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犁

江東犁

始於唐代江南地區,古代人民用來勞動耕作的工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東犁
  • 地位:犁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工具
  • 優點:克服了直轅犁“迴轉相妨”的缺點
  • 別稱:曲轅犁
地位,發展歷程,出現,構造,優點,意義,

地位

犁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工具,某種意義上來說,犁是農業的象徵,因此從事農業的人甚至被稱為“扶犁之手”

發展歷程

犁是用來破土和翻土的。然而,從犁發展的角度來說,破土的功能在前,翻土的功能在後。犁的原形耒耜即已有破土的功能。耒是從採集時所用的挖掘植物的尖木棍發展而來,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以後在下端安一橫木便於腳踏,入土容易。再後單尖演變為雙尖,稱為雙齒耒。單尖耒的刃部發展成為扁平的板狀刃,就成為耜。所以耒耜雖然經常合稱,但耒和耜還是有區別的。耒的下端是尖錐式,耜的下端是平葉式。
但耒耜不是犁。一個最顯著的區別在於耒耜破土是人的推拔間歇進行,如同現在人們所用的鍬和鏟,而犁是由動力(主要是畜力)牽引的,一改間歇推拔為連續行進。犁的出現可能是人們改變耒耜使用方法的結果。最初人們使用耒耜時,為了提高效率,往往採用合力並耕的方式,兩人並排同時推拔,後來改為一人在前用力牽引,一人在後扶耒柄,這時耒就成為犁了。(耒耜的使用方法圖,耒到犁的轉變圖)
犁的破土能力主要取決於犁頭的鏵。犁的改進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主要表現在鏵上面,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石犁鏵,商代出現了金屬的青銅犁鏵,春秋戰國以後,鐵犁鏵開始普及,隨著鐵犁鏵的出現,犁的改進開始由鏵轉向整體結構。漢代出現了犁壁,這是一個加在犁鏵上端的裝置,它可以取到翻土和碎土的作用。它的創製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之一。漢代耕犁的已經具備犁轅、犁箭、犁床、犁梢等部件。雖然犁轅的長短有別,但都是直的,因此稱為直轅犁,與後世所見的曲轅犁不同。

出現

曲轅犁的出現和南方水田耕作分不開。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比較起來,面積都比較小,耕作時經常要拐彎,這就要求犁比較輕便和靈活。曲轅犁便具有這一特點。它出現於唐代的江南地區,所以又稱為“江東犁”。

構造

陸龜蒙在《耒耜經》一文中對於江東犁的結構與功能都作了詳細的描述。江東犁系由十一個零件組成的農具,所謂“木與金凡十有一事”,十一個零件包括:犁鑱、犁壁、犁底、壓鑱、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犁盤。其中除犁鑱和犁壁是由金屬鑄造而成的以外,其它皆由木製而成,具體形制和功用如下:犁鑱,長一尺四寸,寬六寸,用於起垡,即切開土塊和切斷草根。犁壁,長寬各約一尺,略呈橢圓形,用於覆垡,即翻轉犁起的土塊,並將雜草和植物殘株壓於土下。犁底,即犁床。長四尺,寬四寸,其前端嵌入犁鑱,用以固定犁的位置並穩定犁體。壓鑱,寬四寸,長二尺。其作用在於固定犁壁,並緊壓犁鑱於犁底,因此也有固定犁鑱的作用。策額,長一尺六寸,用以固定犁壁。犁箭,即犁柱,高三尺,下端貫穿在策額、壓鑱和犁底的孔中,並把它固定在一起,上端貫穿貫穿犁轅,並將犁轅的位置固定。犁轅,長九尺,其形象車蓋中間隆起的部分。轅的一端與犁梢相連,另一端與犁盤相連,中間適當位置鑿孔,套在犁箭上。是承受牽引的主要部分。犁評,長一尺三寸,形如長槽,套在犁箭與轅相併交向上延伸的部分之上。評的底面平滑,便於進退,上面的前端較厚(高),後端較薄,中間刻成若干梯級,用以控制耕地的深淺。犁建,是一根彎曲的木插簫,功用在於限制犁轅、犁評,不致於從犁箭上端滑脫。大小要求適度。犁梢,即犁柄,長四尺五寸。“梢取舟之尾”,即指梢的形狀象船的尾部向上向後翹起的部分。梢裝於犁底後端,並在往上的一尺五寸處,鑿一孔與犁轅的後端的榫頭相接,再上略向後傾斜,末端的粗細以便魚手握為度。犁梢實際上是操作桿,耕者用以控制犁鑱入土的寬窄,正進破土面較寬,側進破土面較窄。實際使用時拐彎掉頭處常使用側進,而拐彎過後,則用正進。犁梢還具有控制耕地深淺的作用,深耕時,將犁梢向上提起,淺耕時則相反。比之犁評在控制耕地深淺方面更為靈活,因為犁評的每次調整都必須停下來進行,而且一經調整則相對固定,而犁梢則可以通過耕者的靈活掌握,隨時地調整耕地之深淺。由於犁梢具有控制耕地深淺的功能,而隨著耕地經驗的積累,耕者更願意通過犁梢來控制耕地的深淺,後世一些耕犁並無犁評這一結構。犁盤,長三尺,略彎曲,中間一點和犁轅的前梢系連,可以轉動,便於犁身擺動和行進時掉轉方向。不過江東犁的犁轅與犁盤還是直接聯結的。這種聯結方法,牛駕犁耕地時轉動仍欠靈活。為了克服這一缺點,宋元時期在犁盤與犁轅之間加上了一副鉤環,使其“耕時旋擐犁首,與軛相為本末,不與犁為一體”,從而增加了它的靈活性,並形成了中國傳統耕地方式“牛犁相聯”的新形制。

優點

江東犁和先前的犁相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曲轅和犁盤的出現,淘汰了犁衡(肩軛)犁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工具,克服了直轅犁“迴轉相妨”的缺點,操作起來更為靈活自如,尤其便於轉彎,這對於“其田高下闊狹不等”的“南方水田”來說,是最為適用的。第二,犁評和犁梢的出現,使得入土的深淺,起土的寬窄更加隨心所欲。先前的犁並沒有犁評這一結構,而犁梢與犁底是連成一體的。第三,江東犁不僅出現了專門用以控制耕地深淺的犁評,而且有了犁梢和犁底的分工。犁底修長,便於耕作時保持平穩,做到深淺一致。犁梢則通過人手的上下左右操作,來控制耕地的深淺和耕垡的寬窄。這三個方面的特點較好地適應了南方水田耕作的需要。儘管它在某些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但中國傳統步犁至此已基本定型。

意義

江東曲轅犁在華南推廣以後,逐漸傳播到東南亞種稻的各國。17世紀時荷蘭人在印尼的爪哇等處看到當時移居印尼的中國農民使用這種犁,很快將其引入荷蘭,以後對歐洲近代犁的改進有重要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