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關寶(上海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沈關寶(上海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沈關寶,男,1949年2月生,上海人,上海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教授,海南大學三亞學院副院長兼社會發展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系1988年7月畢業、獲法學博士(社會學專業)學位系我國恢復社會學後首位博士學位獲得者。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先後赴英、美、日、加拿大等名校作學術訪問,被英國利物浦大學、城市大學等授予名譽訪問教授、高級研究員。沈關寶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月29日16時4分在三亞逝世,享年67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關寶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49年2月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 代表作品:《社會學概論》,《一場悄悄的革命》,《中國城市改革》
  • 研究方向:城鄉社區研究
  • 教授課程:社區分析
社會兼職,論文著作,研究課題,人物事跡,代表作品,

社會兼職

現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等職,學術兼職有上海市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社會福利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社區研究中心副主任等。

論文著作

近期主要學術論文:
1、《中國人口城鎮化的特點及其成因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05.5期
2、《發展現代城市社區的理性選擇》《探索與爭鳴》 2002.4期
3、《社區研究的地位和領域》 《社會》2001.3期
4、《社會團體與中介組織》《城市發展與市民素質:上海社會發展藍皮書》,2002年
5、《中國海員的工作與生活》 英國Cardiff大學,海員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
近期主要學術著作:
1、《Small Town in China》 Ashgate Press(英國)2000

研究課題

1、《新時期統戰學研究》2005復旦大學
2、《社會學教材三級提綱編寫》2004年度上海市哲社一般課題
3、《廣州市社區規劃研究》2004廣州市規劃局
4、《社區文化與先進文化》2003年度上海市哲社系列課題
5、《海員社會生活研究》2002中英合作

人物事跡

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年輕的沈關寶留校做物理老師。他說:“我個人的愛好偏向文科,尤其是經過‘文革’動亂的十年浩劫,家庭也遭到變故,我很困惑,中國的社會到底是怎么了?抱著這樣一種要認識中國社會的心理,我想轉到社會科學方面學習。”改革開放後,沈關寶參加了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舉辦的第一、二期北京社會學講習班。他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學科,也結識了很多新朋友。
20世紀80年代初,著名物理學家謝希德曾幫沈關寶聯繫好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讀物理學的博士。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讓沈關寶既心動又為難:“我在讀中學的時候,就夢想著能進名校讀書,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經歷過‘文革’的人,博士學位特別有吸引力,但是當時我的興趣已經轉移到社會學上了。”經過痛苦的抉擇,沈關寶放棄了這次機會。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招收社會學專業的博士生,沈關寶順利通過考試,成為費孝通的入室大弟子。
當時,費孝通已經把江村的重新調查申請了國家的重點科研項目,名稱叫做“江蘇省小城鎮研究”,是“六五”、“七五”直至“八五”期間的重點。目的是通過對江村的個案分析,研究中國的鄉鎮企業,探索中國的城市化應該按照什麼樣的模式加以發展、中國農村的現代化之路應該怎么走等等嚴峻的社會問題。
沈關寶在費孝通的指導下,深入到江村做調查,“那幾年,我幾乎把全部的時間都用上了,白天採訪、晚上讀書,有時候晚上也要採訪,和農民聊天。從1981年底第一次去江村,一直到1987年畢業之前,我斷斷續續在那兒呆了7年。其中有一年,我一天也沒有離開過這個村莊,我對自己說,這一年任何考試和課程我都可以放棄,就是不能中斷連續的觀察”。
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沈關寶完成了博士論文《蘇南鄉村的工業與社會》的寫作。在畢業論文答辯會上,這篇博士論文獲得答辯委員們的高度讚賞,被評為優秀博士論文。答辯一結束,沈關寶又立刻回到了江村,他說,實地研究還得繼續。“中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沒有槍炮聲,但是革命的力度卻很深。”1993年,他的博士論文出版的時候,題目就改為《一場悄悄的革命》。
沈關寶感慨地說:“現在要我回憶自己的人生經歷的話,我想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這樣一批人能夠重新回到學術領域;沒有導師們對我們的精心培養,就沒有我們後來的學術成就;沒有我們自身的努力、對知識的渴望,大概也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這三個‘沒有’就是我們這批博士生的真實寫照。”

代表作品

八十年代師從費孝通教授進行小城鎮的鄉鎮企業研究,參與編寫第一本《社會學概論》,該教材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九十年代主要從事城鄉社區研究和社會保障網分析,出版《一場悄悄的革命》、《中國城市改革》、《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等中英文專著、教材8部,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是沈關寶教授對江村作追蹤研究的一部分。它將依據實地調查資料,描述鄉村工業化以及與之互動的社會過程,旨在說明文化變遷的動力、特點和問題。鄉村工業的迅速崛起已為世人所矚目。在短短的十餘年問,數千萬中國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掙脫出來,以一種獨特的離土不離鄉的方式投身於工業生產。鄉村工業的發展不僅結束了以往三十多年鄉村經濟徘徊不前的局面,大大加快了商品經濟的進程,同時還引發了整個鄉村社會的變革。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不妨可以說,中國的鄉村工業化是繼西方工業革命之後,在東方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度里放生的又一次產業革命。
沈關寶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沈關寶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大批破了產的農民湧進城市,形成一個巨大的勞動力市場;高速運轉的機器和高速膨脹的都市碾壓出一個代價無法估量的新文化。這是西方產業革命的歷史縮影。然而在中國,姍姍來遲的產業革命卻在鄉村里悄然無聲地興起,並獲得了勿庸置疑的成就。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引起研究者的濃厚興趣。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如此大量的農民如此迅速地改變傳統的謀生手段?有哪些社會條件在激勵著鄉村工業和其他非農產業?又有哪些因素制約著中國農民參與工業的方式?以工業為主的鄉村經濟結構對農民的生活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問題似乎可以無限地伸展開去,但研究者卻不能不止住腳步,將自己限於某一特定的視角和研究範圍,以免流於空泛。
本書將以文化變遷的觀點,從一個具體的村莊出發,探討鄉村工業化的歷史過程及其現實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