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包

沙土包

沙土堆積而成的丘狀山體。也泛指沙漠地帶的風光風情。 沙土包風貌多見於我國西部,中東地區,非洲部分沙土包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土包
  • 外文名:satoob
沿途風貌,現象描述,研究歷史,發生實例,

沿途風貌

古代絲綢之路的沿途風貌
古代絲綢之路沿路主要地理風貌就是沙土包。承載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地中海沿岸各地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黃河、長江流域的古代文化,希臘、羅馬文化以及波斯和印度文化,均在此交流薈萃,古代世界的幾大宗教都曾在這裡傳播,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在這裡碰撞,織就了震撼世界史詩般的歷史畫卷。
沙土包

現象描述

地表深厚疏鬆的、沙質的河流沖積物和湖泊海洋沉積物,有十分豐富的沙漠沙的物質來源,在乾旱多風的氣候條件下,容易被風吹揚,才形成了浩瀚無垠的沙土包。
沙土包

研究歷史

從整個地球來看,乾燥氣候區域(乾旱區)的形成,主要與緯度、大氣環流等因素有關。在南北緯15
~35°之間,是副熱帶高壓帶(又稱回歸高壓帶)控制的範圍,終年為信風吹刮的區域。
在高壓帶內的空氣具有下沉作用,空氣下沉時形成絕熱增溫,使相對濕度減小,空氣非常乾燥。
信風是由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壓帶的穩定風向,它在吹向赤道的過程中不斷增熱;空氣越熱,消耗的水 量也就越大,結果使它成為十分乾燥的旱風。這樣,在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區,大氣很穩定,濕度低,少雲而 寡雨,成為地球上雨量稀少的乾旱區。世界上多數大沙漠都分布在這裡,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西南亞的阿拉伯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等。因此,有“回歸沙漠帶”之稱。
魏書·刁雍傳》:“ 河 水激急,沙土漂流。” 宋 陸游 《自廣漢歸宿十里草市》詩:“飯粗雜沙土,菜瘦等草棘。”《宋史·食貨志下四》:“ 淮南 鹽初甚善。自 通 、 泰 、 楚 運至 真州 ,自 真州 運至 江 、 浙 、 荊湖 ,綱吏舟卒,侵盜販鬻,從而雜以沙土。” 華山 《遠航集·大戈壁之夜》:“我們不由得也爭著幫忙起來,雙手捧起一捧捧的碎屑,讓它從手縫裡漏出來,迎風揚去沙土。”[1]

發生實例

中國西北部地區,中東地區常見的一種沙土結構。現泛指一種沙漠現象和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