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路街道

江寧路街道

江寧路街道位於靜安區中南部,東沿西蘇州路、泰興路,西至江寧路、昌平路折西康路,南起武定路,北至安遠路。1992年有居民14713戶,42334人。設22個居民委員會。辦事處設在江寧路536弄27號。境域東傍吳淞江(今蘇州河),西有戈登路(即江寧路)貫通南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寧路街道
  • 外文名稱:Jiangninglu street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30個居委會 
  • 電話區號:021
  • 地理位置:上海市靜安區中南部
  • 面積:1.84平方公里 
  • 人口:91160 
  • 方言:吳語上海話
地理位置,區域概況,歷史沿革,解放前,解放後,社區服務,轄區單位,革命史跡,建設年鑑,社會奉獻,街道榮譽,

地理位置

江寧路街道位於靜安區中南部,東起泰興路、西蘇州河路,西沿膠州路,南起北京西路,北至安遠路,轄區面積1.84平方公里。蘇州河靜安區段是該街道與普陀為鄰的界河。

區域概況

下設30個居委會,現有居民30300戶、91160人。
截止2008年,江寧路街道共轄19個居委會,即:淮安里居委會、通安里居委會、新安居委會、蔣家巷居委會、聯寶里居委會、恆德里居委會、北姚居委會、景苑居委會、武定坊居委會、眾樂里居委會、永樂居委會、又一村居委會、北京居委會、三星坊居委會、海防村居委會、寶安坊居委會、三樂里居委會、句容里居委會、天河居委會。

歷史沿革

解放前

19世紀末,吳淞江畔即出現為過往船隻服務的工場。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朱鴻度在麥根路(今淮安路)口吳淞江畔興建裕源紗廠(今上海第四棉紡織廠),是上海較早興建的民族工業企業之一。民國4年(1915年),郭子彬、鄭培之開辦鴻裕紗廠。民國7年,鄭氏又開辦鴻章紗廠。三家工廠廠區均沿吳淞江。
20世紀30年代,侵華日軍侵入閘北,一些工廠遷入境內。民國36年,境內工廠已達148家,各廠規模不等,大的有數千人,小的只數人。有紡織、印染、機械等10多個行業,形成滬西的一個重要工業區域。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外省大批勞動者來滬謀生,他們在吳淞江邊搭建“滾地龍”式的草棚棲身。民國21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後,閘北地區居民紛紛逃入境內,沿徐公浦(今昌化路)兩側荒地擴展,形成一條由北向南的棚戶帶,環境衛生十分惡劣,疾病叢生,死亡率極高,曾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叉袋角,臭溝浜,垃圾像城牆,蒼蠅蚊子黑茫茫,老鼠滿街跑,臭蟲蟑螂排成行。”

解放後

上海解放後,境內面貌發生很大變化。街道里弄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填溝浜,鋪下水道,接自來水,清除多年的垃圾,徹底消滅臭蟲,結束棚戶區又臭又髒的歷史。50年代,句容里是上海市衛生先進典型之一,先後接待外省市衛生檢查團和外賓的參觀。市政設施和住宅建設也發生較大變化。改建昌平路使之東西貫通。全區最後一條彈街路(昌化路)也於1989年鋪成柏油路。新建住宅10萬餘平方米,約占現有住房面積的1/4。如在全區聞名的棚戶區之一“三樂里”,建起6層工房18幢,4.1萬平方米,形成有兒童樂園、幼稚園、敬老院、菜場等配套服務設施的居民新村。
1989年,街道被評為全國、市普法工作先進集體。街道計畫生育工作從1984~1990年連續被評為市先進集體。消防工作從1987~1992年被評為市先進集體。1991年,街道被評為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街道興辦了一批經濟實體。1992年,街道經濟營業額(產值)3762萬元,利潤274萬元。
1992年,境內有市屬中小型工廠34家,區屬工廠8家。其中千人以上廠5家,中外合資企業2家。以紡織、輕工業居多。有上海工具機研究所等科研單位2所,商業網點125個,菜場2座,集貿市場2個,銀行儲蓄所2所;中學1所,廠辦技校2所,國小5所,幼稚園2所;街道文化站、圖書館各1所;衛生醫療機構有市兒童醫院、江寧地段醫院。

社區服務

2003年,街道在區委、區府的領導下,圍繞建設雙高區目標,以“服務民眾”為重點,拓展社區服務,保持社區穩定,最佳化社區環境。深入開展企業改制,推進掛靠企業“脫帽”改制工作,完成90%的企業改制。
江寧路街道堅持就業服務進社區,以創業促就業。深入社區利用社區資源開發就業崗位,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立足創新,依託街道社區黨組織,紮實推進“兩新”組織黨建,做到組織、人員、經費“三個”到位。
轄區內綠化面積17萬平方公里,其中西蘇州河樣板段1萬平方米綠地和昌平路3000平方米綠地為一級公共綠地。

轄區單位

江寧路街道社會事業資源豐富。文化大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兒童醫院、市口腔醫院以及靜安區中心醫院、圖書館、體育中心、工人俱樂部等都座落在此。安遠路與普陀區相接,瀕臨玉佛寺,成為佛教旅遊的重要通道。靜安區人民政府也在該街道域內。

革命史跡

境內革命史跡有:
(1)戈登路(即江寧路)673弄10號,民國20年為中共中央檔案閱讀處,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在此舉行會議;
(2)民國21~22年春,中共中央在戈登路713弄26號開設的第五排字所;
(3)中共領導的教育機構有戈登路702弄11號上海市第十五民眾學校和小沙渡路(即西康路)三和里(即902弄)21號中國基督教女青年會女工夜校。

建設年鑑

2008年江寧年鑑
江寧路街道位於區境北部,東起泰興路、西蘇州路,西沿膠州路、常德路,南迄新閘路、北京西路,北至安遠路。轄區面積1.84平方公里。居民31841戶、91129人,下設19個居委會,947個居民小組。街道辦事處設在江寧路838號四樓。2008年,我們緊緊圍繞建設國際靜安總體目標,以黨建統領和促進探索社區全員參與新機制,努力打造和諧社區共同體。全年榮獲市、區先進集體榮譽22項。全面完成街道實事工作:(1)全面完成居民區辦公用房和綜合活動用房達標,以“一居一特”為目標,加大對居委會用房的使用和管理,提升其綜合效能。(2)建成開放1500平方米的社區文化活動分中心,包括健身館、圖書館。建成社區居民綜合活動中心和5個文化小廣場。(3)普及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為社區貧困家庭和部分低收入家庭0-3歲嬰幼兒提供早期教育培訓,開展兒童健康教育宣傳、諮詢和培訓。(4)廣泛拓展就業渠道,通過開發各類崗位,落實就業援助,超額完成市、區下達指標。(5)建成社區助老配餐服務中心,與社區綜合活動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兼容,滿足社區老年人個性化助餐服務需求。新增敬老院床位90個,對其中15位困難老人予以綜合幫扶。(6)建成集管理服務、事務受理、康復培訓、協會活動、幫困扶殘為一體的殘疾人活動中心。(7)投入20餘萬元,建立社區綜合保險機制,完成社區綜合保險聯絡員隊伍建設和培訓工作。(8)改版江寧入口網站,協助完成5000戶社區居民數位化電視覆蓋,提升社區信息化水平。開通市中心城區首個IPTV黨建頻道,實現社區全覆蓋。(9)為社區10000戶老式里弄居民增設簡易紅外線報警器,為轉制物業公房小區和老式居民小區設立72個圖像監控點。(10)對全體社區幹部進行社工師和助理社工師的資質培訓,使社區幹部在新形勢下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民眾能力有明顯提高。

社會奉獻

全力以赴做好抗災救災送溫暖工作,雪災期間幫困1269戶、63450元,實物幫困2629人次,折合現金12.1萬元。汶川地震後,共接受393家單位集體、24836人捐款298.89萬元,衣被2048件,實物變現5000餘元。在10月份開展的“獻愛心、送溫暖”活動中,共有34家單位、1893人,捐款176857元;104家單位,11094人,捐贈衣被50899件。
通過愛心園網路,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綜合幫扶。居民區“樂齡家園”助老服務站按照老人需求,提供助餐、助潔、助學等選單式組合服務。通過建立合理的評估制度,設定相應的服務等級,將家庭困難且生活需照料的殘疾人家庭納入居家助殘服務範圍。
開展“抓防範、創平安、迎奧運”控發案競賽活動,社區安全防範水平進一步加強,案件總數較去年同期下降23.6%。深化“一崗雙責”,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不斷完善應急處置預案,確保在全國“兩會”、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等重要時間節點期間,未發生一起影響社區穩定的事件。全年街道共受理各類信訪件479件(次),辦結率100%;纏訪、鬧訪、重訪重點化解率、結案率實現100%。
進一步理順物業黨建聯建工作的領導體系,社區內65個業主委員會委員的黨員比例達46%以上,進一步加大在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織的力度,健全社會組織黨建的責任制,“兩新”組織黨建工作不斷拓展。
江寧路街道江寧路街道

街道榮譽

1999年,江寧路街道被命名為上海市文明社區、"愛心獻功臣行動"全國先進集體,現有市級文明小區9個,區級文明小區10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