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石城

江西石城

石城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因“環山多石,聳峙如城”而得名,自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建縣,迄今已有1050年歷史。石城東鄰福建省寧化縣,南抵福建省長汀、本省瑞金市,西毗寧都縣,北靠撫州地區廣昌縣。

石城處在贛州、撫州、三明、龍巖四地市的交叉點上,交通便利,自古以來,石城是進入閩西北直至粵東的主道,素有“閩粵通衢”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石城
  • 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
  • 有耕地:22.5萬畝
  • 山地:17.6萬畝
  • 別稱:“閩粵通衢”
  • 地位: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
  • 耕地面積:22.5萬畝
江西石城,石城簡介,

江西石城

江西石城
贛江源頭,武夷山下,一帶“碧水丹山,人文薈萃”之地,就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石城縣。

石城簡介

全縣有耕地22.5萬畝,山地17.6萬畝,水面7.2萬畝。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石城的農產品更具特色,白蓮、菸葉享譽全國,是著名的通心白蓮和優質烤菸基地縣,199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白蓮之鄉”和“中國菸葉之鄉”。以臍橙、牛心柿為主的果業已初具產業化規模。動植物種類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動物118種,中藥材138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6.8%,活立木蓄積量262萬立方米,尤其以毛竹豐產林、油茶林、松脂林等發展較快。
石城物產充裕,資源獨厚,已探明有鉭、鈮、鎢、錫、鐵、稀土、花崗岩、高嶺土等10多種礦產。龍崗硯石享譽中外,所制“龍硯”歷為貢品,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工業方面有化工、廣播電子、軸瓦、礦山設備製造、紡織器材、南金紙、重紙、印刷等。食品工業發展迅速,先後開發了白蓮系列綠色食品(通心白蓮、蓮子奶糊、白蓮慧仁糊、白蓮速溶粉、維他蓮子奶、營養蓮子片、蜂蜜蓮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陳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其中,茵陳茶、客家酒娘榮獲’98江西市場食品質量優勝獎。
石城有著良好的投資環境。穿境而過的206國道石城段已全面改造,縣內鄉鄉村村通公路,鄉鎮通公(砼)路率達80%,逐步構建了“十”字形國、省道二級公路網和“8”字形縣鄉公路環網。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石城創造了全省舊城先進模式;“十里長街”西華路氣勢恢宏;連線東西兩城的的主幹道琴江路和琴江大橋改造已全面竣工;縣城防洪堤建設已全面啟動;沿江路、贛江源文體廣場等一批基礎設施已相繼竣工,逐步構建了“一城兩區”的大縣城框架,一座交通便捷、基礎完善、功能合理、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新縣城逐步展現出來。
石城是贛江的發源地,物華天寶,風景秀麗,名勝眾多。既有宋寶福院塔、五龍巖摩岩石刻、楊坊村坊式亭、岩嶺永寧橋、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又有西華山、如日山、東華山、通天寨等風景奇麗的自然景色,尤其是當天高氣爽之時,站在東華山頂,猶如身處仙境,更能望見“兩省三縣”;通天寨更是遠近聞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
石城是中央蘇區全紅縣,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林彪、羅榮桓、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進行過長期的革命實踐活動。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石城有數萬人參軍參戰,為革命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後經上級批准的烈士達4000餘名。經歷過紅軍攻克紅石寨、石城阻擊戰、紅軍秋溪整編等許多重要革命事件,革命文物和遺址非常豐富。現保存完好的有毛澤東朱德觀下舊居、紅家壟紅四軍軍部舊址,虎尾坑紅十三軍軍部舊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第五次反圍剿時李獵石石城阻擊戰遺址、紅軍攻克紅石寨舊址。
石城是中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客家搖籃”、“閩粵通衢”之稱;歷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轉站。客家文化研究權威學者廖成普為石城題詞“祖根中原地,搖籃客石城”。石城又是“燈彩之鄉”,民間燈彩歷史悠久,燈彩道具、舞蹈、音樂皆極優美,是別具一格的表演藝術形式,特別是大型神話燈彩戲“花燈仙子”普晉京中南海演出,“燈彩之鄉”美譽蜚聲省內外。  目前,石城正朝著“連線閩贛的特色產品加工大縣、生態農業縣、全國的菸葉白蓮之鄉、現代客家文化名城”方向發展。
江西石城
石城客家源流
石城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的東北部,東鄰福建寧化,南抵福建長汀縣及本省的瑞金縣,西毗寧都,北*廣昌;地處東徑116ο05’46”至116ο38’03”,北緯25ο’57‘47”至26ο36’13”之間。南北同經長71.8公里,東西緯寬53.7公里,全縣總面積1581.53平方公里。縣內多山,四周山嶺環繞,位於贛閩交界的武夷山脈中段的西側。千里贛江起源於石城縣洋地管理區的石寮崬,縣內的琴江河是貢江的二級支流。
石城境內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兩漢以後人口漸多,這裡先後隸屬於都、揭陽、陂陽、虔化等縣。隋開皇年間,在今琴江鎮地建置場,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場為縣,因其地山多石,聳峙如城故名石城。建縣後,初隸江南西道昭信軍,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起隸屬虔州,元(朝)元貞二年(1296)屬贛州路寧都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屬贛州府。
石城由於地處偏遠,境內群山環繞、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量充足,是躲避戰亂求生存的理想之地。由於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在戰亂時期對躲避戰亂的外來移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晉末、唐、宋及明清時期,以中原大地為中心的區域出現過五次較大的戰亂,從而導致了古代歷史上出現過五次較大的人口遷徙。為躲避戰亂,大量的中原漢人遷徙到石城及其周邊地區定居、繁衍。這些中原漢人與當地土著兼併,融合、同化、改造、創新,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最終形成了漢民族中獨具特色的客家人。石城成了客家民系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客家人最大的集散地及中轉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