好的經濟基礎。這時,清政府已懾于洋人的淫威,答應了英法政府租借沙面的要求。
自此以後,從1859年下半年開始,英法謀劃建設沙面租界工程,這項工程主要是針對廣州民眾的。他們為了防止廣州民眾的騷擾與破壞,挖了一條長一千二百多米、寬四十米的小涌(即今沙基涌),使沙面與沙基路隔離。接著用花崗岩石在沙面周圍築起高出水面五至六英尺的堤圍,然後用河沙對泥土進行了平墊,使沙面成為一個小島。為了不至於與城區完全隔離,英法在東西兩邊又各建一條通向沙基的橋。至1861年,這一系列工程基本告竣。是年9月3日,兩廣總督勞崇光與英國領事亨利·柏克斯簽訂了《沙面租界協定》。規定每畝租金為100文,每年年底由專人交納給廣東當局,清政府則放棄對該地的一切權利。英租界位於東部,面積約44英畝,占全島的五分之四;法租界位於西部,面積約11英畝,占全島的五分之一。英法終於如願以償了。他們開始按自己的設計,精心布置這塊綠洲。
簽訂租界租約的第二天,英駐廣州領事館奉英政府之命主持將英租界劃分為82區,以每區3500至9000元的不同標價向在廣州的外國人出售,由業主自行建房,共售出52區,獲利24.8萬。其餘地段用於建英國領事館、教堂等。1865年沙面英租界初具規模,英領事館首先遷入沙面,美、葡、德、日等國領事館隨後陸續搬進沙面。原設在十三行的外國洋行也紛紛遷到沙面設立分行,其中有太古輪船公司、怡和洋行、亞細亞火油公司、慎昌洋行、滙豐銀行、渣打銀行等。英租界區逐漸繁榮。法國在沙面的設施建得較英國遲。有意思的是,1888年之前,法國人正集中力量建設經營一德路石室一帶的租地,這租地的原址竟是1856年英法聯軍焚毀的兩廣總督署。至1890年,才建法領事館和東方匯理銀行廣州分行。翌年10月,法政府將空餘土地拍賣。1892年,法領事館遷入沙面。法租界區隨之繁榮。?

生活困境

在歷史上沙面是帝國主義強占的租界,是帝國主義的領事館、洋行所在地,廣州的洋務工人也主要集中在這裡。
20年代比較大的洋行有:英國的“上海滙豐”和“渣打”、美國的“萬國”(俗稱花旗)、法國的“東方匯理”、日本的“台灣”等五大銀行;有亞細亞和美孚石油公司及其倉庫;有“渣甸”、“太古”、“日清”、“三井”等輪船公司;有屈臣氏藥房及汽水廠;有英美菸草公司以及外人俱樂部的群英公司。除日清、三井外,其餘十二大單位估計雇用華工在2000人以上,此外,外商的店員、西廚、雜役、倉庫管理、園工、清潔工等約2000人,洋人家裡的褓姆、洗衣、縫補等女工約600餘人,合計沙面共有洋務工人4600餘人。另外在東山、白鶴洞和市內的各洋商、教堂及嶺南大學等教會學校服務的華工尚有1000餘人,總計起來,廣州的洋務工人約有5600餘人。
洋務職工中以通曉外文的高級職員工資較高,工作也比較安定,月薪可達二三百元。普通文員的工資從40元到100元不等。但絕大多數的工人,每月工資只有20元上下,最多不過30元,女工也大抵如此。十二三歲的童工雖為數不多,而工資極少,有的僅二三元。當時港幣1元,換廣東雙毫12角,有時14角。每人每月一伙食費最低5元,20元工資的工人,僅能養三四口之家;二三元的童工,簡直不能維持自己一人的一伙食,只因他們經常找到一些空酒瓶及其它廢品出賣,或者廚工在採購時得些回佣,分一些給他們,才能挨過日子。工人生病醫藥費要自付。因患病、因工負傷或其他重大事故不得不請假時,一定要自己請替工,替工的工資由工人自己負擔,僱主一概不管。洋務工人在患病期間或女工生產期間是最痛苦的,既要付出醫藥費或生產費,又要用自己的工資請替工,但是當時打洋務工還總算是一條活路,而自己鄉下既無地可耕,城市又無工可打,就只好在洋人那裡挨過去。僱主對華工是非常歧視的,只因他們不得不雇用華工,有時表面上也裝作“文明”的樣子,例如每年年終有所謂“賞錢”,但那種戲笑、蔑視的態度非常令人憤恨難堪。特別在水兵酒吧服務的華工,常常受到他們的污辱。洋務工人的民族反抗意識就是在帝國主義剝削壓迫下,在他們的歧視污辱之下產生起來的。?

侮辱國人

1924年5月19日,法國社團在沙面維多利亞酒店舉行招待法國駐越南總督馬蘭的宴會。宴會進行時,越南人范鴻泰從陽台的窗戶扔進一個炸彈,馬蘭受輕傷,酒店餐廳里有5人當場死亡,10多人受傷。范鴻泰被警察追捕至白鵝潭堤岸跳水逃跑時溺水死亡。6月30日,沙面英法當局以此事為藉口,頒布侮辱中國人人格的“新警律”。規定從8月1日起,沙面華人出入,一概須攜帶執照,執照上須貼有主人的照片,每晚9時後,華人非攜帶執照,不能出入,而歐美人、日本人、印度人等則可自由出入。
“新警律”一頒布,立即激起廣州工人的無比憤怒。中國共產黨廣州地委派主持工會工作的劉爾崧等人乘勢發動沙面工人罷工。7月15日,沙面3000多名工人宣布罷工,要求取消“新警律”,並組織了“各界反對沙面苛例罷工委員會”領導這次鬥爭。16日,沙面工部局華籍巡捕48人也加入罷工行列。全市各進步工會起而回響,廣州各洋行貨倉的運輸工人也舉行罷工;海員工會宣布,如果沙面罷工在一周內不能妥善解決,他們將以實際行動支持;廣州電業局警告沙面當局,如不接受條件,將停止向沙面供電罷工的浪潮嚴重衝擊著英法當局,他們不得不向廣州革命政府尋求幫助,但計畫很快落空。當英領事求助於孫中山時,孫中山答覆說:“華人此次因爭人格發生合理循軌的罷工,政府實不能加以取締。”並要求英法當局滿足工人的要求。上海、北京、湖南等地的工團也紛紛向罷工工人表示支持與慰問。無奈,英法終於被迫答應罷工工人的要求,於8月17日簽訂了協定,主要內容為:第一,“新警律”取消,修改舊通行證,華人外人一律平等;第二,通行證有效期一年者應貼有持證人相片,臨時通行證只在發出當晚有效,不附相片;第三,每晚10時以後無證不得通行;第四,私家雇役一律復工,補發薪水;第五,公役一律復職補薪,惟巡捕許其自動辭職;第六,雙方不得藉故報復。
協定的簽訂,宣布了這場反對英法租界當局頒布的“新警律”的大罷工落幕,工人運動取得暫時性的勝利。?

黨的領導

這次罷工所以獲得勝利,主要是由於黨的領導。當時劉爾崧、施卜、周文雍、穆清、馮菊坡等人都參加了這次罷工的幕後推動和領導。廣州各界反抗沙面苛例的機構,施卜也參加了。罷工中到沙面和英國領事談判的代表團也有施卜參加。
1924年前,沙面洋務工人忍受著痛苦和屈辱在生活和工作著,很少過問政治,階級意識模糊,對什麼是團結,怎樣才有力量是沒有認識的,只是為了職業需要才找到一些同工種和意見相投的朋友或同鄉,來一個稱兄道弟的封建性結合,你一團,我一夥的小團體組織星羅棋布。這些小團體組織,不但不擴大發展,而且刁習森嚴,封關固守,連他們內部成員的姓名也要保密。小集團和小團體之間往往因工作上的矛盾或同業之間的某些意見造成成見和糾紛,互相對立。後來,工人江其昌、鐘潤潮等發起組織一個“惠群公會”,仍是一個封建性的小集團,表面上是公開的,但實際上門戶仍不開放,不吸收會員。這一小撮人,以洋務派的元老自居,其目的不外是另樹一幟,以相對抗,和上面所談的小集團同出一轍,也不受廣大洋務工人的歡迎,更談不上起什麼領導號召作用。1924年6月間,沙面發生的越南范鴻泰烈士炸安南總督事件給洋務工人以很大的影響,進一步喚醒了洋務工人的民族意識。接著英法帝國主義發布了污辱中國人民的新的警律,沙面洋務工人普遍激動起來,於是在中共的推動領導下爆發了反對新警律的罷工鬥爭,並獲得了勝利。
通過這次罷工鬥爭,沙面洋務工人進一步團結起來了,原先的小集團逐漸消失。?

罷工經過

1924年7月15日,廣州沙面工人在中共廣東省委領導下舉行罷工。
6月30日,沙面租界帝國主義當局藉口法國駐越南總督遇刺,宣布實行《新警律 》,規定從8月1日起,華人出入沙面,必須攜帶貼有僱主相片的護照;而歐美人、日本人、印度人、越南人均可自由出入。中共廣東省委通過廣州工人代表會議執行委員會領導沙面工人宣布罷工,堅決要求取消《新警律》。
廣州市各進步工會以舉行罷工相支援,沙面華警亦舉行罷崗來支持工人。20日北京反帝國主義大聯盟第二次執委會通過援助廣州沙面工人罷工及籌款接濟等議案,對沙面工人進行聲援工。工人堅持鬥爭1個多月,終於迫使帝國主義取消了《新警律 》。
這次罷工的勝利,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強大的力量,提高了共產黨在民眾中的威信。沙面罷工後,各地罷工事件不斷發生,逐漸形成高漲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