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筱林

汪筱林

汪筱林,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家,1963年出生於甘肅省甘谷縣。1986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質系。1989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沉積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99-2001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做博士後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筱林
  • 出生地:甘肅省甘谷縣
  •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質系
  • 主要成就: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8年)等
人物介紹,研究領域,社會任職,獲獎及榮譽,代表論著,承擔科研項目,

人物介紹

1996年前在吉林大學博物館和能源地質系任教,主要從事沉積學、地層學及其相關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曾任博物館副館長。1996年以來,在中科院古脊椎所學習和工作,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等多項國家重大和重點科研項目,是中科院古脊椎所“遼西熱河生物群課題組”(遼西隊)學術團隊的主要成員和學術骨幹,並負責野外基礎地質研究工作。近年來主要從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翼龍等爬行動物化石,中生代地層與時代,以及沉積學與古環境背景研究。參加了幾乎所有的熱河生物群野外考察與化石發掘,從2000年起,一直主持“遼西隊”的野外考察和化石發掘工作,先後主持實施了對遼寧北票四合屯、張家溝、陸家屯和朝陽上河首,內蒙古寧城道虎溝等熱河生物群的重要化石地點以及甘肅酒泉馬鬃山等地區的大型化石發掘,發現了包括兩棲類、恐龍和翼龍、鳥類以及哺乳類在內的大量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
汪筱林
野外考察了中國南方的川、滇、鄂、湘、贛、桂、粵、蘇、浙、皖等省區的古生代海相地層以及中國北方的遼、吉、黑、晉、冀、魯、蒙、陝、甘、寧、新、青和蒙古西部的中生代陸相地層與生物群。
作為中科院古脊椎所“熱河生物群課題組”(遼西隊)學術團隊的主要成員和學術骨幹,該團隊近幾年來獲得多項獎勵,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基金”(2002)、國家人事部與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2002)、中國科學院2001-2002年度重大創新貢獻團隊(2003)和首屆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團體獎(2004)等。作為主要研究者的學術成果分別被科技部評為1999、2000和2003年度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2003年獲得第五界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報刊科普作品二等獎。在Nature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50篇。
汪筱林,甘肅甘穀人,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巴西科學院院士。1986年和1989年在長春地質學院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89年留校,先後在校博物館和能源地質系沉積岩教研室工作,任助教,講師,曾任教研室副主任和博物館副館長。1999年在中科院古脊椎所獲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做博士後研究。2000年被聘為古脊椎所副研究員,2001年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全國地層委員會委員、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地層學雜誌》編委等。
2013年12月18日當選為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翼龍、鳥臀類恐龍、恐龍蛋等及其中生代地層學、沉積學、古環境學和古地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主持遼西、內蒙古等熱河生物群核心分布區以及甘肅和新疆等戈壁地區大規模科學考察與化石發掘,發現和採集了大量脊椎動物化石,發表論文80餘篇。

社會任職

社會任職:

獲獎及榮譽

獲獎及榮譽: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8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7年度)
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創新文化建設先進團隊(2007年)
第五界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報刊科普作品二等獎(2003年)
首屆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2003年度)
中國科學院2001-2002年度重大創新貢獻團隊(2003年)
人事部和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2002年)
王寬城博士後工作獎勵基金獲得者(2000年)

代表論著

Wang Xiaolin, Kellner Alexander W.A. ,Jiang Shunxing, and Meng Xi, 2009. An unusual long-tailed pterosaur with elongated neck from western Liaoning of China.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 (2009) 81(4): 793-812 (pdf)
·Kellner Alexander W. A., Wang Xiaolin, Tischlinger Helmut,Campos Diogenes de Almeida,Hone David W. E. and Meng Xi,2009. The soft tissue of Jeholopterus(Pterosauria,Anurognathidae,Batrachognathinae)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terosaur wing membrane. Proc. R. Soc. B (pdf)
· Wang XL, Kellner, AWA, Zhou ZH, Campos DA, 2008. Discovery of a rare arboreal forest dwelling flying reptile (Pterosauria,Pterodactyloidea) from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105(6): 1983-1987(pdf)
Wang XL, Campos DA, Zhou ZH, Kellner AWA, 2008.A primitive istiodactylid pterosaur (Pterodactyloidea) from the Jiufotang Formation (Early Cretaceous), northeast China. (pdf)
He T, Wang XL, Zhou ZH, 2008.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caudipteri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pdf)
Wang XL, Kellner AWA, Zhou ZH, Campos DA, 2007. A new pterosaur (Ctenochasmatidae, Archaeopterodactyloide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
Barrett PM, Wang XL, 2007. Basal titanosauriform (Dinosauria, Sauropoda) teeth from the lower. (pdf)
He HY, Wang XL, Jin F, Zhou ZH, Wang F, Yang LK, Ding X, Boven A, Zhu RX, 2006. The 40Ar/39Ar dating of the early Jehol Biota from Fengning, Hebei Province, northern China. (pdf)
He HY, Wang XL, Zhou ZH, Jin F, Wang F, Yang LK, Ding X, Boven, Zhu RX. 2006. 40Ar/39Ar dating of Lujiatun Bed (Jehol Group) in Liaoning, northeastern China. (pdf)
Wang XL, Zhou ZH, 2006. Pterosaur assemblages of the Jehol Biota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the Early Cretaceous pterosaur radiation. Geological Journal, 41: 405-418 (pdf)
Wang XL, Kellner AWA, Zhou ZH, Campos DA, 2005. Pterosaur diversity and faunal turnover in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Nature, 437: 875-879 (pdf)
Wang XL, Miao DS, Zhang YG. 2005. Cannibalism in a semi-aquatic reptil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pdf)
Wang et al., 2005. 早白堊世一嗜食同類的半水生爬行動物. (pdf)
Wang XL, Zhou ZH, He HY, Jin F, Wang YQ, Zhang JY, Wang Y, Xu X, Zhang FC, 2005. Stratigraphy and age of the Daohugou Bed in Ningcheng, Inner Mongolia.(pdf)
Wang et al., 2005. 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化石層的地層.(pdf)
Barrett PM, Upchurch P, Wang XL, 2005. Cranial osteology of Lufengosaurus huenei young (dinosauria:prosauropada)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of yunna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df)
He HY, Wang XL, Zhou ZH, Zhu RX, Jin F, Wang F, Ding X, Boven A, 2004. 40Ar//39Ar dating of ignimbrite from Inner Mongolia, northeastern China, indicates a post-Middle Jurassic age for the overlying Daohugou Bed. (pdf)
Xu X, Norell MA, Kuang XW, Wang XL, Zhao Q, Jia CK, 2004. Basal tyrannosauroids from China and evidence for protofeathers in tyrannosauroids. (pdf)
He HY, Wang XL, Zhou ZH, Wang F, Boven A, Shi GH, Zhu RX, 2004. Timing of the Jinfotang Formation. (pdf)
Wang XL, Zhou ZH, 2004. Pterosaur embryo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pdf)
Wang XL, Zhou ZH, 2004. Pterosaur embryo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Nature, 429: 621 (pdf)
Wang XL Zhou ZH, 2003. A new pterosaur (Pterodactyloidea: Tapejarida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biostratigraphy.
Wang and Zhou, 2002. 遼西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一翼手龍類化石及其地層意義. (pdf)
Xu X, Cheng YN, Wang XL, Chang CH, 2002. An unusual oviraptorosaurian dinosaur from China. (pdf)
Zhang FC, Zhou ZH, XuX, Wang XL, 2002. A juvenile coelurosaurian theropod from China indicates arboreal habits. (pdf)
Xu X, Makovicky PJ, Wang XL, Norell MA, 2002. A 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Chin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Ceratopsia. (pdf)
Guo and Wang, 2002. 火山活動與遼西四合屯脊椎動物集群死亡關係的初步研究. (pdf)
Xu X, Norell MA, Wang XL Makovicky PJ, Wu XC, 2002. A basal troodonti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pdf)
Wang XL ,Zhou ZH, Zhang FC, Xu X, 2002. A nearly completely articulated rhamphorhynchoid pterosaur with exceptionally well-preserved wing membranes and “hairs” from InnerMongolia,
northeast China. (pdf)
Wang et al., 2002. 熱河生物群發現帶“毛”的翼龍化石. (pdf)
Swisher III CC, Wang XL, Zhou ZH, Wang YQ, Jin F, Zhang JY, Xu X, Zhang FC, Wang Y, 2002. Further support for a Cretaceous age for the feathered-dinosaur beds of Liaoning,China:New 40Ar/39Ar dating of the Yixian and Tuchengzi Formations. (pdf)
Swisher et al., 2001. 義縣組同位素年代新證據及土城子組40Ar/39Ar年齡測定. (pdf)
Xu X, Wang XL, You HL, 2001. A juvenile ankylosaur from China. (pdf)
Wang XL and Xu X, 2001. A new iguanodontid (Jinzhousaurus yangi gen. et sp.nov.)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pdf)
Wang and Xu, 2001. 遼西義縣組禽龍類新屬種: 楊氏錦州龍. (pdf)
Wang and Lu, 2001. 遼寧西部義縣組翼手龍科化石的發現.(pdf)
Wang XL, Lü JC, 2001. Discovery of a pterodactylid pterosaur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pdf)
wang et al., 2000. 遼寧凌源及內蒙古寧城地區下白堊統義縣組脊椎動物生物地層. (pdf)
Zhou ZH, Wang XL. 2000. A new species of Caudipteryx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Liaoning northeast of China. (pdf)
Xu X, Wang XL, You HL, 2000. A primitive ornithopod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pdf)
Xu X, Zhou ZH, Wang XL, 2000. The smallest known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 (pdf)
Swisher III CC, Wang YQ, Wang XL, Xu X, Wang Y, 1999. Cretaceous age for the feathered dinosaurs of Liaoning, China. (pdf)
Xu X, Tang ZL, Wang XL, 1999. A therizinosaurid dinosaur with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from China. (pdf)
Xu X, Wang XL, Wu XC, 1999. A dromaeosaurid dinosaur with a filamentous integume from the Yixian.(pdf)
wang et al., 1998. 遼西四合屯義縣組下部地層層序與脊椎動物化石層位. (pdf)

承擔科研項目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2009-2013,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國翼龍化石研究”(40825005)(主持)
2008-20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浙江省天台盆地白堊紀紅層的恐龍蛋與生物事件研究”(40772017)(主持)
2002-20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延續)“熱河生物群研究”(40121202)(學術骨幹)
2006-201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的演變”(2006CB806400)第5課題“熱河生物群與白堊紀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形成”(2006CB806405)(學術骨幹)
2005-2008,中瑞合作項目“現代生態系統的出現-來自熱河生物群的證據”(主要成員)
2004-2007,中國科學院重大創新方向項目“熱河生物群的起源、輻射和地質環境背景”(KZCX3-SW-142)
2001-2002,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項目“中國朝陽盆地帶羽毛恐龍及早期鳥類研究”(4945-01)
2000-2005,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重大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起源、輻射、滅絕和復甦”第6課題“中生代生物的輻射、鳥類的起源與環境的聯繫”
2000-20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遼西及鄰區中生代火山噴發對熱河生物群集群死亡的影響”(49972030)
1999-20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熱河生物群的演化與環境演變研究”(49832002)
1999-2001,中國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遼西熱河生物群綜合研究”(KZCX3-J-03)
1999-2001,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 “冀北-遼西熱河群含脊椎動物化石地層對比研究” (J9930095)
1997-2000,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九五”重大項目“遼西熱河生物群綜合研究”(KZ951-B1-410)
1996-1999,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九五”科技工程重點項目“中國北方侏羅系地層劃分對比研究” (970207)
入選巴西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於2013年12月18日當選為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12月20日巴西科學院院長帕里斯(Jacob Palis)致信汪筱林研究員正式通知了這一訊息。今年共有來自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英國和中國的6位科學家當選,目前為止共有150餘名外籍科學家入選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
巴西科學院(The Brazilian Academy of Sciences)1916年成立於巴西里約熱內盧,最初為巴西科學學會(The Brazilian Society of Sciences),1921年更名為巴西科學院。巴西科學院包括了物理、數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農業科學、生物醫藥學、健康學、工程學和社會科學等10個領域。巴西科學院院士是永久性質的,都要經過大會選舉產生,在人數上沒有限制。院士分三類,第一類院士(Full Member)是針對做出傑出科學成就的巴西學者和生活在巴西10年以上的外國人士;通訊院士(Corresponding Member)是要取得公認的科學成績並對巴西的科學發展提供了重要合作的外國研究者;合作院士(Collaborating Member)是要對巴西科學院和國家科學事業做出了優秀服務的人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