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印鈔廠

江南印鈔廠,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籌辦的一個印鈔廠。1944年春節前夕,蘇南行署吳仲超主任首先委託上海中共地下黨組織派來根據地的同志幫助籌辦印鈔廠。1945年3月,蘇南行署決定加快印鈔廠建設,指派李文灝和顧玉華同志負責籌建,定廠名為江南印刷廠。印刷設備開始從煤山鎮搞到兩部舊腳踏園盤機。同時,上海地下黨冒著生命危險,在上海盤下一家印刷廠,包括四台園盤機、二台平台機、一台切紙機和在上海購買的油墨、紙張等印刷材料。分水陸兩路,從無錫、常州、經宜興丁山,運抵印刷廠駐地。機器安裝後,因印鈔用版尚在製造,未及開工生產,印刷廠即隨蘇浙軍區前線指揮部遷至天目山區,在孝豐縣上墅村建廠。由於遭到國民黨頑固派不斷騷擾,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1945年6月江南印鈔廠復遷回浙皖邊境的廣德縣杜家墳村上側韓家巷,投入印鈔生產。江南印鈔廠規模不大,廠房借用當地三間瓦房作印鈔車間,切鈔、點鈔、綑紮車間設在距印鈔車間150米的游山岕口四間茅舍內,四周圍以竹牆。印鈔廠職工約40人。廠長孔郎、副廠長楊展雲、整券科長兼黨支部書記支瓊英、工務科長顧玉華、總務科長李文灝、政治指導員章傑。1945年10月,江南印鈔廠奉命北撤。江南印鈔廠在寶應新舍與江淮印鈔廠、淮北印鈔廠、大江印鈔廠合併。至此,江南印鈔廠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南印鈔廠
  • 目的:對敵經濟鬥爭的需要
  • 地址:安徽省廣德縣
機構簡介,

機構簡介

民國32年(1943年)5月,新四軍十六旅奉命南下蘇、浙、皖邊區,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共華中局選派支瓊英、白華帶了二百包(二百萬張)江淮幣,由五、六十名戰士護送,隨軍南下。到江南後,加蓋“蘇浙”二字,在根據地發行。隨著根據地的擴大,商業貿易日益發展,加上部隊給養,二百包江淮幣,遠不能適應當時對敵經濟鬥爭的需要。在這種特殊環境下,華中局決定籌辦江南印鈔廠,大量發行江南幣。
根據華中局的指示.蘇南行署主任吳仲超當即與上海地下黨組織吳天平聯繫.準備在蘇南根據地籌辦印鈔廠。民國33年(1944年)春節,上海地下黨組織派趙金渡前來根據地,並帶來黃金15兩作購置印鈔機費用。同年3月份,趙在上海一家小印刷廠購買了4部園盤機、2部平台機和其它印刷用品。為防止日偽盤查,分兩路將機械物資運往根據地,一路由趙金渡率領經常州走山區,另一路經無錫過太湖走水路,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將機器、油墨、紙張運至蘇南解放區廣德。同行的有在上海聘請的錢玉林、周炳生、周慶生、黃越顧四位技術人員。
江南印鈔廠的地址選在廣德縣新杭杜家墳上側韓家巷(現名新杭鄉永新村第一村民組),印鈔車間設在地主何啟堂的3間正房,各科室設在其偏房(1983年降大雨自然倒塌),切鈔、點鈔綑紮車間設在距印鈔車間150米的4間草房裡,四周圍以竹牆。因一台切鈔機太陳舊,無法使用,故又從上海請了一位手工切紙老師傅,大量的江南幣都是人用手工切的。江南幣是用上海特製的銅版紙印刷,紙質較好,印出的鈔票相當精緻,面額為一元和伍元兩種。江南幣印製好後,用兩匹騾子夜間馱到長興新槐江南銀行蓋章,由銀行幣券科發行,流通於市場。江南印鈔廠一度曾遷往浙江孝豐,但那裡是國民黨第三戰區某部的駐地,對工廠時有騷擾,不久仍遷回韓家巷。江南印鈔廠共有40餘人,廠長孔郎、副廠長楊展雲、黨支部書記兼幣券科長支瓊英,政治指導員章傑,總務科長李文灝,工務科長顧玉華。
民國34年(1945年)9月日軍投降後,新四軍奉令撤出蘇南根據地。為避免國民黨軍封鎖長江,江南印鈔廠遂於同年9月底由孔郎、李文灝帶隊先撤,經溧陽、常州、越滬寧線,在丹陽的魏村過江,11月5日抵寶應。當時有一台舊機器未及運走,後被國民黨抬到江蘇戴埠。
印鈔廠在北撤前,由支瓊英等人負責銷毀成品、半成品。流通在市場上的,則通過商業渠道用黃金、布匹、糧食兌回,未兌回的部分,由蘇浙皖留守處繼續兌換。後因國民黨軍對在根據地堅持鬥爭的抗日游擊隊進行“清剿”,留守處撤離,尚有少量貨幣在民眾手中。解放後,由中國人民銀行收兌。
江南印鈔廠撤至蘇北後,部分人員連同機器與江淮印鈔廠合併為華中第一印鈔廠,部分人員如楊展雲、章傑等併入華中第二印鈔廠。至此,江南印鈔廠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