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帶魚

沙帶魚

沙帶魚,(學名Lepturacanthus savala輻鰭魚綱鱸形目帶魚科沙帶魚屬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澳大利亞、北至日本琉球以及中國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沙帶魚
  • 拉丁學名:Lepturacanthus saval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鱸形目
  • :帶魚科
  • :沙帶魚屬
  • 分布區域:印度洋、太平洋、中國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
  • 食性:肉食性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營養價值,實用價值,

形態特徵

棲息深度可達100米,本魚缺腹鰭及尾鰭,色彩是具有金屬反射的鋼鐵般的藍色,白色尖細的一部分。肛門緣蒼白;通常的尾鰭鰭膜白色;雙顎尖且黑色;鰓蓋內和肩帶的前一部分淡黑色。體長可達100厘米,棲息在沿海,屬肉食性,以甲殼類烏賊魚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背鰭106—115;胸鰭11—12;臀鰭74—80。體長為體高14.1—18.6倍,為頭長7.2—8.9倍。頭長為吻長1.5—2.6倍,為眼徑6.2—8.7倍。體長側扁呈帶狀,頭狹吻尖。鼻孔小,每側1個,下頜稍長於上頜,兩頜牙強大,上頜前端有4個具倒鉤的犬牙,上頜每側有9—11個牙,下頜前端有2個大犬牙,下頜每側有9—13個牙,閉口時犬牙外露,犁骨、齶骨與舌均無牙。鰓孔大,鰓耙2—4+3—8。兩端退化狀。體光滑無鱗,側線完全,在胸鰭上稍彎曲,背鰭長,胸鰭小,無腹鰭,尾細長如鞭,為暖溫水域廣布種,棲息於近岸淺海,屬中上層肉食性魚類,極貪食,游泳迅速,產量較帶魚為少,有一定經濟價值。國內分布於東海、南海;國外分布於日本至澳大利亞,馬來半島及印度等近海水域。

生活習性

沙帶魚游泳能力差,白天浮在海水中層,晚上就降到海底。靜止時頭向上、身體呈垂直,只靠背鰭及胸鰭的揮動,眼睛注視頭上的動靜,若發現獵物時,背鰭就急速震動,身體彎曲,撲向食物。沙帶魚具有結群排隊的特性,每年春天回暖水溫上升時,帶魚成群游向近岸,由南至北於生殖回遊,是為捕撈季節;冬至時,水溫降低,帶魚又游向水深處避寒。

營養價值

富含脂肪、蛋白質、維生素A、不飽和脂肪酸、磷、鈣、鐵、碘等多種營養成分。沙帶魚性溫,味甘,具有暖胃、澤膚、補氣、養血、健美以及強心補腎、舒筋活血、消炎化痰、清腦止瀉、消除疲勞、提精養神之功效。
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礦物元素以及多種維生素,實為老人、兒童、孕產婦的理想滋補食品,尤其適宜氣短乏力、久病體虛、血虛頭暈、食少羸瘦、營養不良以及皮膚乾燥者食用。此外,孕婦吃帶魚有利於胎兒腦組織發育;少兒多吃帶魚有益於提高智力;老人多吃帶魚則可以延緩大腦萎縮、預防老年痴呆;女性多吃帶魚,能使肌膚光滑潤澤,長發烏黑,面容更加靚麗。
沙帶魚的DHA和EPA含量高於淡水魚。DHA是大腦所需的營養物質,對提高記憶力和思考能力十分重要,加之帶魚含有豐富的卵磷脂, 使其較一般淡水魚更具補腦功能。EPA則俗稱血管清道夫,對降低血脂有益。帶魚中豐富的鎂元素也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肉質細膩,沒有泥腥味,不論鮮帶魚還是凍帶魚都易於加工並可於多種食材搭配,常見做法有清燉、清蒸、油炸、清蒸、紅燒,也可以做乾鍋、火鍋以及多重西式、日式料理。魚肉易於消化,是老少鹹宜的家常菜譜。

實用價值

【藥 名】:沙帶魚
【來 源】:為帶魚科動物沙帶魚的肉。
【功 效】:健脾益胃。
【主 治】:補五臟益六腑、健脾暖胃。
【性味歸經】:甘、鹹,平。入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 100一200克,水煮食用。
【別 名】:帶魚(《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南海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沙帶魚肉為洗淨後去內臟之全體。
【拉丁名】:Trichiurus savala cuvier etvalencienne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中藥化學成分】:肉含蛋白質、肽類、胺基酸、脂肪、無機鹽、糖類、維生素、無機物有鈣、磷、鐵、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