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應庚

汪應庚 原籍安徽歙縣潛口村(現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是《平山攬勝志》的編輯者。

基本介紹

  • 本名:汪應庚
  • 出生地:原籍安徽歙縣潛口村
  • 出生時間:1680
  • 去世時間:1742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

人物生平

汪應庚 原籍安徽歙縣潛口村(現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康熙十九年-乾隆七年),字上章,號雲谷,工詩及書法,後住揚州。雍正間,成為揚州雄資百萬之鹽商。在揚州出資修平山堂、棲靈寺、五烈祠等。雍正九年起,海嘯成災,連續三年洲民仳離,他慷慨解囊,出銀五萬,運米數萬石救災,設藥局治病除疫,共救治九萬餘人,授光祿少卿。在歙城修“徽州學宮”,在潛口建石坊,是《平山攬勝志》的編輯者。

主要事跡

汪應庚,清代揚州以“義行”聞名鄉里的鹽商。一生“富而好禮,篤於宗親”。
1731年(清雍正九年),淮南海嘯成災,汪應庚煮粥於淮南伍佑、卞倉兩鹽場,救濟災民,前後共約三個月。此後,連續三年揚州水患,汪應庚都出錢出谷救濟百姓。1738年(清乾隆三年),揚州府旱災,揚州鹽商共同商議,捐出銀12.7166萬兩,其中汪應庚一人獨捐4.731萬兩,設立八個粥廠,賑濟災民,前後達四個月之久。1742年(清乾隆七年),揚州府鬧水災,汪應庚又捐銀六萬兩救濟災民。
鹽商不缺錢,但怎么個用法,因人而異。汪應庚熱心慈善事業,且出手大方。《揚州畫舫錄》記載:“(應庚)居揚州,家素豐,好施與。如放賑施藥、修文廟、資助貧生、贊襄嬰育、激揚節烈、建造橋船、濟行旅、拯覆溺之類,動以十數萬計。”不圖回報,真心實意,長期做好事、做善事,持之以恆,項目涉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汪應庚真有一片菩薩心腸。
兩淮地區,地勢低洼,昔日防洪設施簡陋,災害頻仍。雍正年間,海嘯成災,災民急待賑濟,汪應庚設粥廠於淮南,救濟災民,歷時三個月之久。乾隆三年(1738),揚州發生旱災,揚州鹽商出資賑災,汪應庚一人獨捐四萬七千兩白銀,設8個粥廠,賑濟災民歷4個月之久。乾隆五年,揚州鬧水災,汪應庚以天下蒼生為念,又捐銀6萬兩救災,救活數十萬饑民。汪應庚慷慨解囊的美名傳到朝廷,乾隆尊呼他是“大勛卿”,賜給光祿寺少卿的榮譽稱號。
除了救災,捐資助學也是汪應庚投身慈善事業的經常性項目。乾隆三年(1738)他出巨資重修年久破敗的江都、甘泉學宮,又出資二千餘兩白銀為學宮購置祭祀樂器,還另外出資購置1500畝沃田捐作學田,以年租充作學宮歲修開支和生員鄉試的路資。此舉被稱為“汪項”,傳為美談。
蜀岡之巔的法淨寺系千年古剎,宋代名賢歐陽修在此觴詠流連,名聞遐邇。起初規模不大,雍正年間,汪應庚出資建前殿、後樓、山門、廊廡。還聘請書法名家蔣衡寫了“淮東第一觀”五個擘窠大字,刻石嵌于山門外的壁上,保留至今。乾隆元年,汪應庚又出資重建真賞樓、晴空閣,增置洛春堂,並在寺西建造西園芳圃,深獲乾隆的嘉許。
汪應庚數十年如一日,積極投身於慈善事業,目的何在?內中有沒有受脅迫的成分?這些且撇在一邊。但不惜掏腰包,拿出真金白銀,解民於倒懸,總歸是好事一樁,不像有些人,捐款玩噱頭,唱“空城計”,西洋鏡一旦戳穿,聲名狼藉。哪有鹽商汪應庚這樣過硬,三百多年過去了,提起他樂善好施的品性,仍令人肅然起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