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亨業

沈亨業,黑龍江省呼蘭縣人,直升機技術專家。先後參加直5、直6、直7、直8等型直升機設計研製工作。主編中國民用航空規章《運輸類旋翼航空器適航標準》(CCAR29)。主持設計研製艦載直升機的改型和直8型直升機。

基本介紹

個人簡介,人物成就,工作,其它,人物簡歷,科技成就,

個人簡介

沈亨業,1935年1月10日生於黑龍江省(原松江省)呼蘭縣康金鎮牛堡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沈澤河深感農民受苦的根源是沒有文化,決心送子上學。1950年畢業於呼蘭縣許堡區高級國小,被保送呼蘭縣省立第一中學讀書,1953年又保送到哈爾濱市東北第二工業學校(後改為哈爾濱航空工業學校)學習飛機製造專業。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蘇聯著名飛機設計師雅可夫列夫人生道路的激勵,決心學好本領,將來也能成為一名飛機設計師。為此他一生好學,對科技知識孜孜追求。在1956年8月參加工作後(哈爾濱飛機製造廠),連續兩年申請報考大學,均未被批准,決心進入四○三業餘工學院,修飛機設計本科專業,全部利用業餘時間,經過八年的艱苦攻讀,於1965年8月畢業,獲飛機設計專業本科文憑,並多次被評為優秀學員,為實現多年想當一名飛機設計師的理想奠定了基礎。

人物成就

工作

參加工作的前兩年,承擔了發動機整流罩的設計工作。在直5直升機、轟6型機的設計工作中,踏實認真,刻苦鑽研,虛心好學,勇於實踐,較好地解決了整流罩複雜外形的模線協調,保證了組件一次研製成功。
任動力副組長
1960年1月任動力組副組長。1962年沈亨業主管將Ty-2轟炸機的АШ-82Ф發動機換裝國產651型發動機,解決了發動機架固定耳片再次焊接及受力分析的技術難題,獲技術革新獎。以後為解決部隊飛行訓練的急需,完成了C-46飛機換裝651型發動機任務,又獲技術革新獎。1964年為提高直5直升機高溫高原使用性能,提出了向發動機氣缸噴蒸溜水的簡易可行方案。經國內南寧、昆明、蘭州、西寧、西安等地飛行試驗驗證,大大提高了直5型直升機的高溫、高原起飛的飛行性能,降低了發動機滑油溫度和氣缸頭溫度,有效載重可提高30%。1965年5月任動力裝置組組長。1966年1月被派往越南河內,考察美軍HH-43B雙旋翼交叉式直升機的殘骸。1967年4月到法國馬賽市馬瑞安直升機製造廠監造雲雀Ⅲ直升機。這些經歷使他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現代直升機的主要技術進展以及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套用,為從事總體設計工作奠定了基礎。1968年4月,成立604設計研究所,隨哈爾濱飛機製造廠直升機設計室調入該所。沈亨業仍任動力組組長。1970年4月隨三線建設布局調整,604所搬遷景德鎮與602所合併成立新的直升機設計研究所(602 所)。

其它

沈亨業歷任設計員、設計組長、技術科負責人、科技處負責人、研究員、副總設計師。曾任江西省航空學會常務理事,《直升機技術》雜誌主編。

人物簡歷

1935年1月10日 出生於黑龍江省(原松江省)呼蘭縣康金鎮牛堡村。
1953-1956年 在哈爾濱航空工業學校學習。
1956-1968年 在哈爾濱飛機製造廠設計所任助理設計員,設計員,動力組副組長、組長。
1968-1970年 在哈爾濱市604設計研究所,任動力組組長。
1970-1997年 在直升機設計研究所(602所)任設計員、設計組長、技術科負責人、科技處負責人、研究員、副總設計師。
1997年 退休。

科技成就

奠定了中國直升機艦載的技術基礎
70年代,沈亨業主持改裝超黃蜂直升機為艦載直升機。直升機艦載在國內屬首次,並要求在六級高海情的條件下使用。在一無技術資料借鑑,二無技術儲備,三無任何工程經驗的情況下,立足國內技術,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解決了六個主要技術難題:
1.艦上的起降平台(甲板)及機庫尺寸的確定。既要滿足超黃蜂直升機的起降面積和庫存容積要求,又要使載艦付出的重量、經費代價最小,更要保證直升機的起降安全。經多次論證,根據我國飛行員的操作技術實際,確定合理的設計參數,實踐證明很好地滿足了使用要求。
2.直升機艦上起降方式和系留技術方案的確定。使用條件要求直升機六級海情降落,九級海情機庫系留安全,這均比國外高一級海情。經論證、計算、分析確定超黃蜂直升機可在四級海情下選擇艦的“平靜期”自由著艦;六級海情著艦必須採用引降裝置;九級海情下機庫安全系留,必須採用三道卡板,利用引降裝置牽引直升機進出機庫。
3.快速系留設備的研製。要確定瞬時系留、長期系留和機庫系留三種系留狀態下外載荷計算規範,建立簡化的物理、數學模型以及艦搖擺和風對載荷影響,突破這些技術難點,較好地實現了快速系留設備的設計研製。
4.引降裝置,在六級海情下著艦使用,必須解決懸停高度、引降力和引降速度等參數的確定,引降裝置結構形式和參數的選擇,以及著艦後夾緊力、風載和牽引載荷的確定,自動引降的著艦程式的設計等技術關鍵。經原理試驗、引降裝置工作性能試驗、壽命試驗,證明達到了技術指標和使用要求,在地面模擬台上與艦面設備做了聯合試驗,結果是滿意的。
5.直升機引降過程中的平衡和操穩。直升機在引降過程中有引降鋼索的約束,會引起直升機平衡和操穩特性的變化。經分析直升機引降過程中接通自動駕駛儀都卜勒通道可以較好地適應這種變化滿足使用要求。
6.艦面共振。引降著艦後引降裝置的探管被艦上“引降井”夾牢,經反覆計算、驗證,選擇恰當的探管剛度是解決共振問題的有效途徑。
攻克上述技術關鍵,完成改裝後,參與了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洲際飛彈的試驗。艦載直升機出色地完成了遙測、航測、搜尋和打撈任務。改裝設計的艦載直升機獲得了1980年度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科技成果獎,三等獎一項,四等獎三項。
主編《運輸類旋翼航空器適航標準》
為我國民用飛機(直升機)研製發展的需要,並與國際民用航空適航標準接軌,1980年第三機械工業部和民航總局決定編制一套《中國民用航空規章》,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承擔第29部《運輸類旋翼航空器適航標準》(CCAR-29)的編制工作,沈亨業任主編。
在消化吸收國際同類適航標準和總結我國直升機研製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近六年的努力,1983年出版了《國外直升機適航條例選編》,1985年編寫了《直8型機適航符合性審查分析》,1986 年編寫的《運輸類旋翼航空器適航標準》和編制說明,1987年7月通過專家的最終審定。專家組認為:CCAR-29部的頒發將填補我國民用航空規章直升機適航標準的空白。它與美國的FAR-29 具有等效性,是我國運輸類旋翼航空器合格審定的質量控制基本標準,也是進口同類旋翼航空器進行適航審查的標準,為我國直升機事業的發展和促進國產直升機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必要條件。1988年4月中國民航總局正式頒布《中國民用航空規章第29部運輸類旋翼航空器適航標準(CCAR-29)》,1991年獲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持我國大型直8直升機設計研製
直8型機是我國第一個測繪設計研製的大型直升機。它的研製經歷了一個崎嶇艱難的歷程。1984年恢復研製後,沈亨業被任命為直8型機第一副總設計師,主持了飛行試驗機的研製工作,保證了直8型機1988年12月首飛成功。1991年沈亨業任直8型機總設計師,在他的主持下,相繼完成了主槳葉、主槳轂、尾槳轂、自動傾斜儀、發動機(370廠)、傳動軸(120廠)動部件的國產化研製,於1994年10月通過國家航空產品定型委員會組織的設計定型,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沈亨業榮立航空工業總公司個人一等功。
沈亨業在任直8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期間,解決了直升機關鍵動部件的研製;主傳動軸以靜標定代動標定,給出修正係數的方法;自動傾斜儀大傾角地面試驗;全機振頻振型試驗;交、直流電源系統地面模擬試驗;全機電磁兼容試驗;地面“系留”試驗;飛行載荷測量;全機動部件和機體疲勞試驗和定壽等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點。他還主持編制了我國第一個直升機飛行譜、疲勞試驗載荷譜和等效加速試驗譜,為直升機定壽、延壽做出了重大貢獻。
直8研製並批量裝備部隊是我國全面走完直升機研製全過程的第一個型號,為我國自行研製直升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隨後又組織了直8陸軍型的方案論證和研製任務書的編制,為直8陸軍型的改型研製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