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穢之血

污穢之物與血相結則為污穢之血,污穢之血必然凝滯而為瘀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瘀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污穢之血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指穢濁惡敗而停滯不暢的瘀血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確切地提出“污穢之血為淤血”的觀點,首見於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蓄血篇)“百病由污血者多”。但早在《素問·刺腰痛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已揭出“惡血”,《素問·五臟生成篇》亦提出“杯血”,《靈樞·水脹》:“惡血當瀉不瀉,杯以留止”。《左傳》解:“惡者垢穢也”,《景岳全書》解杯血為“敗血凝聚色黑者曰杯”。嗣日本丹波元堅在《皇漢醫學》中也明確提出“污穢之血為瘀血”。近年來由於漸趨從血液循環瘀滯,血液流變性改變來認識瘀血,對“積血”、“留血”、“結血”等常習於引用,而對“污穢之血”或迴避,或質疑否定。但從上述文獻來看,“污血”淵源已久。古人描述其外觀色黑凝聚,認為其性質是由杯血、敗血、毒血、惡血而概括為“污穢之血”,是明確的。

中醫套用

一、形成原因
1、外源性,系指外界污穢之邪侵入血分,而外界污穢之邪主要是疫毒之邪。如《溫病條辨》云:“溫疫者,厲氣流行,多兼污濁……溫毒者,諸溫夾毒,穢濁大甚也”。《溫熱經緯》亦云:“因病致死,病氣屍氣,混合不正之氣,種種惡穢,交結互蒸,人在其中,無隙可避,斯無人不病,是誠諸疫同然”。明示疫毒之邪均屬污穢之邪。疫毒之邪或從口鼻、皮膚,或經輸血、輸液等途徑深入血分,與血相結,既改變血液之成分,又改變血液之性質,使血流遲緩留滯,泣澀凝瘀。同時,疫毒之邪最易灼傷血絡,並迫血妄行,使血離經而為瘀血。
2、內源性,主要是指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或衰竭而產生的諸如痰飲、濕濁、脂液、溺毒等污穢之物混入血分,與血搏結,使血流凝滯,或阻塞脈絡而成瘀血。常見者如痰瘀互結、濕濁瘀阻、溺毒阻絡等。
二、臨床特點
除具有一般血瘀證之特徵外,尚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其病史中具有上述形成污穢之血的明確病因。
2、病程可暫可久,凡屬外源性者病程多短,而內源性者病程較長。
3、血色紫黑,表現在斑、疹、痘色紫黑,大便下血黑膩如漆,嘔吐之血紫黑成塊等。
4、其病證多具“毒性”,表現在外源性者多屬急性熱病,病勢兇險,常伴高熱、出血、發斑等,並具有傳染性。內源性者病情亦多危重,如污穢之瘀血犯心腦則昏迷痙厥;乘肺則咳逆喘促,口目色黑;阻於腎絡則為關格;侵於肝經則為臌脹。此類病證之病位多不局限於一髒一腑,而往往引起多臟器損害,甚至危及全身。
三、治療方法
污穢之血作為一種瘀血,治之首當活血化瘀,瘀血被除則污穢之邪亦隨之而清,新血亦隨之而生。《醫林改錯》中用解毒活血湯治療霍亂吐瀉轉筋,通經逐瘀湯治療痘瘡逆證,會厭逐瘀湯治療痘瘡飲水即嗆等即屬此意。因污穢疫毒巢穴在血,欲清血中之污毒,必清血中之熱,解血中之毒,故涼血活血解毒法也是治療污穢之血瘀證的重要方法。葉天士多以犀角、生地、赤芍、丹皮、丹參、桃仁、琥珀治療諸多邪入血分之外感熱性病;余師愚創清瘟敗毒飲治療疫病,是因為其中不但有大量清熱解毒之品,同時有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值得指出的是,大黃“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醫學衷中參西錄》),又善清熱解毒,更可蕩滌污穢濁邪,使污穢之邪去有出路,故為治療污穢血瘀證之要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