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宗祠(沈氏宗祠)

沈氏宗祠(沈氏宗祠)

沈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沈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石台縣仁里鎮緣溪村沈村組,去慈雲洞、慈雲禪寺、黃岩瀑布群等旅遊景點,必經過沈氏宗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氏宗祠
  • 地點:石台縣仁里鎮緣溪村沈村組
  • 重建:清嘉慶二年
  • 面積:206平方米
  • 地區:中國
安徽石台縣,江蘇常州市,福建連城,浙江諸暨市,

安徽石台縣

沈氏宗祠最初建築年代及規模已不可考。最 近一次較大規模的重建在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分前、後兩進及附屬建築燒香樓。前進宗祠和緊接後進的燒香樓已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傾圮,今僅存遺址。現存後進面積為206平方米,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兩面山牆高聳;中間有長方形天井,雨天四水歸堂,頗利於採光,又暗寓蓄財之意。落地柱共38根,其中靠牆落柱一邊各11根,全為櫧樹柱,徑約30公分;空間落柱16根,徑約70公分,原來全為銀杏柱,因其中8根朽壞嚴重,2008年修復時,用從俄羅斯進口的粗大松木代替。柱礎最大者直徑約1米,小者約60公分,全用大理石鑿成,四圍雕出精美花紋。屋樑上有工藝十分精湛的木雕。尤為令人注目的是前庭上相對的兩條屋樑,用整塊銀杏樹雕成雙獅攢球圖案,結構恢宏而嚴謹,線條複雜而又流暢,歷時二百餘年,猶完好如新,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沈氏子孫又稱沈氏宗祠為香火祠堂,因該宗祠與其他宗祠有所區別。一般宗祠均設定家族祖宗神位,以作祭祀對象;而沈氏宗祠未設祖宗神位。嘉慶二年四月該宗祠建成後立有一塊石碑,碑載:“我祖朝恭公遷居此地。故老傳說,當時有未報恩人歿後將伊骸骨安在香火座下同受香菸,以為報答之意。然但屬耳聞,無征可信。今重建香火祖先堂,果於座下得有零星碎骨,似示傳聞不虛。余等不敢拋棄,仍照原安封,永遠同受香菸,恐後子孫不知來歷,爰刊碑以垂不朽雲。”村中老人這樣講述建祠緣由:比嘉慶二年更早的時候,沈家一個中年漢子因小事被關進了縣衙的大牢里,同時關進去的還有一個慣於劫富濟貧的強盜。強盜深知自己難逃一死,不願意把自己多年來從豪家劫來的財富又送還官家,就把藏寶地點告訴了沈家漢子,而且要這沈家漢子答應把錢財給全村人用,不得獨吞。後來強盜果然被處死,沈家漢子被釋出獄。沈家漢子出獄後,按照強盜指示的地點,帶領村人在一處山坡上發掘,掘出七口棺材,打開一看,果然全是金銀財寶。沈家漢子遵照強盜的話,把金銀分給了全村人,並修造了一座祠堂,把強盜的遺骸埋在祠堂的香火座下,讓強盜作為沈村的恩人與祖宗一同接受後世子孫的祭祀。
因該祠堂在祖宗之外還祭祀著外姓人,所以沈氏宗祠未設立祖宗神位。

江蘇常州市

沈氏宗祠位於常州市南運河西岸的南河沿10號。
宗祠堂屋坐西朝東,主要建築有4進並附設備弄,均系硬山式磚木結構平屋。頭進門廳7楹3間,大門兩側所砌磚雕,尚能見其精美風貌;第二進大廳8楹3間,屋架高敞,樑柱構築精美,屋面正脊及兩側山牆上的封火牆保存完好,大廳前檐下一架為翻軒沿廊,通向南側備弄的側門上方嵌砌有書卷磚雕(磚面字跡被石灰蓋沒);第三進享堂7楹3間,築於二層台基上 ,前檐下一架為翻軒沿廊,沿廊兩端側門上方嵌砌書卷式磚刻,鐫雕篆書分別為“入孝”、“出第”。廳堂內外羅磚鋪地,堂前花格長窗短槅,做工精巧;第四進曾是安放祖先牌位的廳堂,7楹3間,前檐下一架為沿廊。堂屋每進之間均有天井相隔,其中以第二天井保存最好,地面一式長方青石鋪築,保存完整無缺損,園內並種植多種花木,綠意盎然。備弄附築於堂屋南側,面寬1楹余,貫通前面3進主屋,這種帶有備弄性質的宗祠建築布局形式,在常州地區較為少見。沈氏宗祠,整體建築結構嚴瑾,布局精巧,富有特色。
南河沿沈氏宗祠堂號“敦紅”,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 ~ 1908),曾是民國時期常州豆業公司堂董沈頤朵的祖祠。常州的沈姓人士源流,據史籍記載,至遲在晉代已有人入籍常州。其中最早在常州為官的,當推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年間(479 ~ 482)任晉陵令的沈巑之,他的後世定居於常州。南朝梁代沈約的七世孫沈遷(字文尚),於唐高宗時入籍常州,其後世第二十七世孫沈瑞昌定居於郡城南河沿,其子孫繁衍又分別定居於常州城鄉各地。
沈氏宗祠所在地的南河沿,地處清末民國時常州的米、豆、木材的支柱產業集散地和錢糧漕運轉運的繁忙地段,一派繁榮景象,是常州的經濟中心之一,當時米廠、豆行、油廠、木材等業主的房屋大多集中於此。近幾年來,城市改造中,昔日繁忙的“米市河”、“豆市河”街景均消失,唯有此處基本上保持著昔日古建的風貌。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沈氏宗祠沈氏宗祠

福建連城

福建連城沈氏大宗祠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連城冠豸山東南的石門湖三姑娘山
沈氏大宗祠重建石門岩碑記—沈孟化(參政)
出連城東門八里許,為石門岩。兩石相峙,中虛成門,其內為垣,為壁,為床、灶、戶、牗,縱橫獻奇,應接不暇,意若為招隱者。有宋元佑,吾宗永欽公來居,因亭曰“總宜”,堂曰“宿雲”,閣曰“悠然”。初,圖書琴杖其中,水樹浮丹,禽鹿合韻,儼然紫都始青之鄉。再傳宣尉壽寧公,衣冠之藏在焉,乃即岩而祠之。自始祖侍郎以下數公,皆治主以升,歲時禋祀,從者數千人,駕幔亭之虹,奏賓雲之曲,樵牧往返,無不聳觀太息,此於大姥宴曾孫然。爾後,頹輒新,新輒缺。在洪武時,則有若彥和公;在嘉靖時,則有若長權、瑁源、珍等;越今萬曆時,則有若世鼎等,鳩材孔良(注176),協謀孔臧(注177),乃肯之堂,乃錫之光。役竣,將垂於石,示後之人,以其言命孟化。因(注178)以羨吾宗之多奇也。當侍郎公卜藏豐山,歐陽仙從公乞坐具(注179),公許之,仙遂報以吉穴;選勝之餘,復得石門。造化者,固若書其靈,為至人苞孕。六百年來,或通籍而樹駿,或立言而流鴻,不下數千百人,固宗德之垂蔭遠,亦寧可謂地之無靈也?嗟夫!地以其靈毓之,人以其靈護之。歐陽氏之譜纂也,惓惓祈子姓闡揚光大之;而陳後山之記思亭也,方其繕修之日,即以後人頹毀為念。吾宗而欲示後之人所命孟化言之者,其亦猶此也夫!
石門湖書院含總宜亭、悠然閣、宿雲堂等。與尚友齋毗鄰。為宋元佑間(1086—1093)沈永欽建。四周種蒼松和翠竹作為讀書和娛樂的地方。府志載:宋紹興間,雲峰僧倚岩結庵,名宿雲。邑令黃犖(按:讀落,分明,明確之意)創總宜亭。趙汝樵創悠然閣。可惜到後來亭和閣都荒廢了。明洪武間,本縣沈彥和重建作沈氏祠,今天也都不存在了。故於2010年重建沈氏大宗祠,石門岩書院之勝概,於斯可略見一斑。
江西當代書法家沈立新題字悠然閣.
福建連城沈氏大宗祠福建連城沈氏大宗祠
連城沈氏大宗祠 悠然閣連城沈氏大宗祠 悠然閣

浙江諸暨市

民國建築。位於浙江省諸暨市馬劍鎮沈家村。
諸暨市沈氏宗祠諸暨市沈氏宗祠
建築坐北朝南,東西闊22 · 60 米,南北深48 米,占地1084 平!方米。平面共三進,由門廳、戲台、看樓、中廳、過廳、後廳(神堂)、側廂組成。
第一進門廳七開間,面寬22 . 60 米,進深7 . 85 米,前槽船篷軒,門設於前金柱間,屋頂硬山造。前槽梁架雕琢精美,檐擦下皮精刻九獅、九鹿、九馬圖,月梁、檐柱牛腿雕刻人物故事。過門廳中立戲台,而闊5 . 05 米,進深4 . 95 米。內頂藻井,用小蝶拱盤旋內收,製作精細,下層用十八組蝶拱疊砌。拱間雕飾十八組神仙、三國演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外覆高差約0 . 25 米的重檐坡屋頂。、兩側為看樓,梁架構件雕飾亦較精細。戲台與中廳之間過廳系連,坡屋頂,內頂以天花板裝飾。
第二進中廳面闊與門廳相同,通面寬22 . 60 米,通進深9 . 15 米,明間五架抬梁,前槽出雙步梁,步梁中部刻飾人物故事,兩側面飾以花枝圖案。檐柱牛腿較小,但刻飾精細。明間柱徑粗大。柱礎做法別致,西側均刻飾雙魚、單魚、花枝圖案,東側則為素麵,或日為兩組工匠不同製作風格所致。明、次間後檐柱問築實榻大門,串仿上懸掛“餘慶堂”匾額一。中廳和後廳之間有過廳,內頂構八角形藻井,各面彩繪八仙人物;外緣敷築天花板,彩繪花草樹枝。方形石柱支撐,石柱四面浮雕梅樹、人物、石橋、松樹、花鳥等圖案,形象生動。過廳兩側為廂樓,左題為節孝坊,右為賢功坊,皆為二層建築,面闊6 . 50 米,進深3 . 45 米。
第三進後廳為神堂,三明兩暗,通進深9 . 45 米,為族中存放先輩牌位之處。明、次間用石柱,五架抬梁,前槽月樑上用“工”字形構件承托雙步梁,單步梁做成曲龍形· 明、次問後槽設重樓式神閣,構件工藝精細,紅漆或金漆塗抹,使之富麗堂皇,是整組建築的精華所在。
沈氏宗祠布局完整、周佳飾精美、保存完好。2003 年公布為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