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瑞闓

汪瑞闓

汪瑞闓是江西歷史上第一所軍校的首任校長,培養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將領;他是上海、江蘇近代警察事業的開創者,為兩地的穩定和建設作出過重要的貢獻;民國初年,他出任江西省首任省長,引發了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抗戰時期,他經不住名利誘惑,擔任汪偽政權的浙江省省長、黨主席,淪落為民族的罪人。他一生跨越多個時代,充滿傳奇色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瑞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盱眙縣
  • 出生日期:1873年
  • 逝世日期:1941年
人物生平,參與事件,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汪瑞闓(1873-1941),字頡荀,江蘇省盱眙縣人,光緒丁酉科舉人。
出生於官宦之家的文武全才
近代盱眙汪氏是一個名聞遐邇的官宦之家。汪瑞闓的曾祖父汪雲任,進士,曾任蘇州知府、陝西按察使及布政使等職。祖父汪根恕,舉人,歷任國子監丞、江寧織造兼滸墅關監督等職。父親汪祖綬,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吳縣、無錫等地知縣。大哥汪瑞曾,舉人,任青浦知縣等職。二哥汪瑞高,拔貢,歷任長蘆鹽運使司兼辦北洋支應局,授二品頂戴,是袁世凱破格錄用的北方近代最大的鹽官,為袁世凱提供了大量的政治活動經費。三哥汪瑞昆,監生,敏銳多智,1891年以知縣銜隨台灣巡撫邵友濂到台灣,協助治理軍隊多年,回大陸後以三品銜候補知府分派浙江錄用。侄兒汪士元,進士,歷任長蘆鹽運使北洋政府財部次長、代理總長,為近代著名收藏家、書畫家、政治家,著有《麓雲樓書畫記略》。出生在這樣一個有著廣泛社會背景的封建官僚家庭,汪瑞闓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且有著廣泛的社會人脈。
1897年,年僅24歲的汪瑞闓參加順天鄉試,成為舉人,隨後以知府身份到江蘇擔任海運總辦、候補道員。他自幼習武,武藝頗高,通曉孫吳之術,可謂文武全才。1902年,柯逢時任江西巡撫,調汪瑞闓到江西代理九江海關道員,不久又讓他代理江西按察使。陳贛一《新語林·民國》卷五記載了一則佚聞:
汪頡荀丰姿秀美,按察江右,年未三十,輿馬經過巷市,婦女爭前窺其容色。其時歐陽閏生方家居,笑曰:“豫章人又要看煞衛玠矣。”
當年輕瀟灑的汪瑞闓到南昌任按察使時,整個南昌城都轟動了。南昌城的婦女們聽說新來的按察使是個美男子,都紛紛湧向街頭,爭相觀賞他的美麗風采,一如西晉時人們圍觀美男子衛玠時的盛況,衛玠後來死了,史書中有“看殺衛玠”的說法。此年,江西武備學堂成立,汪瑞闓擔任首任總監(校長),培養了一批傑出將領,如二次革命時擔任討袁軍任總司令的國民黨陸軍上將李烈鈞,擔任過江西陸軍總司令的國民黨陸軍上將歐陽武,兩廣新編第六軍總司令及廣東護國第二軍總司令林虎,黃埔軍校第一任教育長、國民黨陸軍上將胡謙,北伐戰爭時建國軍增援軍總指揮伍毓瑞,江西辛亥起義功臣彭程萬等等都是江西武備學堂一期學生。後來,柯逢時轉任廣西巡撫,兼兵部侍郎銜。當時會黨造反,土匪遍地,廣西動盪,民不聊生,州、縣官員多不敢赴任,租稅亦無法征繳,財政入不敷出。柯上任後,把汪瑞闓調到廣西,任命他為巡防軍統領,籌備大量軍械、糧餉,招募兵丁30餘營,協同清軍鎮壓叛亂,廣西局勢得到穩定,受到清廷嘉獎。
上海第一任警察局長,江蘇第一任公安廳長
上海、江蘇的警察事業肇始於清朝末年。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四月,當時兼管治安的紳辦閘北工程總局改為官辦上海北市馬路工巡總局,以上海道台瑞澄為督辦,已在軍政界嶄露頭角的道員汪瑞闓出任總辦,以城內各局隸屬。翌年,兩江總督端方奏準上海推廣巡警,正式成立上海巡警總局,瑞澄任督辦,汪瑞闓被委任為總辦(總局長),招募警務人員1000 餘人,並按照西方警察模式在上海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建立了完整的警察體系。當時的上海巡警總局共轄4 路19 區。每路設正巡官1 人,直轄一個區警管區域。路下每區設副巡官、巡長、巡記各1 人。同年,因北市與寶山縣交界地區市面日興,且與浦東一水相隔,交通繁劇,盜賊混跡,尤難防範,又添招巡士2000 餘人,由總辦汪瑞闓會同江海關道總理其事。每月添撥關稅銀1 萬兩,不足之款,由地方捐稅支配。巡警所管地界分4 路,每路設1 個分局、5 個分區,遍布巡警崗位。並另設騎巡隊,分駐浦東、北市兩處,晝夜梭巡,以補站崗巡士的不足。消防隊、偵探隊也同時成立。又增設水巡警局1 所,擔任黃浦江與蘇州河警務。巡警總局雇有外籍人員,專備與租界有交涉時使用。後來每年經費銀增至6 萬兩,概由關稅項下開支。 這樣密集的防控體系建立起來之後,上海的社會治安狀況大為改善,成為各地學習的樣板,紛紛效仿,建立起嚴密的警察組織。
清光緒三十四年,江蘇省設巡警道(相當於後來的公安廳),置公署於省城蘇州,委上海巡警總局總辦汪瑞闓主持該道,並總辦上海警務。 至此,汪瑞闓成為掌握生殺大權的上海、江蘇兩地警察的總首領,是名符其實的上海第一任警察局長,江蘇第一任公安廳長。

參與事件

辛亥革命後,汪瑞闓因維護清廷,思想保守,被罷職,賦閒在家。學生李烈鈞出任江西都督,再三邀請恩師汪瑞闓赴江西任職。汪瑞闓念及師生情誼,決定赴江西擔任民政長(即省長),結果卻把自己置身於歷史的風口浪尖上,差點成為官場鬥爭的犧牲品。
當時,各省軍政大權力集中於都督一人手中。袁世凱為了加強中央政府集權,樹立威望,提出“軍民分治”,即由中央向各省派遣民政長,江西都督李烈鈞率先起來反對軍民分治,要求地方自治。袁世凱當然不是好惹的。1912年12月10日,被李烈鈞剝奪兵權的余鶴松受袁世凱慫恿,指使部下在南昌發動兵變,反對李烈鈞。李迅速調兵平叛,槍殺了100多人。李知道這次兵變的特殊背景,知道自己還沒有力量與袁世凱公開決裂,希望緩和與中央政府的矛盾,作出讓步,於是就兵變事件向袁世凱引咎自責,並且請袁任命民政長,以便自己專心治軍。李想到了一個人選,即對他有救命之恩的原江西武備學堂總監汪瑞闓。當年就是汪錄取李,後來又推薦李到日本留學。李回國後在江西新軍當管帶時從事革命活動,清廷要抓捕他,身為常備軍統領兼臬台的汪瑞闓不僅向李通風報信,還資助路費,幫李逃亡,至今令李十分感激。於是,李派人與汪聯絡,並一再敦請,汪同意了。當時汪的哥哥汪瑞高、同鄉楊士琦袁世凱的紅人,經他們一撮合,袁世凱表示認可。
12月16日,李烈鈞請簡任民政長的電文到達北京才4個小時,袁世凱就發布了汪瑞闓為江西民政長的任命令。李沒料到的是,其部屬紛紛反對汪到江西來任民政長,尤其是水巡總監蔡銳霆,反汪態度最為堅決。蔡原為江西武備學堂的學生,因為違反校紀,被汪開除,當年就曾發狠:“你今天把我趕出學堂,我明天要把你趕出江西!”江西廣饒協會等團體紛紛發表通電,對汪出任民政長表示極力反對,誓不承認。國民黨江西支部則以“省長簡任須經民選”等理由,要求袁將簡任民政長之成命收回。李陷入兩難之中。20日,汪到達南昌,受到共和黨人和西省議會的熱烈歡迎。李表面上也表示歡迎,隆重接待,並在都督府政務會議上,表示將貫徹軍民分治,但會後就反悔了。水巡總監蔡銳霆故意晉謁汪瑞闓,當面對汪譏諷訕笑,語帶威脅。汪行館差役見勢,紛紛離去,迫使汪稱病,閉門謝客。12月29日,江西軍警兩界數十人召開拒汪大會,由水巡總監蔡銳霆、警察總監陳廷訓任主席,軍界高級將領歐陽武、劉世均等出席了會議,主張武力驅汪出境,勒令其兩日內離省。夜半,南昌廣、惠兩門“匪徒”暴動,全城戒嚴。汪感到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於是悄悄離開行館,藏匿起來。第二天,他即寫信給李烈鈞,聲稱要赴滬就醫。李派員假意表示挽留,遭到拒絕。當日午後5時,汪乘輪船離開南昌,經九江、武漢,前往北京陳訴,並先行致電袁世凱,稱病辭職。
袁世凱十分震怒,電令準汪病假20天,嚴厲斥責李烈鈞,要求他從速籌備劃分軍政、民政事宜,敦促民政長儘快養好病,限期到任。李此時才撕下偽裝,公開拒絕汪瑞闓回任。袁下令扣押李從日本訂購的一批軍火,並派兵艦六艘到九江江面示威,又策動江西反李勢力舉行聲熱浩大的集會,聲討李的“十八”大罪狀,要求汪到江西上任,通電主張武力解決江西問題。李也組織人集會,通電反對汪到江西任職,又以冬防為名,派遣軍隊分駐要隘,要求發還軍火,雙方對立,氣氛緊張。副總統黎元洪出面調解,提出“撤兵、迎汪、懲凶”三個條件,李公開通電拒絕,雙方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袁世凱因為要忙於召開國會,選舉大總統,於是作出讓步,如數發還所扣江西軍火,任命趙從蕃任江西民政長(也遭拒絕了),派王芝祥為“查辦使”,南下查辦江西事件,暫停爭端。史稱此事為“江西民政長事件”。
1913年6月9日,袁世凱突然下令,免去李烈鈞江西都督職務,引發“二次革命”,最終以袁全面獲勝告終。袁再次派汪瑞闓到江西任民政長。當時鎮壓二次革命的劊子手、袁稱帝的積極擁戴者李純署理江西都督,採取嚴厲政策打擊國民黨,取締國民黨各級組織、解散省議會、逮捕議員、嚴禁民眾集會、查封報館,南昌出現“逐日刑人”的恐怖氣氛。汪瑞闓臨行前,袁世凱的心腹楊士琦告誡同鄉汪瑞闓,要他到江西後要妥善處理好與軍閥李純的關係,汪沒有聽進去,結果落得“群起而攻之”的下場。李純告發他貪污,汪被解職,於1914年1月再次迫捲起鋪蓋離開江西。兩年後,汪又東山再起,出任北洋軍閥的參政院參政。

軼事典故

把祖先肖像印在鈔票上的省長:北洋政府於1921年公布《徵收紙菸捐章程》後,考慮到上海為全國捲菸製造運銷的樞紐,決定在上海成立全國紙菸捐務總局,汪瑞闓任總局局長,成為全國菸草稅的總負責人。
抗日戰爭暴發後,汪瑞闓經不住名利誘惑,出任偽浙江省省長兼省財政廳廳長、浙江省政府主席,再次把自己置身於歷史的風口浪尖上。偽政權高官的日子並不好過,1939年1月3日,偽省長汪瑞闓、杭州市長何瓚等出席在杭舉辦的朝鮮特產展覽會時遭愛國志士襲擊,汪瑞闓中彈受傷。何瓚不久在家中又遭槍擊,一命嗚呼。汪瑞闓主政浙江時期,曾發行一種貨幣,稱為銅元幣,竟把自己的祖先汪華肖像印在上面,一時成為笑談。當時鈔票最小的是一角,零星找頭十分不便。汪瑞闓令人在浙江印刷了一種“銅元幣”,每券相當於一枚銅錢,青藍色,寸半長,八分寬,豎印一個頭戴王冠、身穿蟒袍、白面長須的半身像,看起來像個財神菩薩。實際上此人卻是唐朝節度使汪華,他曾經管領過歙、宣、杭、睦、婺、饒六州,封上柱國越國公,後來歷代加封,稱“昭忠廣仁武烈靈顯王”。清朝鹹豐年間,再次加封“襄安”二字。杭州七寶山上還有他的祠宇,就是俗稱“汪王廟”。從《盱眙汪氏家譜》可以得知,汪華是盱眙汪氏的先祖。汪瑞闓當了封疆大吏,要顯一顯祖宗的權威,把汪華給請了出來。當時有人寫了一首打游詩諷刺道:“銅元市上少通商,代用流行券一張。不畫財神媚大吏,何人認識是汪王?”可惜好景不長,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汪大王銅元幣”變得一文不值,自動失效。此事倒成為貨幣史上的一則趣聞。1941年1月24日,汪瑞闓病逝於杭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