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無題一百首

《江行無題一百首》是唐代詩人錢珝的組詩作品,是作者被貶為撫州司馬赴任途中所作的一組寫景詩,主要描寫長江兩岸的秀麗風光,同時作者也對中晚唐時期軍閥混戰給人民造成的損害表示深切的同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江行無題一百首》
  • 作品別名:《江行無題》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錢珝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江行無題一百首
傾酒向漣漪,乘流欲去時。寸心同尺璧,投此報馮夷。
江曲全縈楚,雲飛半自秦。峴山回首望,如別故鄉人。
浦煙含夜色,冷日轉秋旻。自有沈碑在,清光不照人。
楚岸雲空合,楚城人不來。只今誰善舞,莫恨廢章台。
行背青山郭,吟當白露秋。風流無屈宋,空詠古荊州。
晚來漁父喜,網重欲收遲。恐有長江使,金錢願贖龜。
去指龍沙路,徒懸象闕心。夜涼無遠夢,不為偶聞砧。
霧雲疏有葉,雨浪細無花。穩放扁舟去,江天自有涯。
好日當秋半,層波動旅腸。已行千里外,誰與共秋光。
潤色非東里,官曹更建章。宦遊難自定,來喚棹船郎。
夜江清未曉,徒惜月光沉。不是因行樂,堪傷老大心。
翳日多喬木⑴,維舟取束薪⑵。靜聽江叟語⑶,儘是厭兵人⑷。
箭漏日初短,汀菸草未衰。雨餘雖更綠,不是采苹時。
山雨夜來漲,喜魚跳滿江。岸沙平欲盡,垂蓼入船窗。
渚邊新雁下,舟上獨淒涼。俱是南來客,憐君綴一行。
雲密連江暗,風斜著物鳴。一杯真戰將,笑爾作愁兵。
柳拂斜開路,籬邊數戶村。可能還有意,不掩向江門。
不識相如渴,徒吟子美詩。江清惟獨看,心外更誰知。
牽路沿江狹,沙崩岸不平。盡知行處險,誰肯載時輕。
憔悴異靈均,非讒作逐臣。如逢漁父問,未是獨醒人。
水含秋夜靜,雲帶夕陽高。詩癖非吾病,何妨吮短豪。
帶舟維古岸,還似阻西陵。箕伯無多怒,回頭詎不能。
秋雲久無雨,江燕社猶飛。卻笑舟中客,今年未得歸。
帆翅初張處,雲鵬怒翼同。莫愁千里路,自有到來風。
佳節雖逢菊,浮生正似萍。故山何處望,荒岸小長亭。
月下江流靜,村荒人語稀。鷺鴛雖有伴,仍共影雙飛。
斗轉月未落,舟行夜已深。有村知不遠,風便數聲砧。
一驚沙鳥迅,飛濺夕陽波。不顧魚多處,應防一目羅。
行到楚江岸,蒼茫人正迷。只如秦塞遠,格磔鷓鴣啼。
漸覺江天遠,難逢故國書。可能無往事,空食鼎中魚。
岸草連荒色,村聲樂稔年。晚晴貪獲稻,閒卻彩菱船。
灘淺多游鷺,江清易見魚。怪來吟未足,秋物欠紅蕖。
蛩響依沙草,螢飛透水煙。夜涼誰詠史,空泊運租船。
睡穩葉舟輕,風微浪不驚。人居蘆葦岸,終夜動秋聲。
自念平生意,曾期一郡符。可知因謫宦,斑鬢入江湖。
水天涼夜月,不是少清光。好景隨人物,秦淮憶建康。
古來多思客,搖落恨江潭。今日秋風至,蕭疏過沔南。
映竹疑村好,穿蘆覺渚幽。漸安無曠土,姜芋當農收。
煙渚復煙渚,畫屏休畫屏。引愁天末去,數點暮山青。
秋風動客心,寂寂不成吟。飛上危檣立,鶯啼報好音。
見底高秋水,開懷萬里天。旅吟還有伴,沙柳數枝蟬。
九日自佳節,扁舟無一杯。曹園舊樽酒,戲馬憶高台。
兵火有餘燼⑸,貧村才數家。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⑹。
渚禽菱芡足,不向稻粱爭。靜宿涼灣月,應無失侶聲。
輕雲未撲霜,樹杪橘初黃。行是知名物,過風過水香。
土曠深耕少,江平遠釣多。平生皆棄本,金革竟如何。
海月非常物,等閒不可尋。披沙應有地,淺處定無金。
風晚冷颼颼,蘆花已白頭。舊來紅葉寺,堪憶玉京秋。
渺渺望天涯,清漣浸赤霞。難逢星漢使,烏鵲日乘槎。
風好來無陣,雲開去有蹤。釣歌無遠近,應喜罷艨艟。
吳疆連楚甸,楚俗異吳鄉。謾把樽中物,無人啄蟹黃。
岸綠野煙遠,江紅斜照微。撐開小漁艇,應到月明歸。
雨餘江始漲,漾漾見流薪。曾嘆河中木,斯言憶古人。
垂露晚猶濃,清風不易逢。涉江雖已晚,高樹搴芙蓉。
乘舟維夏口,煙野獨行時。不見頭陀寺,空懷幼婦碑。
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風。數株曾手植,好事憶陶公。
舟航依浦定,星斗滿江寒。若比陰霾日,何妨夜未闌。
近戍離金落,孤岑望火門。惟將知命意,瀟灑向乾坤。
叢菊生堤上,此花長後時。有人還採掇,何必在春期。
景夕殘霞落,秋寒細雨晴。短纓何用濯,舟在月中行。
堤壞漏江水,地坳成野塘。晚荷人不折,留取作秋香。
左宦終何路,攄懷亦自寬。襞箋嘲白鷺,無意喻梟鸞。
樓空人不歸,雲白去時衣。黃鶴無心下,長應笑令威。
白帝朝驚浪,陽台暮映雲。等閒生險易,世路只如君。
櫓慢生輕浪,帆虛帶白雲。客船雖狹小,容得瘦將軍。
靜看秋江水,風漸浪微平。人間馳競處,塵土自波成。
風借帆方疾,風回棹卻遲。較量人世事,不校一毫釐。
咫尺愁風雨⑺,匡廬不可登⑻。只疑雲霧窟,猶有六朝僧⑼。
江草何多思,冬青尚滿洲。誰能驚鵩鳥,作賦為沙鷗。
幸有煙波興,寧辭筆硯勞。緣情無怨刺,卻似反離騷。
沙上獨行時,高吟到楚詞。難將垂岸蓼,盈把當江蘺。
秋寒鷹隼健,逐雀下雲空。知是江湖客,無心擊塞鴻。
幽懷念煙水,長恨隔龍沙。今日滕王閣,分明見落霞。
江流何渺渺,懷古獨依依。漁父非賢者,蘆中但有磯。
風雨正甘寢,雲霓忽曉晴。放歌雖自遣,一歲又崢嶸。
幽思正遲遲,沙邊濯弄時。自憐非博物,猶未識鳧葵。
曾有煙波客,能歌西塞山。落花惟待月,一釣紫菱灣。
千頃水紋細,一拳嵐影孤。君山寒樹綠,曾過洞庭湖。
光闊重湖水,低斜遠雁行。未曾無興詠,多謝沈東陽。
晚菊繞江壘,忽如開古屏。莫言時節過,白日有餘馨。
日落長亭晚,山門步障青。可憐無酒分,處處有旗亭。
遠岸無行樹,經霜有伴紅。停船搜好句,題葉贈江楓。
身世比行舟,無風亦暫休。敢言終破浪,惟願穩乘流。
數畝蒼苔石,煙濛鶴卵洲。定因詞客遇,名字始風流。
興閒停桂楫,路好過松門。不負佳山水,還開酒一樽。
短楫休敲桂,孤根自駐萍。自憐非劍氣,空向斗牛星。
高浪如銀屋,江風一發時。筆端降太白,才大語終奇。
細竹漁家路,晴陽看結罾。喜來邀客坐,分與折腰菱。
平湖五百里,江水想通波。不奈扁舟去,其如決計何。
數逢雲斷處,去岸映高山。身到章江日,應猶未得閒。
一灣斜照水,三版順風船。未敢相邀釣,勞生只自憐。
江雨正霏微,江村晚渡稀。何曾妨釣艇,更待得魚歸。
新野舊樓名,潯陽勝賞情。照人長一色,江月共淒清。
願飲西江水,那吟北渚愁。莫教留滯跡,遠比蔡昭侯。
湖口分江水,東流獨有情。常時好風物,誰伴謝宣城。
潯陽江畔菊,應似古來秋。為問幽棲客,吟時得酒不。
高峰有佳號,千尺倚寒風。若使爐煙在,猶應為上公。
萬木已清霜,江邊村事忙。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
楚水苦縈迴,征帆落又開。可緣非直路,卻有好風來。
遠謫歲時晏,暮江風雨寒。仍愁繫舟處,驚夢近長灘。

注釋譯文

⑴翳:遮蓋。
⑵維:系。束薪:捆柴。
⑶江叟:江邊的老頭兒。語:談論。
⑷厭兵:厭恨戰亂。
⑸餘燼:指兵災之後殘存的東西。燼:火灰。這句意為戰爭初息。
⑹這兩句說:早晨無人爭渡,唯有殘月的寒光投入渡口沙灘。寫戰後農村凋敝,人煙稀少的破落景象。
⑺咫尺:比喻距離極近。
⑻匡廬:廬山的別稱。原名南障山,相傳殷、周時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這兩句說:匡廬近在咫尺,可是因為風雨阻隔,無法攀登,叫人生愁。
⑼六朝僧:六朝時佛教盛行,廬山多有高僧居住。這兩句寫廬山為雲霧縈繞,呈現出縹緲虛幻,令人莫測高深的景象。

作品鑑賞

錢珝的《江行無題一百首》,是他赴撫州司馬任途中所作。詩人用五言絕句的形式,描寫著大江兩岸的美麗動人風光,連綴觀之,仿佛一幅萬里長江的巨幅長卷,生機盎然。這裡選擇第十二、四十三、六十八首進行賞析。
第十二首(“翳日多喬木”)是從江叟厭戰的談吐中透露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第四十三首(“兵火有餘燼”)則是從曉渡冷落的景象中含蓄地譴責了軍閥朱溫、楊行密等在長江流域混戰的罪惡,暗示出詩人的厭戰之情。這兩首詩歌的主題相近,而表現藝術卻不盡相同。
第十二首是詩人直接出場,錄其所聞;第四十三首則純屬客觀描摹景象。第十二首結句含意比較外露,但卻不是詩人直抒胸臆之辭;第四十三首的結句則非常含蓄,如果不聯繫首句“兵火”之語,幾乎使人不易覺察詩人對戰亂的譴責之情。由於在這兩首詩中詩人均以客觀抒情詩人的姿態出現,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詩境、詩情具有冷靜的客觀真實性,從而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第六十八首詩以“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作為開頭,隨手將題目中“江行”的意思鑲嵌在內,但沒有明說,只是從另一角度隱隱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寫作手法。“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離極近。“匡廬”即指廬山。近在咫尺,本是極易登臨,說“不可登”,是什麼原因呢?這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廬山腳下,卻為風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寫出了使人發愁的“風雨”之勢,“愁”字則透出了詩人不能領略名山風光的懊惱之情。“不可登”,不僅表示了地勢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與山崖之間隔水仰望的空間關係。詩人僅僅用了十個字,即道出當時當地的特定場景,下筆非常簡巧。
一般說來,描寫高山流水的詩歌,作者多從寫形或繪色方面去馳騁彩筆;此詩卻另闢蹊徑,以引人入勝的想像開拓了詩的意境:“只疑雲霧窟,猶有六朝僧”。廬山為南朝佛教勝地,當時山中多名僧大師寄跡其間。這些往事陳跡,成了詩人聯想的紐帶。仰望高峰峻岭,雲霧繚繞,這一副奇幻莫測的景象,不能不使詩人浮想翩翩:那匡廬深處,煙霞洞窟,也許仍有六朝高僧在隱身棲息吧。此種跡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廬的神奇色彩。廬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詩人卻“只疑”佛窟高僧,可見情致的高遠和詩思的飄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極好,寫出了山色因雲雨籠罩而給人的或隱或現的感覺,從而使讀者產生意境“高古”的聯想。“只疑”和“猶有”之間,一開一闔,在虛幻的想像中滲入似乎真實的判斷,更顯得情趣盎然。
第六十八首詩以疑似的想像,再現了詩人內心的高遠情致。寫法上,似用了國畫中的“滃”寫技法,以淡淡的水墨來渲染煙霧迷濛的雲水,虛虛實實,將廬山寫得撲朔迷離,從而取代了正面寫山的有形筆墨,確可視為山水詩中別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作者簡介

錢珝,唐代詩人。字瑞文,吳興(今浙江湖州)人。錢起曾孫。公元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舉進士,累遷尚書郎。乾寧(唐昭宗年號,公元894—898年)初官至中書舍人。後出為撫州(今屬江西)司馬。《全唐詩》錄存其詩一百零八首,編為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