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生春

池生春(1798~1836年)字龠庭,別號劍芝,楚雄鹿城人,為明清楚雄“八大翰林”之一。他出生在一個窮秀才家庭,12歲人邑庠,後補廩生,21歲中舉,25歲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又授編修。

基本介紹

  • 本名:池生春
  • 字號:字龠庭
  • 所處時代:明清
  • 出生地:楚雄鹿城
  • 主要作品:《入秦日記》和《直廬記》
人物簡介,作品,

人物簡介

道光八年(1828年),出任陝西主考官,不久又被提拔為南書房行走。道光十二年(1832年),被簡放廣西提督學政。道光十六年 (1836年),升為國子監司業,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
池生春早在楚雄龍泉書院讀書時,就有神童之稱,且少有大志,不同凡響。及長,學識品德漸漸有名,得到知府宋湘的器重,經濟上給他幫助,為他提供深造條件。三年後,進人昆明五華書院,不久,成為書院主講劉大紳的得意門生,躋身“五華五子”之列。這期間,他寫過一些抒寫胸襟抱負,描繪自然風光的詩,頗有文采和氣度,收入《五華五子詩鈔》。由於他出身“微賤”,從小從事勞動,因此他對勞動人民比較同情和尊重,感情與勞動人民比較接近。他在《志不在溫飽論》中說:“播種五穀,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藝作為器用,吾得而用之;披堅執銳以守土,吾得而安之”,他認為農工兵都是有功之人,自己也應有功於世。基於這種思想,他為官清廉,供職恭謹。道光八年 (1828年),他奉旨主持陝西鄉試,熱情接待考生,到處走訪,體察民情,留心地方山川民俗,寫下了《入秦日記》和《直廬記》。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被任命為廣西提督學政時,發現南寧等府土官枉法,索取考生賄賂,致使邊僻子弟被拒於學門之外。他向禮部上書,將原來由土官任主考改為流官。他主持學政期間,銳意改革,興辦教育,先後創辦了十餘所書院,經費不足,就用自己官俸添補,使邊僻子弟也能就學。道光十四年(1834年),按例更換學政,因他功績顯著,繼續留任,道光帝賜他《西域戰圖》一幅,以示嘉獎。

作品

池生春一生,勤學奮著,留下不少傳世佳作。除《入秦日記》、《直廬記》外,尚有《池司業遺稿》、《池司業遺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