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特·巴德

沃爾特·巴德

沃爾特·巴德(Wilhelm Heinrich Walter Baade‎,1893年3月24日—1960年6月25日),德國天文學家,在美國度過了大部分科研生涯。巴德提出了兩類星族的概念,正確區分了兩類造父變星,並對宇宙距離的尺度做出了重要的修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沃爾特·巴德
  • 外文名:Wilhelm Heinrich Walter Baade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德國施勒廷豪森
  • 出生日期:1893年3月24日
  • 逝世日期:1960年6月25日
  • 職業:天文學家
生平,貢獻,

生平

巴德1893年出生於德國的施勒廷豪森,青年時期曾在蒙斯特和哥廷根大學求學。1919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漢堡大學的貝格多夫天文台工作。1931年巴德移民美國,在威爾遜山天文台工作。1948年又進入帕洛瑪天文台工作,1958年退休。退休後巴德回到哥廷根,1960年逝世。
沃爾特·巴德沃爾特·巴德
巴德在威爾遜山天文台工作期間,與美國天文學家弗里茨·茲威基(Fritz Zwicky)和埃德溫·哈勃一道合作研究超新星和星系。威爾遜山天文台擁有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100英寸(2.5米)望遠鏡。1934年,他與茲威基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文章,提出了“超新星”一詞用於描述正常恆星向中子星的轉化過程,同時解釋宇宙線的起源,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觀點。1935年,在他和茲威基的共同倡議和推動下,第一台施密特望遠鏡在帕洛馬天文台建成,口徑為45/65厘米。1934年,他與茲威基共同發表文章稱,中子簡併壓能夠支持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天文學家被徵召進入軍事部門,巴德因德國僑民的身份留守威爾遜山天文台,這令他可以自由地使用望遠鏡,很少再有人和他爭奪望遠鏡的使用時間。並且附近城市洛杉磯實行了戰時燈火管制,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光污染,為巴德進行天文觀測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巴德利用2.5米望遠鏡首次在仙女座星系的內部分解出單個恆星。他還提出了星族的概念:一類是年輕的恆星,主要分布在星系的旋臂中,稱為星族Ⅰ。另一類是年老的恆星,分布在星系的中央區和暈的球狀星團中,稱為星族Ⅱ。
沃爾特·巴德
二戰結束後,巴德進入帕洛瑪天文台,使用帕洛瑪天文台新的200英寸(5米)望遠鏡繼續進行研究。他發現兩個星族各自有其獨特的造父變星族,星族Ⅰ造父變星和星族Ⅱ造父變星不同的周光關係。
哈勃第一次試圖測定仙女座星系的距離,將星族Ⅱ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錯誤地套用到了仙女座星系星族Ⅰ造父變星身上,得到的結果是80萬光年。巴德利用正確的周光關係重新計算了仙女座星系的距離,得到了200萬光年的結果。這意味著幾乎所有利用紅移測量距離的星系都比先前的估算遠了一倍多,這也令當時人們對宇宙年齡的估計值由20億年增加到50億年,解決了地球年齡比宇宙年齡還要老的疑難。

貢獻

巴德還發現了10顆小行星。為紀念這位天文學家,第1501號小行星、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一條月谷、以及麥哲倫望遠鏡其中之一都以他的名字“巴德”命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