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竹

沙竹

沙竹是禾本科沙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橫走。稈直立,高80~150厘米。 稈基部的葉鞭黃褐色,殘留呈纖維狀。葉鞘光滑,葉舌膜質,葉片質地堅韌,通常席捲,長達50厘米,寬約1厘米。圓錐花序直立,長25~50厘米;小穗具短柄,含1花,草黃色或灰白色,長10~16毫米;兩穎近相等或第一穎較短,先端漸尖至稍鈍;內稃與外稃等長,均10~12毫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沙竹
  • 拉丁學名:Psammochloa villosa (Trin.) Bor
  • 別稱:沙鞭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禾本科
  • 亞科:禾亞科
  • :沙鞭屬Psammochloa
  • 分布區域:蒙古國,內蒙古,陝北,甘肅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沙竹是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沙生植物,集中分布在乾旱少雨的沙漠地區,內蒙古各大沙漠、甘肅和青海兩省的沙漠和盆地均有。沙竹主要生長在中、小型流動沙丘和較緩的沙坡上,也生長在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上,在搜薄沙的丘間低地沙竹也能正常生長,而在壤土或拈土裸露的丘間低地沙竹不能生長。由於沙竹不襯水濕、不耐鹽鹼,所以在沙區含盆量較高的丘問低地及個別含鹽量較低的低洼水濕地都見不到沙竹。 沙竹有很強的襯乾旱、對沙埋和計風性能力。沙竹的根與共它植物不問,為根狀莖,根狀莖地下橫走,可延伸十幾米長,最長達30一40米。根狀莖主要在地下30~50座米處。
摘自:《內蒙古林業》1990年第03期 作者:季蒙;

形態特徵

小穗白色或灰白色,長10—16毫米,具短梗,含1小花,兩穎幾相等或第一穎較短,具3—5脈,被微毛,外稃長10—12毫米,背部被長柔毛,具5—7脈,基盤無毛,芒直立,易脫落,長7—10毫米,內稃與外稃等長,生有長柔毛,具5脈

生長環境

沙鞭與地下10—20厘米深處有主軸分枝的根狀莖,根狀莖十分發達,長達200—300厘米或更長,最長可達二十餘米,節處向下生根,向上抽出新枝。水平根發達,大致向主莖兩側分布,鬚根密集。沙鞭是沙生植物,不適於鹽漬化土壤,因此,低沙地上不出現。耐乾旱,不怕風吹和沙埋,繁殖力強。沙鞭為根狀莖繁殖或有性繁殖。萌動早,生長快,內蒙古的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地區3月下旬發葉,5月開始生長,6月開一花,花期二十餘天,7月開始結實,8月中下旬種子成熟。由於營養枝生長旺盛,則生殖枝常受到抑制,故不能每年結實。種子成熟後短期間脫落,不易採集。冬季植株較完整地殘留在根上,延長了利用時間和提高了利用率。沙鞭是典型的沙生根莖禾草,在草原帶、荒漠草原帶及荒漠地區的流動沙丘上成片生長。常與白沙蒿(Artemixiasphaerocephala)形成流沙上特有的先鋒植物群落,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可混生在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群落等沙地植被中。利用根狀莖呈線狀向外延伸,縱橫交織如網。在流動沙丘上生長高大,在固定沙丘上生長瘦弱。

分布範圍

沙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幾個沙區,如巴丹吉林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庫布齊沙漠以及毛烏素沙地,還有同上述沙漠毗鄰的沙區,如甘肅河西走廊沙區,寧夏中北部和陝西北部的沙區;在國外主要分布在蒙古。

主要價值

沙鞭是荒漠地區沙地草場上質量中等的多年生牧草,但在荒漠地區有較高利用價值。家畜中以牛及駱駝一年四季最喜食,馬次之,小畜不喜食。抽穗期刈割的乾草為各種家畜喜食。沙鞭質地粗糙,而愈至生長後期則愈粗糙。較其它植物乾枯晚些,並在冬季除穗外,全部殘存,這對於荒漠及半荒漠區,家畜終年放牧飼養的條件下,成為特別有價值的飼料。生長此草較多的地方,往往被作為牛及駱駝的冬春牧場,同時也是沙漠地區的主要打草場。在沙漠地區亦可采其子實以作家畜的補充精料。產草量據測定,在毛烏素沙地生長較好的·純沙鞭草場,每畝產乾草約22.5—30公斤。沙鞭的營養枝發達,營養期長,在營養繁殖期內,粗蛋白質和無氮浸出物含量較高,但粗纖維含量亦甚多(表47—1)。沙鞭的蛋,白質品質較好,其必需胺基酸含量(表47—2)較一般禾穀類飼料高,大約相當小麥麩中所含之量。沙鞭不僅是較好牧草,也是良好的固沙植物。應試行栽培,以便在荒漠、半荒漠區作飼用或固沙之用。在這方面,它幾乎可與地中海地區和美國東海岸的海灘草(Beachgrass;Ammophilaarenayia)相媲美。沙鞭的子實可加工成粉,人、畜均可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