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集現象

沙集現象,特指沙集鎮農民網商自髮式產生、裂變式成長、包容性發展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集現象
  • 特指:網商裂變成長、包容性發展現象
  • 時間:2006年
  • 地點:東風村
釋義,產生歷程,特點,

釋義

自髮式產生指沙集農民創辦的網店銷售及加工業從產生、發展到壯大,基本是依靠當地農民自組織的力量,自髮式的萌芽和成長。
裂變式成長是指從2006年東風村的第一個農民網商出現,到現在全沙集鎮600戶網商和1000餘家網店互幫、互帶的快速複製,帶動整個家具產業鏈從無到有達到年銷售額3億元的迅猛普及發展的過程。
包容性增長一方面指當地農民能夠和城裡人一樣享受數字經濟帶來的便捷和商業機會。

產生歷程

沙集現象的產生,要從東風村經濟發展的“三段式”說起。過去,東風村的村民主要以務農和外出打工為主。然而蘇北是有名的鹽鹼地,東風村的人均土地不足一畝。種田大多為稻、麥,兩熟,缺水的地方則種小麥、玉米兩熟。種田既牽涉精力,收入又低。遇到災年,農戶還要賠錢。因而,村裡的很多年輕人選擇了外出打工。外出打工的主要是村裡的年輕人,他們遠赴北京、南京、上海、深圳等地打工,家裡留下老人和孩子耕種土地。平時,村里外出打工人數達到1500人,最多時外出打工的人數達2000人以上。打工的收入不多,情況好時,春節能帶一萬元回家。窮則思變,聰明勤勞的沙集人除了務農和外出打工外,經歷了養豬業、廢舊塑膠回收加工業、網店銷售及加工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
“三階段”模式圖“三階段”模式圖

  

  

  

  

  
第一階段:養豬業(1982年起)
從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東風村出現了生豬養殖戶。生豬養殖給農民帶來了種田以外的額外收入。最賺錢時,每頭肥豬的利潤可以達到400-500元。到1995年,養豬業發展到最高峰,全村養殖戶多達300餘戶,當年出欄肥豬達150頭,全村每戶平均養豬達到10頭以上。養豬業給農民帶來了收入,然而,1997-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讓生豬價格一路下滑,更由於生產能力持續擴張,供過於求,生豬價格從6塊多一路掉到 1塊多一斤,養殖業利潤空間變得越來越狹小,甚至是賠錢。於是,東風村的養殖戶開始轉行,養殖業開始萎縮。
第二階段:廢舊塑膠回收加工業(1995年起)
從1995年開始,東風村部分農戶受鄰邊耿車鎮的影響,開始從事塑膠回收加工業務。一開始,農戶到全國各地,特別是到南方比較發達的地區回收廢舊塑膠。2000年起,農戶們紛紛轉型從事回收和加工雙業務。塑膠回收再加工,作為工業材料用於製造業,然後用於成品出口。到2005年,全村塑膠回收加工業務達到最高峰,全村從事該產業農戶達到250戶,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利潤率達到10-20%。然而,近年的金融危機導致塑膠加工行業陷入低谷。國際金融危機首先影響到的是中國的對外貿易,外貿易縮水引發需求急劇降低,廢品收購業受到直接影響,價格嚴重下滑,塑膠價格從4塊多跌到了2塊多一斤。東風村塑膠回收加工業務出現大規模虧損。並且,廢舊塑膠回收加工業務環境污染大,政策風險越來越大,很多廢品回收加工企業面臨停產或者是減產。
第三階段:網店銷售及加工業(2006年起)
2006年,村裡的年輕人孫寒從縣移動公司辭職,開起了第一家網店,從事簡易拼裝家具的網路銷售及加工。經過短短的4年,村裡的網店生意從無到有,網店模式被更多的村民成功複製。東風村的家具因為物美價廉,遠銷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甚至韓國、日本、香港的訂單也源源不斷。網路銷售及加工同時帶動了板材生產加工、五金配件、物流、快遞等業務的崛起和發展。迄今為止,沙集共有板材加工廠6家,五金配件2家,物流快遞15家、電腦專賣店7家。農民通過開設網店,不僅提高了收入,還解決了就業和創業難題。曾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基本都已返鄉,而且村里還出現上千人的勞動力缺口。由於家家戶戶都忙著網店生意,因此村里沒有閒人,幾年來全村幾乎沒有出現過治安問題。

特點

“沙集現象”的特點體現在三個方面:網商群體本身的特徵、發展速度和生態系統建設。 網商群體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規模大、多樣化、獨具特色。規模大,表現為:網商數量爆發式增長、銷售收入實現突破、從業人員規模大、網上收入水平高四個方面。從網商起源上看,呈現多樣化特徵,網商分為四種類型:發起者、複製者、轉型者、兼營者四類群體。網商自身彰顯三個方面的特色:群體年輕化,生產經營一體化,以家庭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 在發展動力和速度上,網商自發產生,呈現快速發展。在工廠規模、產品種類、設計創新、管理四個方面實現“三級跳”。在生態建設上,網銷業初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網商主體與環境逐步實現良性互動,整個網商生存的社會環境安定、和諧。
“沙集現象”的特點“沙集現象”的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