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志

江門市歷史上未曾修志。《江門市志》1985年3月始修,1997年9月出版,填補了江門市600年無志書的空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門市志
  • 類型:書籍
  • 出版日期:1997年9月
  • 始修日期:1985年3月
概述,內容,

概述

志書上限14世紀中葉,下限為1987年。所記載的地域範圍是原江門市所轄的市區、郊區。全志除卷首設《總述》、《大事記》,卷末《附錄》重要文獻、《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後記》外,共設53卷,依次為《建置》、《自然環境》、《人口》、《城市建設》、《環境保護》、《交通運輸》、《郵電》、《電力工業》、《建材工業》、《機械工業》、《電子工業》、《輕紡工業》、《二輕工業》、《化學工業》、《醫藥工業》、《商業》、《物資》、《糧油》、《供銷合作》、《外經外貿》、《農業》、《鄉鎮企業》、《旅遊業》、《財政》、《稅務》、《金融》、《工商行政管理》、《物價管理》、《標準計量管理》、《統計》、《政黨》、《政權·政協》、《公安》、《司法》、《民政》、《軍事》、《幹部人事》、《勞動管理》、《民眾團體》、《口岸管理》、《外事管理》、《人民生活》、《華僑·港澳同胞》、《宗教》、《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藝術》、《新聞·廣播·電視》、《體育》、《衛生》、《文物》、《檔案》、《人物》。卷下設章、節、目,共323章、886節。每卷後面附錄所屬各縣相應概況。

內容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部。元末明初,在肄水(西江)的出口──江門海西岩地域,形成一個商貿墟集,稱江門墟。明萬曆年間(1573—1620),屬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轄。清沿明制。後又歷經級別的升替和管轄的變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84年7月,江門市區分設城區、郊區兩個縣級區。至1987年末,江門市共轄7縣、2區。全市面積17231.04平方千米,沿海有大小島嶼110個,海岸線長861千米。
1987年末,全市人口549. 80萬人,其中江門市區25. 32萬人,有漢族、壯族、瑤族、土家族、苗族等30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99%以上。江門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廣布,東部、中部、南部為河流階地、三角洲平原,丘陵、台地錯落其間,沿海灘涂砂洲廣博,組成多元化地貌。境內主要河流有西江、潭江、漠陽江及其支流和沿海諸小河,流域面積13267平方千米。水資源總量236.57億立方米,居全省首位。地處亞熱帶海洋氣候,冬天少霜無雪,夏天炎熱多雨,全年陽光充足,夏秋常有颱風、雷暴。農業以栽培水稻為主,是廣東糧食主要產區之一。境內漁業資源豐富,且盛產水果,故有“魚米之鄉”、“水果之鄉”的美稱。其中新會柑,荷塘大頭菜、芥藍,開平的金山火蒜,陽春的春砂仁等傳統特產,在國內外素享盛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大量吸納外資,大辦“三資”企業和“三來一補”企業。1987年,共有鄉鎮以上各類企業119609家,從業人員573969人,經濟總收入50. 18億元,上繳國家稅金1.43億元,純利潤3.89億元,固定資產原值16. 27億,工農業總產值43. 1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4億美元。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江門市區社會總產值31.23億元,國民生產總值7.93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7.75億元,國民收入6.72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91億元,財政收入達1.89億元。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87年,江門市區居民人均月收入達103. 07元,從1979年起平均每年增長38%;農業人口的人均年收入達1344元,為1979年的9.27倍;城鎮居民人均儲蓄餘額達1814. 17元,為1979年的8.9倍。
改革開放以後,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電力、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1987年,全市公路里程3842.4千米,港口、碼頭設備完善,共有碼頭218座,年吞吐量543. 39萬噸。江門港是廣東省第二大內河港,最大靠泊能力1000噸級。郵電事業迅速發展,1987年,全市已全部使用自動電話交換機,縣城均實現自動電話撥號,市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共3. 19萬門,長途電話可通達除南非、以色列以外的世界各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江門市的教育事業迅猛發展,華僑、港澳同胞踴躍捐資辦學。1987年,先後創辦五邑大學、江門教育學院、財貿學校等一批大、中專院校。江門市區幼兒入園率達97%,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國小畢業生升學率達97%,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72%,成為全省首批實現普及國小、國中教育的城市之一。江門人才輩出,有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梁啓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機設計師、飛行家馮如,著名華僑領袖司徒美堂等。
江門市是全國著名僑鄉。《江門市志》特設《華僑·港澳同胞》卷,對華僑出境定居的歷史、起因、人數、地點分布、從事職業和僑團等作了全面記述,詳細介紹了落實華僑政策,以及華僑、港澳同胞各時期投資、捐資、支援家鄉建設等具體情況。
江門毗鄰港澳,水網密布,優越的地理位置、環境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促使其對外貿易及口岸建設起步早、發展快。據此,志中分設《外經外貿》、《口岸管理》兩卷,突出反映了這一地方優勢和特色。對史事作全面、客觀、真實記述,在《政黨》卷中對“江門事件”的記述就是其中一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