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爾利周刊

沙爾利周刊

《沙爾利周刊》又翻譯為《查理周刊》,創建於1970年,法文名為 Charlie Hebdo,是法國的一家諷刺漫畫雜誌。2012年在法國發行量已達4.5萬份。該周刊經常刊登辛辣大膽的宗教和政治類報導。

2015年01月7日,位於巴黎的法國諷刺雜誌《沙爾利周刊》總部遭到武裝分子襲擊,造成12人死亡,另有多人受傷。這是近些年來法國遭受的嚴重的恐怖攻擊之一。

2015年1月14日,“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發布視頻稱,該組織策劃並發動了針對法國《沙爾利周刊》的襲擊事件。這是慘劇發生一周以來,首次有組織宣稱對此事負責。

2015年11月17日,《查理周刊》在社交媒體提前公布了最新一期雜誌封面,以悼念巴黎恐襲遇難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爾利周刊
  • 外文名:Charlie Hebdo
  • 國籍:法國
  • 總部:法國巴黎
  • 創辦時間:1970年
  • 政治定位:左翼
  • 停刊:1981年-1992年
  • 報刊定位:諷刺性周刊
  • 標題創始人:François Cavanna
  • 初期出版擔任:Choron
  • 初期責任主編:Cavanna
  • 周發行量:6萬份
  • 01月14增刊:500萬份
  • 語言:法語
刊物介紹,遭襲原因,世界要素,國家要素,事件經過,襲擊組織,團伙構成,嫌疑人,襲擊來源,事件影響,獲獎記錄,襲後特刊,特刊簡介,銷量大增,遭遇抵制,被起訴,

刊物介紹

《沙爾利周刊》是法國著名的諷刺雜誌之一。法國媒體有諷刺時政的傳統,著名的《鴨鳴報》也因經常將政治人物作為調侃對象多次被告上法庭。而《沙爾利周刊》則更為大膽,早在2012年,該雜誌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作為漫畫人物,漫畫的題目則選取了當時紅極一時的電影《不可觸碰》,諷刺意味非常明顯。《沙爾利周刊》還曾創作半裸的穆罕默德漫畫形象。
沙爾利周刊
法國周刊社的法文名為Charlie Hebdo,Charlie按照法文名字譯音,應譯為“沙爾利”,Hebdo在法文里是周刊的意思,因此,經新華社參考訊息譯名室審定,法國這家周刊準確的譯法是:《沙爾利周刊》。至於其他一些媒體翻譯成《查理周刊》,則是把法文的Charlie當成了英文的Charlie來譯名。根據英文和法文不同的發音規則,英文裡的Charlie譯為“查理”,但法文里的Charlie按照讀音就應譯為“沙爾利”。因此,法國周刊Charlie Hebdo應譯為《沙爾利周刊》而非《查理周刊》。

遭襲原因

《沙爾利周刊》因為刊登宗教類的諷刺漫畫多次受到襲擊警告,幾年前其辦公室就曾受燃燒彈的襲擊。
襲擊者庫阿奇兄弟向倒地警員開槍射擊襲擊者庫阿奇兄弟向倒地警員開槍射擊
其最新一期內容聚焦於米歇爾.維勒貝克的一本新小說,該書構想了未來法國和歐盟被伊斯蘭化後的糟糕畫面。就在雜誌上市當天,即1月7日,蒙面槍手們襲擊了該刊在巴黎的辦公室,殺害了12人。據法國媒體報導,在這次襲擊中,有目擊者聽到襲擊者高呼:“我們為先知復仇了”。襲擊案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巴黎,造成的恐怖效果令人震驚。而震驚之餘,法國媒體已開始對長期以來法國的移民融入政策和外交政策進行反思。

世界要素

一是整個歐洲安全形勢有趨緊之勢,而恐怖攻擊是塑造這一趨勢的源頭之一。歐洲很多城市頻遭恐怖攻擊,從倫敦、馬德里,到奧斯陸,再到今天的巴黎,恐怖攻擊的陰霾盤旋在歐洲上空,始終未消散。因此,從歐洲這個更為寬泛的視角看,巴黎遭襲是歐洲遭遇恐怖攻擊又一案例,法國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安全島”。
二是以伊斯蘭國為代表的恐怖組織的崛起,標誌著國際恐怖組織活動進入新一輪活躍期。2014年6月,伊斯蘭國在伊拉克攻城略地,掀起恐怖攻擊風暴。歐洲國家在打擊恐怖組織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諸多國家加入以美國為主導的反IS(伊斯蘭國英文簡稱)聯盟,以英國、法國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國家甚至加入空襲伊斯蘭國的行列。在這種背景下,極端組織對歐洲國家極為仇視,在極端組織中匯聚對歐洲國家的報復情緒,易陷入以暴制暴的漩渦,在歐洲本土搞襲擊無疑是最好、最有效的反擊舉措。並且,在中東的恐怖組織中夾雜為數不少的歐洲人,他們有的握有歐洲國家護照,可自由遊走於中東和歐洲之間,完全有條件以合法的身份回流歐洲從事非法的恐怖攻擊。

國家要素

一是法國為歐洲穆斯林最多的國家,6500萬人口中,穆斯林人口占有500萬。鑒於法國與非洲國家間的歷史淵源,法國穆斯林大多來自於北非,是北非國家的穆斯林後裔。但占法國人口1/13的穆斯林處於法國社會的邊緣,一直未能融入主流社會,屬於法國的弱勢群體或被忽視的群體。造成這種局面在於價值觀的錯位,西方價值觀和伊斯蘭價值觀處於平行狀態,未能很好地相互包容,而是以排斥甚至敵對的眼光互視。同樣,生活在法國的穆斯林也虔誠地守護著信仰的思想陣地,不願過多地融入法國主流價值觀。就這樣,在法國這兩種價值觀一直未找到互融和諧之道。價值觀上的碰撞,隨之而來的是行為上的碰撞甚至敵視,這是自然的邏輯延伸。儘管法國是文明國家,但在處理國內兩種價值觀衝突上無有效的治理舉措,中東阿拉伯、北非移民與主流社會之間存在較深的隔閡。
二是法國略高調的外交行為,引發極端組織的反感和仇視。法國在國際舞台上較為活躍,奉行軍事干預政策,充當急先鋒。無論是軍事介入利比亞,還是打擊伊斯蘭國問題,法國表現得尤為積極,風頭一度蓋過美國。這種外交舉動很容易在極端組織中形成這樣的感觀——法國是極端組織的敵人,應對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在這種氛圍中,法國勢必位列極端組織襲擊名單的靠前位置。當然,仍舊無法明晰此次恐怖攻擊是極端組織者的個人行為,還是幕後有恐怖組織遙控指揮的組織行為,但法國遭受恐怖攻擊與其奉行的外交政策有著深層次的勾連,國內安全形勢與外交政策出現互聯互溢的趨勢。

事件經過

法國檢方調查人員說,當天,幾名武裝人員手持AK47以及火箭彈發射器,襲擊了《沙爾利周刊》總部,造成包括周刊主編及4名漫畫插圖師在內的至少10人死亡。隨後,一名槍手劫持了一輛汽車,在與警方交火時,還打死了2名警察。有視頻顯示,其中1名警察是在倒地後被補槍身亡。
警官孔滕托說,有10人在這起事件中受傷,其中也包括1名警察。根據他的描述,事發現場如同“大屠殺”場面,有警車的玻璃上被打了十多個洞。
當天,目擊者布蘭熱接受當地電視台採訪時說:“我看見兩名用黑布蒙面的男子持衝鋒鎗進入雜誌社大樓。幾分鐘後,我聽到許多聲槍響。”布蘭熱說,他看見這兩名男子隨後逃走。法國電視台援引警方的訊息說,還有目擊者在現場聽到,一名武裝分子在襲擊時,曾高呼“我們已經為先知復仇了!”

襲擊組織

團伙構成

恐怖團伙大約由10人組成,其中6人仍在逃。
法國穆斯林中央委員會12日表示,自從自稱代表伊斯蘭激進團體的槍手上周接連展開殺戮以來,法國境內總共傳出超過50起反穆斯林事件。穆斯林中央委員會發言人說,這些事件包括21起伊斯蘭建築物遭開槍掃射或丟擲某種手雷,以及33起威脅恫嚇。
據美國媒體13日報導,“基地”組織北非分支(AQIM)對遭受連環恐怖攻擊的法國發布警告稱,只要法國媒體持續詆毀先知穆罕默德,法國將面臨更多、最慘重的局面。
AQIM在“聖戰”網站上發布聲明稱,法國為其對穆斯林國家的暴力並侵犯他們的尊嚴付出了代價。聲明稱,只要法國士兵繼續占領馬里與中非等國的土地,並轟炸敘利亞與伊拉克的人民,只要法國“蹩腳的”媒體繼續詆毀先知穆罕默德,法國將面對更多、最慘重的局面。
截止至14日,事件仍未結束...

嫌疑人

法國警方和特種部隊2015年1月7日午夜在蘭斯市對襲擊《沙爾利周刊》的嫌犯展開大規模行動。
沙爾利周刊
法國《世界報》援引警方的話說,襲擊《沙爾利周刊》總部的三人身份已經被查明,其中兩人為兄弟,與極端組織有牽連。他們可能藏身於馬恩省的蘭斯市。
3名暴徒身份分別為34歲的賽義德·庫阿希(Sa?d)和32歲的謝里夫·庫阿希( Cherif Kouachi),另一名襲擊者現年18歲,名叫穆哈德(Hamyd Mourad),該男子居無定所,其國籍還未知。謝里夫和薩義德兩人出生在巴黎第十區,其中謝里夫被指為伊拉克基地組織在巴黎19區的分支機構成員,2008年曾因涉嫌恐怖活動被判刑。報導稱,兄弟二人都是阿爾及利亞裔法國人,2014年夏天剛從敘利亞返回法國。

襲擊來源

2015年1月14日,“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發布視頻稱,該組織策劃並發動了針對法國《沙爾利周刊》的襲擊事件。這是慘劇發生一周以來,首次有組織宣稱對此事負責。

事件影響

2015年1月7日,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沙爾利周刊》編輯部遇襲,造成12人死亡,多人受傷。
8日,有槍手在巴黎南部近郊蒙魯日的沙蒂永門處槍擊了一名女警察和一名公務員,女警在送醫後因傷情過重不治。
9日,《沙爾利周刊》兩名在逃襲擊者現身,劫持1人,數千警力強力追捕將其圍困。而就在同時,巴黎市內再掀槍案,槍手沖入超市劫持多人。隨後,警方強力 進攻,兩起武裝劫持案中的三名嫌犯被擊斃,另一嫌犯下落不明。但事件中,有四名人質遇難。
至此法國系列恐襲事件已致17人遇害。

獲獎記錄

2015年1月,美國洛杉磯的“丹尼爾·珀爾新聞勇氣正直獎”主辦機構宣布,2015年該獎項將頒給《沙爾利周刊》,以表彰在巴黎恐襲中為自由而犧牲的死者,同時表達捍衛言論自由的訊息。

襲後特刊

特刊簡介

報導稱,新一期《沙爾利周刊》以“一切已獲寬恕”為標題,封面上的穆罕默德流下眼淚,手持“我是沙爾利”的紙牌,宣揚寬容,減少仇視。

銷量大增

最新一期的《沙爾利周刊》被稱為“倖存者版本”,首次印刷70萬份,有巴黎居民清晨便到報攤門前排隊,數百雜誌短短15分鐘被搶購一空,有人表示,自己之前從未買過《沙爾利》,但為了支持言論自由,特意買一份。
外媒報導,遭遇恐怖分子襲擊後的首期《沙爾利周刊》正在法國熱賣,14日發行首日三百萬份即告售罄,又再次加印2百萬冊,銷售收入加上各方捐助,使這份在一周前還面臨資金困難、甚至難以支付員工工資的諷刺性刊物收入已超過一千萬歐元。
《沙爾利周刊》每本售價3歐元,如果500萬份全部售出,該刊可得淨收入800萬歐元。其中作為對沙爾利周刊的聲援,印刷單位免費印刷一百萬份,大約300萬歐元印刷費將用於支持《沙爾利周刊》及撫恤恐襲死難者家庭;其餘的400萬份按照正常市場銷售,期刊可獲得銷售額的40%即480萬歐元。《沙爾利周刊》的訂閱數也數倍增加,幾天內從7000增加到12萬份。

遭遇抵制

新加坡《經濟學人》讀者拿到這一期雜誌時會發現,雜誌的第22頁是空白的,並印有“缺失頁面”。《經濟學人》解釋稱,這是因為他們在新加坡的印刷廠拒絕印刷顯示本期《查理周刊》封面的頁面。
新加坡媒體發展管理局2015年1月16日發表聲明對本地媒體均不刊載《查理周刊》封面的決定表示歡迎。聲明稱,這顯示了新加坡本地媒體業了解這其中牽涉到的敏感之處,以及新加坡對種族與宗教和諧的重視。據悉,新加坡穆斯林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15%。
這期雜誌激起多個穆斯林國家的抗議,土耳其唯一刊登這幅漫畫的報紙還遭到憤怒人群的焚燒。2015年1月14日,《紐約時報》巴基斯坦版也為此開了“天窗”,僅留有一句“本文由《紐約時報》巴基斯坦出版商撤銷,與本報無關”。

被起訴

《查理周刊》發布了兩張相關漫畫,一張題為《幾近成功》的漫畫畫著小艾蘭面朝下趴在海岸,旁邊畫著麥當勞的快樂兒童餐廣告,上書“兩份兒童餐,只要一份的價格”。
沙爾利周刊
第二幅漫畫題為《歐洲屬基督教的證明》,畫著一個小孩頭朝下沉入水中,而旁邊一形似耶穌的人物則在水上行走,圖說寫道:“耶穌在水上行走,而‘穆斯林’小孩沉底。”
飽受爭議的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或將因其關於敘利亞三歲溺亡兒童的諷刺漫畫而被起訴。這位名叫艾蘭的三歲兒童伏屍土耳其海灘的照片出現在世界各大媒體上,並引起廣泛關注。《查理周刊》近日刊登了一幅名為《幾近成功》的漫畫,畫著面朝下趴在沙灘上的艾蘭。英國律師彼得·赫伯特稱,《查理周刊》具有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傾向。他表示,他領導的律師協會計畫將《查理周刊》訴上國際刑事法庭,因為該雜誌在宣揚不容忍與迫害。
沙爾利周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