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槐店清真寺

沈丘槐店清真寺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原名“至元寺”、“老寺”。坐落在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東關。據《沈丘縣誌》載:該寺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由元初西征時來華的波斯人阿力所建。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後因西北回民遷居該縣而加以擴建。明崇禎年間遭兵燹。清順治以後,山西洪洞籍馬輝及子孫又陸續重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工。在文革破四舊運動中遭到破壞,寺內部分被毀建築於1982年全村穆斯林捐款兩萬多元重新修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丘槐店清真寺
  • 始建時間: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
  • 原名:至元寺
  • 地區: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東關
建築結構,相關記載,

建築結構

該寺坐西面東,呈長方形。占地面積907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該寺是中國宮殿式古典建築。主體建築分正門、過殿、禮拜殿、望月樓、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女殿、講經堂、阿旬住房、沐浴房,對稱排列兩側。寺北院有園林。整座寺院總計房舍63間,是取與穆罕默德聖人壽數相同之意。寺內建築物上多有中國古建築吻獸裝飾,而其形狀則以花卉圖案組成,有遠看是首,近觀是花之感. 正門為牌樓形式,門兩旁立一對青石獅,雄壯成武。兩側為南北便門。正門上額由康熙年間進士馬朝軒書:“清真寺”回一塊。南北便門上各書:“周中規”、“折中矩”,意為陶冶回民性情,躬行規矩,以求靜心美德。 大門裡靠南北牆處,立有古碑共十三通,計:元碑一通,明碑兩通,清碑八通,民國碑一通,記載各代寺史. 過殿三間,中為廊亭,雕樑畫棟,甚為雅觀。過股正中上懸匾,為明代巡撫使巴圖魯·哈速魯題:“道源無極”。 講經堂排列在禮拜殿正門外兩側,南北各三間,為長廊出檐廂房式建築,南講經堂懸匾:“德步桑林”,北講堂懸匾:“功補造化”,為清光緒二年(1876年)伊瑪本杜寬所題。北講經堂正廳上有匾一方,為清嘉慶六年(1801年)河南巡撫牛鑒所題:“明經堂”。 禮拜殿有卷棚、殿廳、套房、耳房、望月樓,渾然一體,建築面積900平方米。經大殿北迴旋梯登望月樓,樓高三層,頂層為宣禮閣,從這裡可以烏瞰小鎮全景.樓頂挑角飛檐,上綠色琉璃瓦,挑角上有風鈴,樓頂上有新月標誌。殿廳內有十二根紅漆頂柱,下鋪地巡板,整座殿堂可容納一千人做聚禮。 禮拜殿中央掛經漢匾兩塊,中文匾書“道速獨一”,為清廷衛侍馬延襄所贈;阿文匾用庫法體書“台思迷”,意為:奉普想特慈安拉之名。殿前兩個明柱上刻有清康熙年間中原書法名家李潤科親書對聯一幅,上聯是:“獄海火烈要是慾火點捻”;下聯是:“考賽水甜究從德水發源”。殿廳南山牆懸掛民國三年明遠學校校長李遇春書:“感贊真慈”條幅。拜殿正門上懸匾:“事有真宰”。 1966年“文革”中清真寺被砸,寺內經書被付之一炬。古傳文物被搶,十三通古碑和一對青石獅被砸成碎石,後被人拉走建房。1968年清真寺改造成化工廠,大殿被燒鹼腐蝕,望月樓拆了當煙囪。到1980年重修時,該寺殘垣斷壁,幾成一片廢墟。1980年清真寺經上級批准開放,穆斯林民眾先後向清真寺捐獻五萬多元人民幣,使清真寺部分建築得到整修。禮拜殿、卷棚、南北講經堂,女殿巳恢復使用,穆斯林們到寺內沐浴、禮拜。寺內現有阿訇4人。清真寺還成立了理事會,實行民主管理。現任的住寺阿旬李道全,被選為沈丘縣政協副主席,他還是中國伊協第四屆、第五屆的代表。1983年以來,每逢開齋節,縣委、縣政府的領導都要前來慶賀,與穆斯林民眾一道共度佳節。目前,槐店穆斯林,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堅持改革,勞動致富,安居樂業,一片繁榮景象。 焦作市造店清真寺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朱村鄉造店村 郵編:454191 河南省焦作市的造店村,近6000口人,全是回族穆斯林。該村的兩座清真寺(男寺、女寺)有200多年的悠久歷史,50年前,男寺曾返修一次窯殿。清真寺建築古雅、考究,窯殿、講堂、沐浴室、照壁等齊全,建築具有相當規模,加之樹木萄郁,整個寺院顯得清幽雅靜。 在十年動亂期間,清真寺成了“四舊”,遭到了嚴重破壞,寺內合抱粗的桐革樹也被砍伐,穆斯林們看到此景,特別痛心。 打倒”四人幫”,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逐步落實,在市有關部門的關懷支持下,清真寺成立了寺管會,市里又派專人協助清理寺院房產。村里“多斯提”激動地說:知感真主,民族宗教政策又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它激發了民眾的積極性,先後修復了沐浴室、專管會辦公室、講經室、會議室等。由於近幾年在人民政府的領導關懷下,民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於1982年全村穆斯林又捐款二萬多元,重修清真寺,有關部門在物資上,也給予了大力支持準工程進展順利,很快落成。
沈丘槐店清真寺
沈丘槐店清真寺

相關記載

據寺存古碑記載,該寺為豫東始建第一座,其建築格局獨樹一幟,吻獸裝飾和雕刻圖案精美。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該寺部份建築被毀,寺內所藏珍貴手抄本伊斯蘭經典、13通石碑亦遭毀壞。1980年主體建築得到修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