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綠牡丹茶

江山綠牡丹茶

江山綠牡丹茶,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江山綠牡丹茶始制於唐代,北宋文豪蘇東坡譽之為“奇茗”,明代正德皇帝命名為綠茗,列為御茶。民國時絕跡,至1980年重新研製出來,命名為江山綠牡丹。江山綠牡丹茶,形似牡丹,色綠顯毫;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勻成朵。其獨特的品質特徵:鵝黃柳綠,暗香盈袖。2018年,江山市擁有茶園面積5.15萬畝,茶葉產量2250噸,產值1.85億元。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江山綠牡丹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山綠牡丹茶
  • 產地名稱: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
  • 品質特點:形似牡丹,色綠顯毫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651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2月12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氣候特徵,土壤特點,水文特點,植被資源,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江山綠牡丹茶,形似牡丹,色綠顯毫;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勻成朵。其獨特的品質特徵:鵝黃柳綠,暗香盈袖。

營養價值

江山綠牡丹茶理化指標在水分、胺基酸、水浸出物的含量應符合表2要求:
表2 江山綠牡丹茶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水分(質量分數)/%
≤6.5
水浸出物含量(質量分數)/%
≥39.0
胺基酸含量(質量分數)/%
≥3.0
總灰分含量(質量分數)/%
≤6.5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江山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錢江源頭,山地丘陵占88.8%,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部為河谷地帶,東南部為仙霞嶺山脈,素有“東南鎖鑰”之稱,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1500.3米;西北為懷玉山支脈,以低山為主,最高峰湖山尖895.4米;境內森林茂密,山間時常雲霧繚繞,自然環境優越,加上雨量充沛,溫暖濕潤,小氣候獨特,為茶葉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生態和自然條件。
江山綠牡丹茶江山綠牡丹茶

氣候特徵

江山市地處中亞熱帶北部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四季冷暖乾濕分明,光照充足,降雨充沛,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7.1℃,降水量1650-2200毫米,市境相對濕度75%-85%,日照時數2063.3小時左右,無霜期249.7天左右。冷暖乾濕分明、光照充足和晝晚溫差大、多雲霧等氣候特點,適宜茶葉的高產優質。

土壤特點

土壤以含石礫的紅壤或黃壤為主,通透性良好,主要土壤pH值4.5-6.5,有機質含量25-35克/千克,全氮含量1.5-2.5毫克/千克,有效磷含量10-25毫克/千克,速效鉀含量80-150米克/千克。

水文特點

江山市年徑流總量22.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20.5億立方米,地下徑流2.3億立方米。主要河流為江山港江,上游地貌錯縱,源流有較多,如:東積溪、內坑溪、梅溪、東家嶺溪、周村溪、白水灣溪、東坑溪、小巒口溪、王壇溪、三卿口溪、廣渡溪、鳳林小溪、卅二都溪、游溪、棠坂溪、洋橋小溪、橫渡溪、長台溪、達河溪、三橋溪、大橋頭溪、趙家溪、百廿秤溪、新村小溪、龍溪、青陽殿溪、破溪、路頭溪、傅竹街溪等29條主要支流。市域內山塘水庫636個,其中白水坑、峽口、碗窯等三大水庫庫容達5.178億立方米,形成空氣濕度大、漫射光多和茶葉種植生產地區域性小氣候,有利於茶葉的生長和品質的穩定。

植被資源

江山自然植被有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灌叢4個組、7個類型、15個群系,木本植物有87科、232屬、643種,茶園周邊的林木能減少茶樹的太陽光直射時間,增加漫射光的數量,有利於茶葉品質的提高和茶樹害蟲天敵的生存,不利於茶樹害蟲的大發生,確保茶葉農產品質量安全。
江山綠牡丹茶江山綠牡丹茶

歷史淵源

江山綠牡丹茶始制於唐代,北宋文豪蘇東坡譽之為“奇茗”,明代正德皇帝命名為綠茗,列為御茶。民國時絕跡,至1980年重新研製出來,命名為江山綠牡丹。
據江山市志載: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杭州任太守時,品嘗了毛滂從江山捎來的仙霞茶更是讚不絕口,稱之“奇茗極精”。蘇東坡在《答毛滂書》中說:“……寄示奇茗極精,而丰南來未始得也,亦時復有山僧,逸民可與同嘗,此外,但緘而藏之”。
2015年,“江山綠牡丹”江山市舉行開茶節。
江山綠牡丹茶江山綠牡丹茶

生產情況

2013年,江山市茶園面積4.82萬畝,茶葉總產量2120噸,茶葉農業產值1.73億元。
2016年,江山市茶園面積達5.1萬畝,產值逾1.5億元。
2017年,江山市有江山綠牡丹茶生產規模5.1萬畝,年產量2150噸,保護區域面積25萬畝。
2018年,江山市擁有茶園面積5.15萬畝,茶葉產量2250噸,產值1.85億元。
江山綠牡丹茶江山綠牡丹茶

產品榮譽

綠牡丹茶自問世以來,先後榮獲省部級各類獎項30多項,1986年,被評為優質名茶,載入《中國土特產大全》;1994年,獲中國茶葉學會“中茶杯”一等獎;1995年,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質獎;2000年,獲西湖博覽會第二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2001年,獲“會稽杯”浙江精品名茶金獎、第四屆“中茶杯”一等獎、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2002年,獲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金獎、浙江農業博覽會金獎;2009年,獲第八屆“中茶杯”一等獎。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江山綠牡丹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江山綠牡丹茶江山綠牡丹茶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江山綠牡丹茶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衢州市江山市所轄雙塔街道、虎山街道、上余鎮、四都鎮、大陳鄉、碗窯鄉、賀村鎮、清湖鎮、新塘邊鎮、壇石鎮、大橋鎮、鳳林鎮、峽口鎮、廿八都鎮、保全鄉、長台鎮、石門鎮、張村鄉、塘源口鄉總計19個鄉鎮(街道)280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8°22′37″-118°48′48″,北緯28°15′26″-28°53′27″。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 產地要求:江山綠牡丹茶選擇在距離交通主幹道200米以外,遠離廠礦企業等污染源,生態環境好的低山緩坡和含石礫的紅壤、紅黃壤、黃壤、黃泥沙土,母質以殘原積土、坡積土、洪積土、沖洪積土為主,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6.5,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土質通透性好。空氣、土壤、水等生產環境須符合無公害生產要求。
2 品種範圍:以“鳩坑種”、“龍井43”、“浙農113”、“浙農117”、“迎霜”等為主。
3 生產控制:江山綠牡丹茶生產種植加工有其特定的生產和技術要求,必須對苗木、種植、採摘、分級、加工和貯存等環節進行全程控制。
3.1 種植
3.1.1 苗木:苗木選擇應符合GB 11767-2003 茶樹種苗的要求。
3.1.2 茶園規劃
3.1.2.1 茶園應選擇交通便利、水資源充足,坡度25°以下山坡地或丘陵地並遠離污染源。
3.1.2.2 道路設定:根據園地規模、地形、地貌等條件設定合理的道路系統,包括主道、支道及操作道。
3.1.2.3 茶園四周應有防風林或隔離林帶,茶園區域內不適合種茶的空地應植樹造林,主要道路、溝渠兩邊種植行道樹,梯壁坎邊種草。
3.1.3 開墾
3.1.3.1 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可直接開墾,深度50厘米。坡度15°以上坡地,按等高水平線砌築梯地,梯面寬應在150厘米以上,然後初墾,深度50厘米。
3.1.3.2 在定植前進行復墾,深度20厘米-30厘米。
3.1.4 定植
3.1.4.1 定植時間:春季定植為2月中旬至3月中旬;秋季定植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
3.1.4.2 定植密度
單條栽:行距150厘米,株距30厘米,每穴茶苗2株-3株,每666.7平方米基本茶苗數3000株-4000株;
雙條栽: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每穴茶苗2株,每666.7平方米基本苗數5000株-5500株。
3.2 茶園管理
3.2.1 定期耕作
3.2.1.1 淺耕:每年2月中下旬開始淺耕,深度5厘米-10厘米。
3.2.1.2 中耕:春茶採制結束後即進行中耕,深度10厘米-15厘米。
3.2.1.3 深耕:每年或隔年一次,一般在9-10月進行。在茶行中深挖,深度20厘米以上。
3.2.2 施肥
3.2.2.1 施肥時期:2月中下旬,施春茶催芽肥;5月上中旬,夏茶前追肥;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秋茶追肥;9月-11月,秋冬季結合深耕施基肥。
3.2.2.2 施肥種類:基肥以有機肥為主;追肥以無機氮為主,磷、鉀肥為輔。
3.2.2.3 施肥配比:一般按氮:磷:鉀為3:1:1比例配施。
3.2.3 樹冠管理
3.2.3.1 定型修剪
3.2.3.1.1幼齡期茶樹、台刈後茶樹通過定型修剪促進側枝形成,培養骨幹枝,使其形成廣闊的採摘面。定型修剪時間: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時進行;第二次在移栽定植後一周年春茶前進行;第三次在移栽定植後二周年春茶採摘後進行。
3.2.3.1.2定型修剪高度與方法:第一次在離地18厘米-20厘米處用整枝剪剪去主桿枝;第二次在離地30厘米-35厘米左右處用修枝剪剪去余枝;第三次在離地45厘米-50厘米左右處用修枝剪將樹冠剪平。
3.2.3.2 輕修剪
輕修剪的對象為成齡茶園,每年進行1次,剪去樹冠面上突出枝,控制茶樹高,平整冠面。深度約5厘米左右,時間宜在春茶後(5月中下旬)進行。
3.2.3.3 重修剪
將衰敗茶樹的地上部枝條剪去1/2或1/3,時間宜在春茶後(5月中下旬)進行。
3.2.3.4 台刈
將衰老茶樹上部枝條離地5厘米-10厘米處全部台刈,一般在春茶後進行。
3.2.3.4 修邊
樹冠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茶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15厘米-20厘米的間隙。
3.2.4 病蟲草害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開展茶樹病蟲草綜合治理,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合理運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控制茶園病蟲草害;因地制宜使用化學防治措施,推廣使用茶樹中允許套用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遵循GB/T 8321.10-2018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等相關法規;嚴格執行茶園禁用農藥有關規定及農藥安全間隔期。
3.3 原料要求
3.3.1 採摘
3.3.1.1 採摘標準:單芽至一芽二葉。
3.3.1.2 採摘時間:一般從2月底到3月初開始,以茶樹蓬面每平方米有10個-15個芽葉符合鮮葉質量要求即可開採。
3.3.1.3 採摘要求:先發先採、分批分次。手工採茶應提手采,不應捋采和抓采,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淨;不採雨水葉、病蟲葉、紫芽葉、對夾葉、破葉及瘦小芽葉。
3.3.1.4 盛裝:盛裝鮮葉的器具套用清潔衛生、透氣性好的籃、簍類盛器,不應使用布袋、塑膠袋等軟包裝材料密閉盛裝。
3.3.2 質量:新鮮、勻淨、芽葉完整成朵、色澤鮮綠,不應含有非茶類夾雜物。鮮葉質量分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應符合表1的要求,低於四級及劣變的鮮葉,不應作為原料驗收加工。
表1 鮮葉質量分級指標
等級
指標要求
特級
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占95%,芽葉肥壯,勻淨新鮮,不含紫芽、病蟲芽葉、對夾葉、魚葉、鱗片等。
一級
一芽一葉占80%以內,一芽一葉初展占20%以上,芽葉肥壯,勻淨新鮮,不含紫芽、病蟲芽葉、對夾葉、魚葉、鱗片。
二級
一芽一葉占80%以上,一芽二葉初展不超過20%以上,芽葉完整,勻淨新鮮,不含紫芽、病蟲芽葉、對夾葉。
三級
一芽二葉初展為主,一芽二葉不超過20%,芽葉完整,新鮮。
3.3.3 運輸與貯存
3.3.3.1 鮮葉採摘後及時運至加工場所,運輸時應避免日曬、雨淋,應貯放在潔淨、陰涼處,注意保質保鮮。
3.3.3.2 鮮葉運輸、貯存時,應輕放、輕翻、禁壓,並不應與有異味、有毒的物品混裝。
3.4加工
3.4.1 加工環境:應符合DB33/T 627-2007 茶葉生產企業場所與設備條件的規定。
3.4.2 加工工藝:攤青→殺青(傳統:蒲扇排濕)→攤涼(傳統:蒲扇快涼)→揉捻→初烘(高溫快烘)→攤涼(傳統:蒲扇快涼)→理條→復烘→整理→足乾提香。其獨特的加工工藝:高溫快烘,蒲扇快涼,護色增香。
3.4.3 攤青
3.4.3.1 攤青場地及攤青器具應潔淨衛生,室內空氣流通,無異氣味。
3.4.3.2 不同等級的鮮葉要分別攤放,上、下午鮮葉分開攤青,有表面水的鮮葉要單獨攤放,分別加工。
3.4.3.3 攤青時間3h-12h,攤青厚度3厘米以下。攤青過程中,適當輕翻散熱。失水率為10%-15%。
3.4.4 殺青
3.4.4.1 殺青方式:用平鍋傳統手工殺青或滾筒茶葉殺青機。
3.4.4.2 技術要點:
3.4.4.2.1 傳統手工殺青:採用小口徑平鍋,其口徑一般為40厘米-50厘米,投葉時鍋溫200℃左右,投葉量每鍋約0.25千克,殺青每鍋3分-5分,一人殺青,一人在旁用扇扇風。
3.4.4.2.2 機械殺青:採用40型、50型、60型、80型等型號滾筒殺青機,殺青投葉時滾筒壁溫度240℃以上,筒內空氣溫度達到110℃-140℃左右,勻速投葉,從鮮葉入筒到出筒時間需1分-1.5分,殺青葉應及時扇風攤涼。
3.4.4.2.3 殺青過程中葉質柔軟,無紅梗紅葉,無焦邊爆點,發出淡茶香,減重約為25%-30%為宜。
3.4.5 揉捻
3.4.5.1 揉捻方式:傳統手工揉捻或機械揉捻。
3.4.5.1.1 傳統手工揉捻:殺青葉應薄攤於篾匾內,並利用風力迅速冷卻後方可揉捻,採用雙手抓握150g左右殺青葉在篾匾內單向反覆推揉。需時約3分-5分。
3.4.5.1.2 機械揉捻:用25型、30型、40型等型號揉捻機,殺青葉應攤涼回潮後揉捻,按“輕-重-輕”的順序操作。每次投葉量為揉桶八成滿為宜,視在制茶葉老嫩程度不同,不加壓或輕壓揉3分-5分,使葉質柔軟,初步成形,不揉出茶汁為宜。
3.4.6 初烘
3.4.6.1 初烘方式
採用竹製烘籠或茶葉烘乾機。
3.4.6.2 技術要點
揉捻葉解塊後,應立即上烘。
3.4.6.2.1 烘籠作業
初烘時籠頂中心溫度120-100℃,按初烘前後順序從高到低;每籠攤葉量1鍋-2鍋殺青葉;每烘1分-2分翻烘一次,翻烘同時用風力冷卻。每籠翻烘3次-4次,二至三籠合併一籠再烘,當初烘葉緊握不成團,鬆手即慢慢散開時下烘攤涼。需時10分左右。初烘葉應掌握手緊握茶葉鬆手即散,稍有觸手感下烘攤涼。需時15分左右。
3.4.6.2.2 烘乾機作業
熱風溫度控制在90℃-130℃,時間約3分-10分,隨即吹涼,至手握茶葉不成團,鬆手能慢慢散開,有粘性,攤涼回潮20分-30分。
3.4.7 理條
理條機條槽上部溫度穩定在85℃時,投初烘葉1千克均勻撒在槽內。時間約5分,下機後攤涼30分。
3.4.8 復烘
3.4.8.1 復烘方式:採用竹製烘籠或茶葉烘乾機。
3.4.8.2 烘籠作業溫度:復烘時不能用明火,需用炭灰覆蓋,無煙冒出,籠頂中心溫度前期70℃左右,到後期則逐漸降至50℃左右。攤葉量:每籠攤葉量為1千克-1.5千克初烘葉。翻烘間隔時間:復烘前期每隔3分-4分翻烘一次,後期可隔5分-10分翻烘一次。翻烘時動作應輕巧。嚴防碎茶漏入火盆內冒煙。當手捻茶條全部成粉(含水率6.5%以下)時,便可下烘攤涼。
3.4.8.3 茶葉烘乾機作業:進風口溫度90℃-110℃,視茶葉乾燥情況烘一至二次,含水率降至10%以下時,下烘回潮30分以上。
3.4.9 整理
利用圓篩去除茶末,採用風選機或篾匾去除茶片。
3.4.10 足乾提香
用烘乾機足乾,溫度先高后低,控制在100℃-70℃左右。用提香機提香,時間20分-30分。
3.5 包裝
3.5.1 包裝應符合牢固、乾燥、整潔、防潮、美觀的要求,直接接觸茶葉的包裝材料應當使用無毒無害的食品級材料。
3.5.2 銷售包裝應符合SB/T 10035-1992 茶葉銷售包裝通用技術條件的規定,包裝儲運圖示標誌應符合GB/T 191-2008 包裝儲運圖示標誌的規定。
3.5.3 運輸包裝應符合SB/T 10037-1992 紅茶、綠茶、花茶運輸包裝的規定,裝卸時應輕裝輕卸。
3.6 運輸
運輸時應避免日曬、雨淋,不得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或影響產品質量的物品混運。
3.7 貯存
3.7.1 庫房應清潔、避光、無異氣味,遠離有毒,易污染的物品。
3.7.2 庫房應乾燥,配有除濕裝置,庫房的地面和牆壁有防潮材料做隔層。
3.7.3 配置冷藏設施時,庫房溫度以0℃-5℃為宜。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凡在標誌範圍內生產經營的江山綠牡丹茶,必須符合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按照農業部關於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的有關規定,對江山綠牡丹茶地理標誌的使用作如下規定:凡在標誌範圍內生產經營的江山綠牡丹茶,並按照江山綠牡丹茶生產控制技術規範種植、加工和銷售的企業(戶),在產品和包裝上使用已獲得的江山綠牡丹茶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簽訂相關契約,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江山綠牡丹茶地理標誌負有監督管理職能,定期對登記的江山綠牡丹茶地理標誌的地域範圍、標誌使用等進行監督檢查。鼓勵單位和個人對江山綠牡丹茶地理標誌使用進行社會監督。使用本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對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違反本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有關規定處罰。定期對登記的江山綠牡丹茶地理標誌的地域範圍、標誌使用等進行監督檢查。鼓勵單位和個人對江山綠牡丹茶地理標誌使用進行社會監督。使用本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對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違反本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有關規定處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