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潮級潛艇

汐潮級潛艇

汐潮級潛艇(日文:ゆうしお型潛水艦,英文:Yūshio-class submarine,又稱:夕潮級),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一型常規動力多用途攻擊潛艇,是日本二戰後第二代採用水滴型的潛艇,是渦潮級潛艇的後續改良型。

該級艇在基本構型特徵與渦潮級類似,都是雙殼水滴型艇體、單軸五葉螺旋槳、十字尾舵與艇艏水平舵位於指揮台圍殼上,但在武裝系統、艇體材料上進行了改良,噸位也較前加大。

該級艇首艇1976年在日本三菱重工開工建造,1979年3月29日下水,1980年2月26日服役,至1989年共建造了10艘,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分別建造;1999年至2006年,本級艇在陸續完成除役或轉換成訓練用潛艇後,由次型春潮級潛艇逐一取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汐潮級潛艇
  • 英文名稱:Yūshio-class submarine
  • 前型/級渦潮級潛艇
  • 次型/級春潮級潛艇
  • 研製時間:1975年-1976年
  • 服役時間:1980年2月26日
  • 國家:日本
  • 日文名稱:ゆうしお型潛水艦
  • 建造單位:三菱和川崎重工 
  • 建造數量:10艘
  • 服役現狀:全部退役
  • 艇型:常規潛艇 
  • 下水時間:1979年3月29日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艇型結構,動力系統,艇載武器,水聲系統,艇電系統,隱身技術,性能數據,該級各艇,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二戰時期,日本“瘋狂”建造潛艇艇,截至1945年8月,共造了190艘潛艇。二戰期間,日本潛艇戰沉了135艘,剩下的55艘戰敗投降。但是潛艇製造、使用經驗和教訓卻得以積累下來了,之後依靠著美國援助和自身基礎,二戰後的日本造船、特種鋼材、流體動力學、聲吶技術、電子和火控技術都走在世界前列。
二戰後投降的日本潛艇二戰後投降的日本潛艇
1955年8月,美國租借給日本1艘小鯊魚級潛艇SS-261“斑革魨”號,被命名為SS-501“黑潮”號,這為日本獨立設計建造戰後現代潛艇奠定了基礎。之後1955年至1960年6月日本建成服役了用於技術測試的SS-511“親潮”號。1962年,日本建造了兩艘早潮級潛艇,並且編成海自第一個潛艇單位,即第一潛水艇隊。1963年,兩艘小幅修改後的夏潮級潛艇服役。這些潛艇都是近岸潛艇,由於日本是西太平洋第一島鏈,西方最靠近蘇聯海參崴的據點,因此作為防堵蘇聯龐大潛艇部隊進入太平洋的第一線,成為冷戰時代美國反潛體系之下的戰略目標。因此1965年3月,日本首艘大型遠洋潛艇SS-561“大潮”號服役,之後經過改進建造了四艘朝潮級潛艇
1960年代,美國展開一波潛艇構型的革新風潮,1959年開始建造服役的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是全世界第一個開創水滴型、單軸、十字尾舵現代化構型潛艇,1960年服役的實驗性核潛艇USS Tullibee SSN-597白魚號又開創性的使用了艇首AN/BQQ-1球陣聲吶。同一時間,日本防衛廳技研本部也著手開始研究水滴構型。
渦潮級潛艇渦潮級潛艇
1971至1978年,日本海上自衛隊建造了七艘渦潮級潛艇,這是當時全世界最新銳、劃時代的柴電攻擊潛艇,擁水滴型艇體、艇艏大型整合聲吶陣列等嶄新技術。20世紀80年代前,海上自衛隊對潛艇的擁有量的目標是14艘,但是日本沒有使渦潮級獨領風騷而裹足不前,而是遵循“研製、生產、服役”的三步曲,著手性能更先進的潛艇的研製。因為渦潮級尚有部分性能還不理想,如安全潛深偏低,作戰系統不夠先進等;再者為了緩和潛艇的研製、生產、服役周期很長與現代化科技發展迅猛這一矛盾,隔一定時間研製一級新艇,以使科技精華集於一身從而跟上時代;最後也是適應和平時期有限防務的需求。

建造沿革

1973年,日本海自著手渦潮級的後續改進型的設計。1975財年,日本海自決定建造汐潮級。1976年12月21日,汐潮級首艇SS-573“汐潮”號在日本三菱重工神戶造船所開工建造,1978年5月9日2號艇SS-574“望潮”號在川崎重工船舶海洋公司神戸工場也開始建造,之後建造工作由三菱重工與川崎重工平均分攤,依照先後順序輪流建造,1980至1989年以每年服役一艘的進度總共建造10艘。
汐潮級潛艇②汐潮級潛艇②
汐潮級建造的十年之間,電子科技的進步相當迅速,導致汐潮級早期型與後期型在裝備上有不小的差別。因此10艘汐朝級大致分為兩批,前四艘SS-573至576為基本型,後續六艘SS-577至582則是改良型,無論裝備、艇體材料都有不少改進。

服役歷程

1990年代後期,汐潮級潛艇雖然經過近20年的生涯,汐仍然是亞洲最精良的柴電潛艇之一;然而由於日本海自的潛艇高替換率政策,服役滿16年的本級艇陸續在1990年代末期退出第一線。
退役展覽的汐潮級潛艇“秋潮”號退役展覽的汐潮級潛艇“秋潮”號
1996年8月1日,首艇“汐潮”號轉為特務/訓練潛艇(ATSS),編號改為ATSS-8006,於1999年除役;SS-574於1997年8月1日轉為特務/訓練潛艇,編號改為ATSS-8007,於2000年除役。SS-575於1999年3月10日轉為特務/訓練潛艇,編號改為ATSS-8008,2000年3月9日ATSS艦種廢除,以訓練潛艇(TSS)取代,故編號改為TSS-3602,於2001年除役。第四艘SS-576於2001年3月29日轉為訓練艇,編號改為TSS-3603。
汐潮級SS-578“濱潮”號於2003年3月4日轉為訓練艇,編號改為TSS-3604,2006年3月9日除役,其訓練艇位置則由姊妹艦“雪潮”號(舷號改為TSS-3605)取代,“雪潮”號後被轉為訓練艇的春潮級首艇SS-583“春潮”號取代於2008年2月20日除役,至此汐潮級完全退出日本海自的序列。未曾轉為訓練艇的四艘汐潮級(SS-577、579、580、582)則是直接除役,其中SS-579“秋潮”號在除役後被陳列於日本吳市的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該館於2007年起正式啟用。

技術特點

艇型結構

艇型
汐潮級潛艇與渦潮級類似,都是雙殼體水滴型艇體,單軸五葉式螺旋槳與十字尾舵,艇艏水平舵位於指揮台圍殼上。汐潮級低矮輪廓艇首;圓滑狀艇體結構;指揮台圍殼位於艇體中部較前位置,圍殼前方僅小部分艇體可見;指揮台圍殼高聳,前後緣垂直,寬度由前至後逐漸變細;指揮台圍殼上的水平舵位於前緣位置中等高度較下方位置;艇殼呈流線型駝背狀外觀;艇尾尾舵可見,前緣略傾。
SS-574“望潮”號SS-574“望潮”號
結構
汐潮級比渦潮級的尺寸大,以後期型渦潮級為基礎艇體延長4米,為76米,而艇寬和吃水仍為9.9米和7.4米;標準排水量也增至2200噸(前4艘)和2250噸(後6艘),水下排水量大約2450噸;耐壓殼體前四艘仍使用NS63型鋼製造,後六艘則改用NS80型鋼,所以最大實用的潛航深度來到275米,極限深度超過了300米,比渦潮級增加100米,從而提高了隱蔽性。汐潮級艇內總布置格局不變,仍為5個耐壓艙,但中部大直徑耐壓艇體的長度增長,使蓄電池艙的長度也相應增長。

動力系統

汐潮級潛艇基本沿用渦潮級的輪機系統,主機跟跟渦潮級一樣,由川崎重工與德國合作,為兩台MAN V8V24/30MATL柴油機,可輸出3400軸馬力,搭配兩台川崎制發電機,水下推進則依靠一台富士製造的7200軸馬力推進電動機,推進器為單軸五葉片螺旋槳,水面速度12節,水下航速有提高,最高速度大於20節;蓄電池艙的增長,使電池容量約增加1/3左右,因此水下續航力比渦潮級也增加約1/3;水下排水量的增加使汐潮級多裝了100多噸舷間燃油,從而提高了通氣管航行的續航力,成為名副其實的遠洋潛艇。汐潮級擁有先進的自動操舵系統,而後六艘改良型還換裝經過改良的航行控制系統。
汐潮級潛艇艇尾汐潮級潛艇艇尾

艇載武器

汐潮級潛艇武裝方面,總共能攜帶18枚魚雷,其中管內6枚,高於渦潮級的16枚,由於艇體尺寸較大,汐潮級的6具533毫米HU-603魚雷發射管布置於艇首十分之一處的兩舷“肩部”,每側3具,而不是像渦潮級那樣位於艇舯部。汐潮級前四艘最初僅配備美制MK-37C或日本自製的89式魚雷,後六艘改良型則增加了使用美制“魚叉”AGM-84反艦飛彈的能力,提高了打擊威力,爾後前四艘陸續回廠翻修時也追加了此一能力。89式魚雷堪稱MK48魚雷早期型的日本版,研發階段時編號為GRX-2,1989年正式服役時才正式命名為89式,直徑533毫米,重1.579噸,導引方式為線導加主/被動聲吶尋標,最大攻擊深度900m,最大射程約50公里,以最大航速55節則可航行約38公里。
AGM-84反艦飛彈AGM-84反艦飛彈
汐潮級還首次裝備了干擾敵方聲吶的氣幕彈發射裝置,發射後,其裝載的化學藥劑與海水作用,產生大量氣泡以掩護本艇,提高了規避能力。

水聲系統

汐潮級潛艇的主要改良,在於火控與聲吶設備。聲吶系統較渦潮級更加完善,其ZQQ-5聲吶(一說ZQQ-4聲吶)系統改良自後期型渦潮級的ZQQ-3,艇首中/低頻被動陣列聲吶仍使用直徑3米的圓柱被動陣列,圍殼前端加裝一個SQS-36高頻主動聲吶,該聲吶以及技術來自美國的AN/SQS-36J主動聲吶。
汐潮級潛艇SS-580汐潮級潛艇SS-580
汐潮級最大的改進就是在綜合聲吶系統中納入了美國的AN/BQR-15拖曳線陣列聲吶系統(BQR-15是美國SQR-15的次型,美國海軍早期使用的拖曳聲吶型號,1970年代推出並測試,1980年代初在美國海軍逐漸普及),汐朝級服役之初來不及配備拖曳聲吶,從1987年起,汐潮級的SS-576“沖潮”號率先加裝ZQR-1拖曳陣列聲吶,該聲吶就是從美版BQR-15拖曳陣列聲吶的基礎上研製而成,以附加纜繩的方式布置在艇殼外,有效偵測距離達100公里以上,成為首艘擁有拖曳陣列聲吶的日本潛艇,之後其餘本級艇也陸續跟進追加。
拖曳線列聲吶與以前的艇裝聲吶相比,最大優點就是打破了艇體對於聲吶基陣尺寸的限制,可以大幅度降低工作頻率,特別是由於基陣遠離拖曳載體,受載體干擾小,並可選擇在有利的深度工作,能夠更好的利用水文條件,這樣它可以探測到更遠地方的目標,因此拖曳、線列聲吶的引入,是日本潛艇作戰能力一大突破。

艇電系統

汐潮級潛艇為了充分發揮出拖曳陣列聲吶和新型武器的作用,潛艇上採用了光電搜尋/攻擊潛望鏡組,ZPS-6平面搜尋雷達和ZLR-3電子支援系統,並首次採用了自製的自動化ZYQ-1戰鬥處理系統,日本稱為潛艇資料系統(SumbarineComputer Data System),是日本首種配備於潛艇上的作戰系統,將艇上的聲吶、雷達、射控計算、電子戰系統與武器有機的聯接在一起,結合聲吶回傳的目標自動進行數位化綜合處理,對多個目標運動要素進行解算,將周邊整體水域戰術態勢與目標軌跡投射在單一CRT顯示器上,功能包括目標及時動態追蹤、威脅研判、分配攻擊與魚雷控制等工作。同時期的英國支持者級潛艇有類似的系統,比209型潛艇阿戈斯塔級潛艇要早,但安裝該系統需要用掉350噸的排水量,這也是汐朝級比渦潮級更大型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噸位增加,但由於自動化程度的提升,編制人員維持在渦潮級後期型SS-571和SS-572的75名左右。
汐潮級指揮室汐潮級指揮室

隱身技術

汐潮級潛艇承襲美國的先進降噪科技,擁有優秀的靜音能力。除潛深增大提高了隱蔽性外,推進電機的功率雖然仍為7200馬力,但其轉速進一步降低,螺旋槳則採用5葉大側斜槳,艇內機電設備都注意防振和隔振。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艇長
76 米
艇寬
9.9 米
吃水
7.7 米
排水量
水面2200噸(SS-573至576)
水面2250噸(SS-577至582)
水下2450噸
航速
12節(水面)
20節(水下)
潛深
275米(標準)
300米(極限)
自持力
45天-60天
艇員編制
75 人
傳動
單軸五葉螺旋槳
動力系統
2台MAN V8V24/30MATL柴油機,功率3400軸馬力
2台交流發電機,功率3700千瓦
1台推進電動機,功率7200軸馬力

該級各艇

建造編號
舷號
日文艇名
中文艇名
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退役日期
基本型
8088
SS-573
ゆうしお
汐潮
1976.
12.21
1979.
3.29
1980.
2.26
1999.
3.11
8089
SS-574
もちしお
望潮
川崎
1978.
5.9
1980.
3.12
1981.
3.5
2000.
3.11
8090
SS-575
せとしお
瀨戶潮
三菱
1979.
4.17
1981.
2.10
1982.
3.17
2001.
3.30
8091
SS-576
おきしお
沖潮
川崎
1980.
4.17
1982.
3.5
1983.
3.1
2003.
3.1
改良型
8092
SS-577
なだしお
灘潮
三菱
1981.
4.16
1983.
1.27
1984.
3.6
2001.
6.1
8093
SS-578
はましお
濱潮
川崎
1982.
4.8
1984.
2.1
1985.
3.5
2006.
3.9
8094
SS-579
あきしお
秋潮
三菱
1983.
4.15
1985.
1.22
1986.
3.5
2004.
3.3
8095
SS-580
たけしお
雄潮
川崎
1984.
4.3
1986.
2.19
1987.
3.3
2005.
3.9
8096
SS-581
ゆきしお
雪潮
三菱
1985.
4.11
1987.
1.23
1988.
3.11
2008.
3.7
8097
SS-582
さちしお
幸潮
川崎
1986.
4.11
1988.
2.17
1989.
3.24
2006.
4.14

總體評價

汐潮級潛艇的建造成功使日本常規潛艇的戰技術性能達到了世界水平,日本人自己認為其實力“令世人不容小窺”。10艘也超過了渦潮級的建造數量,成為日本戰後建造的同型潛艇最多的一級。(艦船知識,新浪網)
日本水滴型潛艇發展日本水滴型潛艇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