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小調(歌曲)

沂蒙小調(歌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1940年, 當年,就在白石屋村,抗大一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藉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了《反黃沙會》,這是沂蒙山小調的前身。

1953 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李銳雲、李廣宗、王印泉,因應本團演出工作的需要,在一首人民民眾喜愛的無歌名、無作者姓名的“民歌”(多年後方知是沂蒙小調不完善的歌詞刪節傳唱本)前兩段歌詞的後面,續加了兩段歌詞,重新記譜,定名為《沂蒙山小調》。此歌一出,在山東引起了轟動,也波及到全國各地,至今盛唱不衰。首唱人是彭麗媛的老師,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

基本介紹

簡介,唱詞內容,歌曲作者,白石屋村,臨沂,

簡介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臨沂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走進山東的沂蒙山區,這首沂蒙山小調在山裡、在田間、四處迴蕩,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經唱了60年,60年裡沂蒙山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歷史和文化,悠遠而古老。
沂蒙小調
1940年6月上旬,根據上級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東臨沂地區的垛莊南山一帶參加了反頑戰役。校文工團的編審股長李林和團員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費縣白石屋村創作了歌曲《反對黃沙會》(《沂蒙山小調》的前身)。此歌在反頑戰役的政治攻勢階段,出色地發揮了瓦解敵人、教育民眾、鼓舞我軍鬥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領導和廣大人民民眾的稱讚。
1953 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李銳雲、李廣宗、王印泉,因應本團演出工作的需要,在一首人民民眾喜愛的無歌名、無作者姓名的“民歌”(多年後方知是沂蒙小調不完善的歌詞刪節傳唱本)前兩段歌詞的後面,續加了兩段歌詞,重新記譜,定名為《沂蒙山小調》。此歌一出,在山東引起了轟動,也波及到全國各地,至今盛唱不衰。首唱人是彭麗媛的老師,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

唱詞內容

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多好看,風吹那個草地,見牛羊。
高梁那個紅來稻花那個香, 滿擔那個穀子,堆滿倉。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的好啊,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啊。
正月裡來什麼花,先開先敗,什麼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裡來什麼花先開先敗,什麼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裡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來,正月裡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來。

歌曲作者

阮若珊就讀過貝滿中學與育英中學,到抗大文工團後來到沂蒙山區。在一個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團,不到三年時間裡,在沒有一個音樂專業人才的條件下,她和李林創作出《跟著共產黨走》和《沂蒙山小調》兩首廣為流傳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李林的才氣再加上久鳴和沙河的激情,這就是抗戰史上的文化奇蹟啊。
作為1953年沂蒙小調主要版本的編曲和詞作者,李銳雲、李廣宗、王印泉三人也都是抗戰時期投身革命的老音樂工作者。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副團長的作曲家李廣宗,曾擔任南京軍區文化部長等職務,作品有獲建國十周年優秀作品獎的《車水號子》、《高舉毛澤東偉大旗幟》等。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研究組長的詞曲作家王印泉,是革命史詩東方紅中,歌曲《情深意長》的詞作者,後任山東音協副主席,《山東歌聲》主編。李銳雲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音樂隊長。

白石屋村

白石屋位於沂蒙山區的費縣馬頭崖鄉,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兩個自然村。抗日戰爭時期,這一帶曾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後勤機關經常活動、駐紮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眾日報》印刷所都曾長期駐紮在這裡,至今遺址猶存。《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藉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調》,後在流傳中經過多次加工修改,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沂蒙民歌,“沂蒙山區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為紀念小調的誕生,當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紀念亭、立了一座紀念碑,亭前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著小調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於1999年8月17日親筆題寫的一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寄託了作者對白石屋、對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白石屋是個風光優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環山,形成了一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個自然村有一、二十戶人家。小村依山傍勢,錯落有致,四面綠樹濃蔭,山石林立,村前小橋流水,山路彎彎,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樓”,極為隱蔽和幽靜。當年,在這種隱蔽而幽靜的環境中,年輕的抗大文工團團員創作了曠世絕唱《沂蒙山小調》;藉助這種隱蔽和幽靜,《大眾日報》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斷地向外傳播著黨的指示和抗戰的訊息。
這裡生態環境極好,純淨天然,野氣十足,盛產板栗,經過建國後多年的保護和開發,先後獲得了“中國板栗之鄉”、“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的美稱,人民生活也逐步富裕起來。
白石屋的旅遊價值已經得到旅遊專家的充分肯定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市里已將其列入蒙山旅遊開發總體規劃,縣鄉積極組織力量,修通了從塔山森林公園到白石屋的旅遊路,使白石屋與被旅遊專家譽為“天下一絕”的沂蒙石林、指動石,風光優美的塔山森林公園、望海樓,還有記載著山東抗戰史上最為悲壯一幕的大青山突圍戰紀念地等連成了一條融奇特景觀、生態旅遊、革命傳統教育旅遊於一體的旅遊線。隨著當地旅遊業的興起,昔日寂靜的白石屋正一天天熱鬧起來。
素以沂蒙山區而著稱的臨沂市,在“十五”計畫中已經把重塑“沂蒙好風光”的區域形象作為一個大戰略確立了下來,沂蒙旅遊正在蓬勃發展。希望人們在唱著優美的《沂蒙山小調》遊覽沂蒙風光時,勿忘到小調的誕生地白石屋去看看.

臨沂

蒙山高,沂水長,沂蒙山區好地方。素以沂蒙山區而著稱的山東省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轄三區九縣,面積1.72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
臨沂市地貌類型多樣,融北國的粗獷風光與南國的魚米之鄉風韻於一體,鐘靈毓秀,儀態萬方。北部是綿延起伏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一望無際的沖積平原。北部的蒙山,以“天然氧吧”、“養生長壽”而聞名,橫亘數百里,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集險、奧、幽、曠、奇、雄、秀於一體,遙對泰山,雄奇壯美。蜿蜒的沂河,如鑲嵌的玉帶,縱貫全境,充滿靈氣。南部的臨郯蒼平原,沃野萬頃,稻花飄香。優美的《沂蒙山小調》唱出了臨沂無限秀美的風光。
臨沂市是一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幾十萬年前的沂河兩岸就活動著人類祖先的足跡,臨沂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聞名中外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就出土在這裡,擁有精美的漢畫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漢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博物館存有文物萬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300餘件。臨沂還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書聖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算聖劉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鄉。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著沂蒙大地人傑地靈、鐘靈毓秀的光輝。
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三萬沂蒙的優秀兒女獻身疆場。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紅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記下了這一段光榮的革命業績。
臨沂市資源豐富,人民勤勞樸實,是一塊充滿活力的熱土。從毛澤東同志批示過的歷家寨,到全國第一個電氣化村劉團村,再到艱苦奮鬥的新典型羅莊、沈泉莊、九間棚,體現了臨沂人民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改革開放的春風使沂蒙大地生機勃勃,萬象更新,工、農、商、旅、交通、城建、通訊、電力及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臨沂批發城聞名全國,位居全國綜合批發市場第三位,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現正致力於發展現代物流形式,建設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一座歷史古城正在以昂揚的姿態和嶄新的面貌迅速崛起,發展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臨沂市也是山東省的旅遊資源大市。良好的生態環境,悠久的歷史,昌達的文化和革命老區的光榮傳統為臨沂市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旅遊資源。立足這些旅遊資源優勢,近幾年臨沂市的旅遊業快速發展。在“十五”計畫中市委市政府又確立了具有臨沂特色的“沂蒙好風光”戰略,旅遊開發突出了“綠色沂蒙”、“紅色風情”、“文韜武略”三大主題,沂蒙旅遊的形象和品牌正在越來越鮮明,越來越突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