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尹

沈自尹

沈自尹(1928年-2019年3月7日),男,漢族,浙江鎮海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沈自尹教授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思路和方法的開拓、腎本質的研究和傳統老年醫學研究。1952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系本科,是年8月廣州嶺南醫學院高師班學習,1953年8月返回上海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華山醫院)任內科助教,1955年師從著名老中醫姜春華教授,因繼承和發揚醫學遺產卓有成績,1959年師徒共獲衛生部頒發的“發揚醫學遺產”金質獎章。

2019年3月7日,沈自尹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逝世,享年91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自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鎮海
  • 出生日期:1928年
  • 逝世日期:2019年3月7日
  • 職業:院士、醫生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 主要成就:中西醫結合的開拓者
  • 代表作品:《腎的研究》,《虛證研究》
人物履歷,人物逝世,主要成就,人才培養,科研成果,學術著作,主要論著,研究方向,

人物履歷

1952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1955年師從上海著名中醫姜春華教授,系統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和臨診。
歷任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科協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會副會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全國中西醫結合虛症與老年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第四屆藥品審評審員會委員,上海市中藥審評審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及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雜誌副總編。曾任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中醫教研室主任,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髒象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校及醫院學位和學術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評議委員,衛生部中藥審評審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上海市中醫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中醫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
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副總編。
1990年起多次應邀赴日本、香港、澳大利亞講學與出席國際性學術會議。受日本文部省聘請為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客座教授並講學與科研1年。
1995年,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1997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三、四屆副會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二、第三屆會長、名譽會長。

人物逝世

2019年3月7日早上7點22分,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沈自尹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逝世,享年91歲。沈自尹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019年3月13日(周三)上午九點三十分,在上海市龍華殯儀館銀河廳舉行。

主要成就

人才培養

為中國培養出第一個中西醫結合博士,已培養博士生3名,碩士生7名,博士後1名,博士後1名,臨床帶徒1名。在中西醫結合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並在國內外享有很高威望。

科研成果

20世紀50年代率先對中醫稱為“命門之火”的腎陽進行研究,從“異病同治”的學術觀點,發現在西醫全然不同的病種,按照統一的辯證標準,病人只要符合腎陽虛症,其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尿17——羥皮質類固醇值明顯低下,經補腎中藥治療可以恢復正常。這一結果得到國內7個省市以及日本高雄病院等研究單位的重複與公認。
1959年獲衛生部“發揚醫學遺產”金質獎章與獎狀;
1978年“腎本質的研究”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腎”的研究獲衛生部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1、1983、1985年“腎陽虛證的下丘腦-垂體-甲狀腺、性腺、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對比研究”、“溫陽片預防支氣管哮喘季節性發作及其原理研究”、“溫腎利水法治療腎盂積水及其原理研究”分別獲衛生部乙級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7年“補腎法對老年(男)性腺軸作用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等科技進步獎;
1992年“補腎益氣延緩衰老的研究”獲國家教委二等科技進步獎;
1996年獲得建國以來第一次以民間形式對國際上中醫藥重大成果獲得者,並達到首創與公認的開拓者頒發的中國廣州仲景中醫藥傑出成果獎,先後共獲21項國家級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

學術著作

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腎的研究等6部中西醫結合學術專著。先後發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微觀辨證與辨證微觀化”、“內科領域裡中西醫結合途徑的初步探討”、“陰陽常閾調節論”、“腎陰腎陽中西醫結合辨證施治規律的初步研究”、“腎陽虛證定位研究”、“補腎和健脾在延緩衰老作用中的對比研究”、“中醫補腎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研究”、“運用中醫補腎法對頑固性哮喘患者長期服用皮質激素的撤除觀察”等具有影響論文百餘篇。編著《腎的研究》、《虛證研究》、《中醫治則研究》、《中醫理論現代研究》、《中醫學》等有學術價值的著作。

主要論著

補腎方對老年人T細胞凋亡相關基因群轉錄的調控模式研究
EF 延緩HPAT軸衰老的基因表達譜研究
老年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胸腺軸基因表達譜的研究
淫羊藿總黃酮對應一個藥靶的探索過程
淫羊藿總黃酮與補腎複方對皮質酮大鼠T細胞凋亡相關基因群調控的對比研究
再從證的研究探討中、西醫的互補性
從腎本質研究到證本質研究的思考與實踐
衰老-生理性腎虛證的HPAT 軸分子網路調控研究
補腎延緩衰老-從單基因到多基因的調控研究
補腎法延緩免疫衰老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研究方向

沈自尹教授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思路和方法的開拓、腎本質的研究和傳統老年醫學研究。自50年代率先對中醫稱為“命門之火”的腎陽進行研究,發現在西醫是全然不同的病種,病人只要符合腎陽虛症,其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尿17羥皮質類固醇值明顯低下。1979年起採用同病異證組進行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功能對比觀察,可推論腎陽虛主要發病環節在下丘腦,這一成就的意義是首次用現代科學方法在國際上證實腎陽虛症有特定的物質基礎。採用分子水平的檢測方法證明唯有補腎藥才能作用並提高下丘腦的雙氫睪酮受體親和力以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信使核糖核酸的表達水平,對腎陽虛症的發生原理以及調節樞紐提出更有利的證據,既從臨床上證明中醫的“證”是科學的客觀存在,又用科學語言闡明“腎陽虛”的本質。20世紀70年代初根據大量的臨床實例和科學實驗,首先提出中西醫結合的途徑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從而改變了中西醫藥簡單相加的局面,以後又提出“微觀辨證和辨證微觀化”,對中醫辨證向科學化、客觀化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