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古井

沙溪古井

沙溪有一眼古井,就是著名的沙溪古井,位於浙江省雲和縣雲和鎮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徑1.2米,早年被填沒,近年重挖。今留青石井圈,高0.7米,直徑1.3米,有牡丹葉花圖案,陰刻楷書“政和七年”(1117)款。人們說這井有多深,沙溪的歷史就有多遠。

與浙江雲和縣運河鎮沙溪重名的還有位於江蘇省太倉市中部熏南近上海及浦東開發區的另一個沙溪鎮。雖同為沙溪,但其各自的歷史淵源卻各有不同。雲南的麗江也有一個叫做沙溪的小鎮,也是非常著名的旅遊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溪古井
  • 位於:浙江省雲和縣
  • 井深:12米
  • 直徑:1.2米
浙江沙溪,江蘇太倉沙溪,雲南劍川沙溪,

浙江沙溪

沙溪古井,位於浙江省雲和縣雲和鎮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徑1.2米,早年被填沒,後重挖。留青石井圈,高0.7米,直徑1.3米,有牡丹葉花圖案,陰刻楷書“政和七年”(1117)款。

江蘇太倉沙溪

沙溪,俗稱沙頭,又名印溪、團溪、七溪,地處蘇州太倉市,以靠海傍水而得名。如今,她雖已離海頗遠,卻較完整地保留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
在唐宋時期這裡已形成村落,定名為塗松市。元代末年,張士誠在姑蘇稱王后,於塗松修築土城,並設立義兵營防禦海盜,百姓苦於戰亂騷擾,紛紛西遷,在如今的沙溪地界定居下來。隨著人口的增多和經濟的發展,這裡逐漸形成了集鎮。明代弘至十年(1497年)太倉建州,沙溪始屬太倉州。當時因為太倉的婁江淤塞,開鑿於宋代的七浦塘成為蘇州府和崇明縣之間往來的必須通道,官民商賈,紛至沓來,沙溪占盡了發展先機,迅速成為“東鄉十八鎮,沙頭第一鎮”的局面,至此,沙溪逐漸走上了繁榮興旺的道路。
現今的七浦河,兩岸古宅居民枕訶而建,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綿延15公里。因沙溪商業的發展和遷居居民文化背景的不同,經過了百年的融合,形成了集浙江寧紹文化和徽州文化於一體的沙溪臨水建築的奇麗風格,河棚、水橋則成為七浦河畔最為亮麗別致的風景。
沙溪七浦河兩岸的居民的民居中,家家建有河棚間。河棚的主要特點是精細小巧,挑河而建,面積一般只有5—6平方米。由於沿河地形的差別,造成了河棚形試的多樣性,有吊腳樓式的,有石頭實砌的。遠遠看去象樓閣、似水榭,輕盈靈秀,形成了獨特的沙溪河棚建築藝術風格。
河棚的形成是為了滿足古人通舟取水,洗滌或乘涼觀景的生活需要,因此在河棚間內有開設了水橋。沙溪的水橋並不是建築意義上的橋樑,而是溝通沿河居民和七浦河的通道,是人們取水交易的河。沙溪的水橋有駁岸和條石懸挑式兩種形式,並有公用和私用水橋之分。打開橋門,水橋就是一座通向七浦河的河埠,合上橋門,仍然是可供人站立的平地。因此“啟為埠,合為地”是沙溪水橋建築的精典。有名的水橋有利濟橋、庵橋、義興橋,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沙溪的古街隱匿於大片的明清、民國初期的古建築群中,民居密集,布局合理,東西為街市,長1。5公里,南北為巷弄,支支叉叉,不計其數。老街與七浦河並行,垂直如線,成川字形貫穿全鎮,街河之間相連成片古民居。民居一般都是前後三進,臨街多為二層樓,底樓為店鋪,沿用宋代建築格調,大多挑梁出檐,不用木柱支地,僅以斗拱支撐房檐與牆體,簡潔明快,雕刻精巧。有深藏不露的龔宅,聲名赫赫的曹家祠堂,耐人尋味的朱宅。古井、古樹、古碑也處處點綴和映襯著沙溪的古樸與典雅。有位於猛將堂故址、賢聖堂故址、南道院故址的三株古銀杏,樹齡均在500年以上,樹幹如魚鱗覆蓋,枝葉茂盛,蒼勁挺拔。沙溪的古井數目眾多,最獨特的是位於中市街元昌和綢布店院內的一口牆井,此井嵌於牆體之內,井圈極小,遇雨季時主人可以直接以瓢取水,謂為一奇。沙溪現存碑多數散落於民間。歷史最為久遠的當屬樂蔭園內的一座宋碑,為趙匡胤八世孫趙伯旺的墓志銘碑,距今已有750年歷史。
沙溪鎮也是蘇州太倉市境內的商貿重鎮,到民國時期,已經集中了太倉一些最大的商號,如萬和祥、孫德順元發永等,而鎮上的居民,幾乎家家開店、戶戶經商,至今在老街的古民居中仍可發現當年經商的痕跡。沙溪鼎盛祥的豬油米花糖、椒鹽桃片、阿桃二的松子糖等糕餅小吃名聞遐邇,曾經風靡一時。
沙溪雖是商貿集鎮,卻歷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講求詩禮傳家,書香傳家。據《沙頭裡志》記載,自宋代至清乾隆初年,沙溪僅進士就出了30餘人,舉人、秀才更是不計其數。近現代更是名人輩出,不勝枚舉。如上海交通大學原秘書長鬍粹士、中國新舞蹈藝術事業奠基人吳曉邦、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原副台長龔樹模,都是在沙溪接受啟蒙和基礎教育後走向人生輝煌的。

雲南劍川沙溪

劍川境內的沙溪古鎮上的寺登街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集市,也有一條古老的四方街,儘管已被炒得讓“地球人都知道了”,小鎮還是一副安然世外的樣子。
劍川古城即縣城金華鎮,在老君山系的金華山下,素稱三江名鎮。劍川古城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州北部,東臨鶴慶縣,北接麗江地區的麗江市,西靠雲龍縣和怒江州的蘭坪縣,以白族 人聚居為主。劍川古城有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為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重鎮,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域。
劍川古城歷史悠久,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現古城布局依舊、四至清楚。古城內古民居極富特色,古樸典雅,現存21明代院落和清代及民國時 期的眾多民居保存完好。建築上獨具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古城民居小巧玲瓏,布局嚴謹,庭院皆青磚,卵石混合鋪就,廣植花木,清新別致, 是典型的白族民居。西門七曲巷何宅、五馬坊張宅、趙藩故居“光祿第”、“明建武將軍府第”魯宅、明代昭宗祠等。眾多古宅,體現了明代厚實莊重的承重斗拱, 清代的精雕細刻,老宅堂屋門頭雕有裝飾民間圖案,那虛實相間的構圖,精細自然的雕法,使你嘆為觀止。這些精美的作品都出自劍川木雕藝人之手,劍川木雕藝人 古今享有盛名,1996年劍川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木雕藝術之鄉。
古城內流水潺潺,古道悠悠,從文照街經西門直上西門外文廟,路面由青石板連成左中右三條主線,其間用彈石鑲嵌。按照仕大夫等級觀念,正中的青石板路面 只準老年人,達官顯貴,讀書人行走,其餘人等人只能靠邊行走。古城內出了不少名人,清末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趙藩的"攻心聯"曾受到毛澤東、鄧小平、江 澤民等領導人高度評價。張伯簡為白族第一位黨員,還有著名林學教育家張海秋等文化名人,他們"以不學為恥"靠發憤讀書,創造偉業,青史留名。
景風公園位於金華鎮西150米,海拔2215米,西靠金華山,北臨永豐河,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是縣城主要風景區。景風公園原為一古建築 群,1987年12月,景風公園古建築群被列為雲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古木參天、芳草青青、寶塔高聳、古建成群、樓閣巍峨、典雅幽靜,是探古 和踏青的理想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