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公鐵

江公鐵(1899-)男,安徽省旌德縣江村人。出生於八代名醫之家。其父親江鏡清,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名醫,對古文亦有深厚基礎,善於吟詩作賦。為了方便就學,運用詩歌體裁撰寫學醫入門的書籍。江公鐵秉承父訓,從小刻苦好學,夜讀醫書往往不知入眠。十五六歲代父就診,便以治好一名身患惡性痢疾的病人而一舉成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江公鐵
  • 國籍:中國
  • 民族: 漢族
  • 出生地:中國
人物簡介,人物藥方,

人物簡介

江公鐵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內科中的老年支氣管炎、霍亂、傷寒、瘧疾等,婦科中的雪崩、不孕症等,兒科中的驚風、高燒不退等等,都有突出建樹,療效顯著,經他治好的病人難以計數。在南昌市荊波宛在(巷名)江公鐵診所(現江西省財政廳大樓所在位置),許多人為了得到江老的診治,帶著被子排長隊在門前等候。前來求醫者除南昌市外,遍及全省各地。為了接觸眾多的病人,江老從早到晚,不顧勞累;遇有急診,更是不分日夜,隨叫隨到;設義診,對貧窮病者進行義診,以濟貧病。解放後,江公鐵即使當了領導,白天行政公務繁忙,便利用早晚時間為人診病。從五十年代初開始直到1958年,他都利用晚上的時間在黃慶仁棧藥店坐堂行醫,每晚必須看完30個號才回家休息。有史料記載:洪都機械廠原黨委書記吳驥,身患痿症,下肢萎縮不能行走,經北京、上海等地治療局部見效。江老應請就診後,對其病因進行了精心研究,給服幾帖藥後,病人即能站立行走。惠民門國小教師黃桂英患黃疸性肝炎,肝區疼痛,求治較晚,病情已十分危重。江老為其開了處方,內服五包藥後,黃色已退,肝區疼痛減輕,近一個月的治療,病人一切恢復正常。江老在南昌行醫達四十年之久,在當年的南昌市,亦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他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給南昌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民間曾流傳著“見了江公鐵,死了都抵得”的民謠。
江西省中醫藥學會的前身是神州醫藥會江西分會,始於 1913 年。先後有文霞甫、劉文江、江鏡清、姚國美擔任會長。1930 年更名為南昌神州國醫學會。抗日戰爭時期停止活動。抗戰勝利後恢復活動後由江公鐵出任會長。江老為了中醫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銳意中醫教育。1932年,與本省名醫姚國美等人創辦了學制五年的“江西國醫專修院”(今“江西中醫學院”前身);五十年代,他親自擔任江西中醫進修學校(後改為江西中醫專門學校)校長;1958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江西中醫專門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了江西中醫學院,江老擔任了第一任業務院長;同年,為了讓中醫學院的學生有實習基地,他又向上級部門請求獲準,創立了江西省中醫院(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並親自擔任首任院長。江老對中醫事業的貢獻,受到了中央和江西省領導的肯定和鼓勵,1962年被任命為江西省衛生廳副廳長。當了領導,行政事務較為繁忙,但慕名而來上門求醫的人仍源源不斷,他一般都有求必應。
江公鐵行醫四十餘年,始終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地對待自己的事業,即使在患病住院期間,仍然孜孜不倦地整理自己的醫著醫案,獻出了數以百計的祖傳秘方。可惜的是,這些寶貴的遺產,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或被付之一炬,或在抄家中散失。其徒弟比較出名的有廖金標先生,江公鐵先生於1966年6月去世。

人物藥方

附其名方梅香飲一首:
藥物組成:綠萼梅10克,九香蟲10克,佛手片15克,元胡10克,降香10克,制香附lo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適應證:淺表性胃炎,胃竇炎及淺表性潰瘍。凡屬肝鬱氣滯,肝胃不和所致之脅肋,胃脘脹悶隱痛,食後胃脘脹悶加劇,或泛惡,嘔逆,舌苔薄黃或黃白相兼,脈弦。
製法:先將上藥用適量清水浸泡30分鐘,放火上煮沸後再煎10~15分鐘,忌久煎。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之藥液混合。
用法: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驗案舉例:熊××,女,43歲。患胃脘痛8年,近年來疼痛增劇,形體消瘦;進食甚少,食後即吐。胃鏡檢查:胃竇炎、胃黏膜脫垂。診見形容瘦削,胃脘劇痛,脅肋脹悶,不能進食,食後即痛,僅以米粥度日,纏綿月余不得緩解,情緒沮喪。大便時結時溏,尿清,舌苔薄白,脈弦細。證屬肝鬱氣滯,肝胃不和。予上方加藿香、神曲各10克。服藥5劑,胃脘疼痛及脅脹減輕,能進飲食,續服20餘劑,胃痛已除,飲食漸增,健康恢復,堅持上班。
按:凡肝鬱氣滯,肝胃不和所致的脘痛,尤其是為患較久者,此時中氣已虛,氣鬱不解,補之恐其滋膩,理氣又慮傷津劫液,偏溫偏寒,皆非所宜。故用綠萼梅、香附清香條達肝氣;九香蟲、元胡理氣止痛;佛手醒脾行氣;降香理氣化瘀;白芍、甘草和營緩痛。用藥清空靈活,頗有特色。臨床若見嘔逆甚者,加藿香、法半夏各10克;食後飽脹加神曲10克;痛甚加青木香10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