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東村

沙灣東村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沙灣東村為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1013畝,人口2583人,企業76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灣東村
  • 行政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
  • 耕地:1013畝
  • 人口:2583人
概況,經濟狀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

概況

沙灣東村,位於番禺區沙灣鎮中心城區的北部,距廣州市區約20公里,距廣州客運南站19公里,作為沙灣鎮中心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村域東南側為沙灣鎮的行政中心,村轄區內面積約1平方公里,轄區內有沙灣大道、青蘿路、經述路等主要城鎮道路,交通條件較好。全村總人口約2860人,有2745人是股民,全村共分成五大坊,下設十一個生產隊。村收入主要以廠房、商鋪、土地出租為主。年收入約650萬元。文化活動比較豐富,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東村飄色協會和一個沙東村群藝樂社。轄區內約有2500人是原沙灣區委居民,還有2500人左右是外來人員。儘管如此,在鎮黨委鎮政府以及支村兩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治安維穩工作、環境衛生及居住環境都比較好,為創造一個安定和諧宜住宜商的好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沙灣東村位於番禺區沙灣鎮中心城區的北部,距離市橋中心區僅5公里,距廣州市區約20公里,作為沙灣鎮的城邊村,村域的東南側為沙灣鎮的行政中心,沙灣鎮政府等主要行政單位均座落於此。沙灣大道、青蘿路、經述路、沙渡公路等主要城鎮道路穿越本村區域,地區位置交通條件較好,到達市橋中心區只需10分鐘車程。
沙灣東村轄區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村內總戶數約1000戶,村民常住人口約2934人,沙灣東村轄區村居混合居住約7000人,外來人口3000餘人,耕地面積約380畝。
2014年,沙灣東村堅持深入推進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抓住古鎮發展的契機,改善村容村貌和衛生環境,配合古鎮街巷建設,繼續對沙灣東村的舊街巷和舊道路進行改造。同時,沙灣東村新一屆“三套”班子成員,從沙灣東村土地現有情況出發,經過數月的探討與論證,決定整合資源,發展《東村花卉市場項目》。預計,項目順利後將每年為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在發展民生工程之外為了宣傳沙灣傳統飄色藝術,常承接沙灣飄色協會的作協,代表沙灣鎮外出參加飄色活動。在讓更多的人了解沙灣飄色藝術同時,注重飄色藝術的傳承,讓更多的年輕人參加到飄色活動當中,很好地將沙灣飄色這一充滿地方特色的傳統藝術得到繼承。

經濟狀況

2002年工業總產值1.42億元,村集體純收入305萬元。村大部分耕地由租耕戶承包,主要種植水稻、香蕉等,2002年農業產值531萬元。近年村共鋪水泥路13公里,下水道12.8公里,村民都用上自來水,戶戶建三級無害化糞池。為村民辦理合作醫療保險;實行獎教獎學;對孤寡老人和特困戶每月補助100元。2002年公益事業支出26.3萬元,社會福利事業支出48.8萬元。
近年來,我村積極申報用地的報批手續,千方百計開拓工業經濟成長的道路,爭取每年都有較高的經濟成長,努力挖掘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對已辦證的工業用地全面開發利用。2007年,我村的純收入為530萬元;2008年,村的經濟純收入570多萬元;2009年,我村純收入已達到650多萬元。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政策指導下,我村大膽創新,把握機遇,增加收益,一切向著有利於鎮、村和諧、協調發展的大局方向前進。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6畝(其中:田89畝,地107畝),人均耕地1.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8.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2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02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690.9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116戶飲用井水,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4.44%)。有36戶通電,有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69.44%和69.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戶(分別占總數的94.44%和47.22%)。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0畝,有效灌溉率為30.6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48萬元,占總收入的44.19%;畜牧業收入7.56萬元,占總收入的23.07%(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120頭,肉牛14頭);林業收入0.58萬元,占總收入的 1.77%;第二、三產業收入2.40萬元,占總收入的7.32%;工資性收入7.75萬元,占總收入的23.65%。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農民收入以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7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占勞動力的51.85%),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2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65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79人。其中農業人口164人,勞動力8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4人,參合率93.90%;享受低保1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2戶,占農戶總數的33.33%。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禮樂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洛黨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10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 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9.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250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收支狀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