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中國秘境之旅

江西婺源——中國秘境之旅

《江西婺源——中國秘境之旅》作者:卞利,走進這些獨具特色的城鎮、鄉村和景區,解讀其形成、發展和存在的原因,追循數百年前先祖的生活意韻,感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圍、遠古傳承的生活方式及深厚的人文底蘊,你會得到永久的精神享受。

基本介紹

  • 書名:江西婺源——中國秘境之旅
  • 作者:卞利
  • ISBN:9787503225130
  • 類別:旅遊
  • 頁數:168
  • 出版社中國旅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卷一 大好山水,卷二 朱熹的家鄉,卷三 婺綠,特景,

圖書信息

作 者:卞利 著出 版 社:中國旅遊出版社
江西婺源——中國秘境之旅
出版時間:2005-1-1
版 次:1
頁 數:166
印刷時間:2005-1-1
紙 張:膠版紙
I S B N:9787503225130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婺源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境內林木蔥鬱、峰巒疊嶂、溪流潺、空氣純淨,生態環境甚為優越,數十個原始古樸、頗具徽派建築風格的美麗村鎮,散落在風光旖旎的青山碧水間。婺源自然風光秀美且人文景觀眾多,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規模氣派、雕刻精美的明清古宅,更有無數古祠、驛道、廊橋,無不充滿豐厚而悠長的歷史文化底蘊。婺源的故鄉野村寨頗有鐘靈毓秀之氣,它們或隱現於青翠山間,或倒映在清溪湖面,讓人飽領那天人合一、返璞歸真的美妙意境,因而有中國最美的鄉村的美譽。
本書全面介紹了素有“中國最美的鄉村”的江西省婺源縣自然環境、文化遺蹟和風土民情,特別對婺源的厚實文化底蘊的揭示,頗具特色。對婺源古村落、古橋、古茶事以及旖旎的自然風光,更是以優美歡暢的文字,首次公開而完整地予以闡述。本書適合於旅遊者、徽學和地域文化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卞利,男,漢族,1964年9月生。安徽省泗縣人。1985年畢業於安徽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江西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學位。1997-1998年度在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做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社會學碩士生導師,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中國社會史學會和中國明史學會理事。
自1986年至今,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人民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農史》、《明史研究》、《文獻》和《讀書》等公開出版的學術報刊上發表明清區域社會經濟史、鄉村社會變遷史、災荒史和法制史等領域的研究論文60餘篇。
先後參加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多項,獨著《胡宗憲評傳》(26萬字,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5月版),合著《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60萬字,本人負責明清部分12萬字,黃山書社2001年5月版)、《新時期中國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3月版)、《災荒與中國社會歷史結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版)和《中國年譜詞典》(百家出版社1997年5月版)等。現正在負責承擔的課題有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明清民事法律規範的調整與農村基層社會的穩定》、教育部重大課題《徽州文化遺存的調查與研究》等。

目錄

卷一 大好山水

“婺”是一條河
八分半山
地下世界
古樹之鄉

卷二 朱熹的家鄉

文公闕里,東南鄒魯
十戶之村,不廢誦讀
科甲聯第,名人輩出

卷三 婺綠

婺源茶史
茶文化
茶商情
卷四 中國最美的鄉村
山環抱,水縈繞

特景

涵虛洞
地處通元觀村南馬山山腰上的涵虛洞,是靈岩占洞群中又一奇妙的岩洞。此洞面積多達7200平方米,上下竟然有七層之多。若計遊程洞深的話,大約也有2100米的長度。走進涵虛洞內,只見遍地都是嶙峋的怪石,瀰漫而濃密的陰霧,頃刻向你襲來,使人仿佛有一種虛幻若夢的感覺,涵虛洞之名也便由此而產生。涵虛洞中的景觀奇特瑰麗,讓人目不暇接,眼棚繚亂。
七層景觀各具特色,各顯風采。首層的景觀根據景色特點,被命名為“湖光山色”。正中的石筍挺立,酷似鎮鬥神,於是被雅稱為“鎮鬥神將”,石筍旁還有“三潭印月”、“犀牛飲水”、“珠落玉盤”等精巧別致的景點。如果在這自然神韻的岩洞中,我們還想找尋一點人文景觀的話,那么可以抬首四壁,明清時期名家題墨竟然還保存有數百餘處!進入第二層,石幔、石乳迎面撲來,洞頂的滴水在泥潭中形成酷似五趾並列的造型,相傳這是八仙之一鐵拐李的涉水仙跡。此層景觀也因此被稱為“泥潭仙蹤”。在該層景觀中,高約丈許的“中流砥柱”巨石上,刻有200多人的題詞。再往前行,月門頓開,迎面岩上“第一東南洞,禮官唐宋游”十個石刻大字格外顯眼。第三層的景觀被命名為“翰墨遺香”,這一層岩壁上匯集了唐宋以來歷代名家題詞,舉凡遊記、詩詞、題字等,不下數百處。漫步其間,就像步入書法藝術的殿堂。民族英雄“岳飛游此”的題刻,尤其使人想起“待從頭收拾舊山河”那首《滿江紅》的壯麗詩篇!越過鐘乳石結成的如錦幔低垂的“龍門瀉玉”景觀,便步入“虛谷連環”的第四層,一洞套著一洞的連環洞,是這一層中最具個性特色的景觀。從十丈崖緣壁而下,即進入了岩洞的第五層“雪崖香嶺”。這層連觀景都顯得驚心動魄,左觀懸崖乾尺,右盼三峰插頂,至“劍背”景點處,景色更為險峻刺激。清幽的第六層名為“曲徑通幽”,在一片石林的溪水中,“鯤化南溟”、“江豚鼓浪”、“仙槎泛海”,似乎更具人文關懷,這是否是在祝福遠方的遊人“一帆風順”呢?在這層景觀中,由石乳所凝結成的層台,好像是高閣寺剎,清代著名天文學家沖田人齊彥槐所題的“第一洞天”,也赫然顯現在此處的岩壁上。游完了涵虛洞的六層景觀後,也許我們該向它作最後的告別了,黑暗中,我們進入了“江峽夜航”。這是七層景觀中最後的一層景觀,放眼洞內,一條地下長河汩汩流淌,淙淙不絕。在洞內小溪上泛舟,或許會別有一番情趣。我們從一個位於半山麓中的洞口走出,這其實就是涵虛洞的出口了。遊覽了涵虛洞,我們意猶未盡,可是還有機會像南宋胡康國所題刻的那樣,“寄跡塵寰殫宿願,他年還向洞中歸”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