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鎮志

《永昌鎮志》是中共永昌鎮委員會、永昌鎮人民政府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永昌鎮志
  • 作者:中共永昌鎮委員會、永昌鎮人民政府
  • ISBN:962-450-188-2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2001年04月
  • 編纂人員:袁慶平、銀純泰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永昌鎮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永昌鎮志
《永昌鎮志》編纂領導小組
《永昌鎮志》稿各分志編纂一覽表
圖片
保山行署專員王廣興題詞
永昌鎮行政區劃示意圖
永昌鎮街道規劃圖
保山城市區圖
保山縣城區圖(清。乾隆)
保山城區鳥瞰
鎮政府一角
永昌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
《永昌鎮志》審稿會
《永昌鎮志》編寫人員
慶祝教師節,表彰教育先進工作者
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1986年5月12日為保山太保公園題字
附圖1
附圖2
附圖3
明代建築 玉皇閣
徐霞客住過的會真樓
明代建築 武侯寺
座落在實驗國小內的——先師殿
附圖
太保公園古碑林
辛亥革命烈士楊振鴻墓
太保公園內梁金山塑像
愛國華僑梁金山
70年代城區在易羅池舉行紀念毛澤東主席暢遊長江活動
原保山東門城樓
50年代的保山南門街
保山古城——鎮南門
現存的仁壽門城門洞
梨花塢全景
1946年的易羅池
保岫公園舊貌
孝感泉新姿
滇西抗日戰爭紀念碑
保山“五、四”被日機轟炸殘狀一角
抗日戰爭援華美軍士兵在城郊買核桃
抗日戰爭援華美軍士兵在城內買食鹽
民國34年(1945年9月5日)保山社會各界在中正中學舉行抗日戰爭勝利慶祝會
第四屆滇西民族藝術節開幕式
藝術節景點之一
蘭都飯店
中國民航售票大樓
九龍休憩廣場
國慶五十周年慶祝大會
代表保山市參加慶祝大會的永昌鎮代表隊(獲一等獎)
原地委書記孔垂柱給永昌鎮頒獎
“豐收五十年”農民文藝匯演永昌鎮演出的小品“鄉村路”
蘭花—保山市市花
端陽花市藥材一條街
保山端陽花市一角
美籍華人王夢林先生返鄉探親為梨花塢獻碑題詞
保山“永子”
保山體育館
保山電視台
保山洞經古樂演奏
重建的雙林寺
新建的九隆小區商品房
原保山城內的老式建築物一角
王官水庫
王官、新橋一級抽水站
排灌渠道
王官村民購置的聯合收割機
興建新橋抽水站碑記
大棚反季蔬菜
新華商場暨批發市場一角
環東商場
寬敞明亮的永昌路
蔬菜市場內待運外銷的各類蔬菜
正北商場小百貨批發一角
杏花農貿市場
龍泉農貿綜合商場
保山市第六中學全景
保山市第六中學校門
保山市六中1999年度開學典禮暨頒獎大會
國慶五十周年保六中遊行方隊
保山市第二幼稚園家長開放日舉行育兒知識競賽
家長開放日家長和孩子在一起活動
市二幼冬季運動會開幕式
小運動員拋球比賽
保山市第三國小慶“六·一”聯歡
保山市第二國小慶“六·一”書法表演
保山市第五國小學生肖明獲1998年省運動會兩金、二銀、一銅,回校作示範表演
保山市第五國小少年軍校緊急集合訓練
岱官國小課外活動一角
永昌鎮中心國小
保山最高學府——師範專科學校
第一所私立幼稚園
保山地區衛校
正在興建中的保山市第八中學
獲科技術成果優秀獎的白龍牌野生苤萊
白龍瓶酒廠產品系列
甜蕌頭、八寶菜、滷豆腐
瓶酒
灣甸水泥廠綜合大樓(杏花建築公司建蓋)
保山夜市場(第一建築公司建蓋)
市第二自來水廠(杏花建築公司建蓋)
正陽北路工商銀行(第二建築公司建蓋)
北廟湖住宿樓(北關建築公司建蓋)
保山市委辦公大樓(龍泉建築公司建蓋)
保山電信大樓
客運大樓
興建中的環城南路
保山城最早的木質三層樓
九龍夜景
位於永昌鎮轄區的永吉食品廠
位於永昌鎮轄區的瀾滄江啤酒廠
鎮屬醫院——永昌醫院
永昌素食香飄瑞士
保山素食代表團在瑞士納沙泰勒州進行素食文化交流
獲1990年雲南省輕工業廳“新星”獎的民族筒帕(民族手帕廠)
警示 1999年“四·四”西山森林火災
館藏徐悲鴻畫的奔馬圖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
孔雀
金錢豹
龜放豹
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資建蓋的永昌鎮中心國小“逸夫教學樓”
1987年末朱嘉壁(中)與章壽仁(右)在玉佛寺
1952年土改時頒發的土地證
治理城區西山滑坡土石流災害碑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地理
第一章 自然環境
第一節 位置面積
第二節 地質地貌
第三節 山脈河流
第四節 土壤氣候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一節 永昌鎮建置沿革
第二節 行政區劃
第三章 辦事處概況
第一節 街道辦事處
第二節 農村辦事處
第四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水資源
第三節 生物資源
第五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洪旱災害
第二節 風、雹、冷凍災害
第三節 病蟲害
第四節 地震
第二編 經濟綜述
第一章 經濟結構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商業
第二章 生產生活
第一節 社會生產
第二節 人民生活
第三編 農牧業
第一章 農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土地耕作
第三節 作物保護
第二章 糧食作物
第一節 稻穀
第二節 包穀
第三節 小麥
第四節 其他
第三章 經濟作物
第一節 茶葉
第二節 蠶桑
第三節 蔬菜
第四節 其他
第四章 畜牧業
第一節 畜禽品種
第二節 飼料
第三節 飼養管理
第四節 畜病防治
第四編 林業
第一章 資源利用
第一節 森林資源
第二節 用材林
第三節 經濟林
第二章 植樹造林
第一節 採種育苗
第二節 四旁植樹
第三節 造林
第三章 護林防火
第一節 病蟲害防治
第二節 森林火災預防
第三節 貫徹《森林法》
第四節 毀林案例(四·四)
第四章 管理
第一節 林權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五編 水利
第一章 灌溉工程
第一節 蓄水
第二節 輸水管道
第三節 提水
第二章 河道治理
第一節 城南河治理
第二節 城北河治理
第三節 東門河治理
第四節 其他河道治理
第三章 管理
第一節 飲用水管理
第二節 水土保持管理
第三節 用水管理
第四節 水費徵收
第五節 水利糾紛
第六編 工業
第一章 能源機械
第一節 能源
第二節 機械
第二章 輕工
第一節 糧油加工
第二節 糧食製品
第三節 副食品加工
第四節 釀造
第五節 五金製品
第六節 竹木器加工
第七節 其他工業
第三章 建材建築
第一節 建材
第二節 建築
第四章 紡織製鞋
第一節 紡織
第二節 縫紉
第三節 製鞋
第五章 化工
第一節 肥皂
第二節 製革
第三節 塑膠
第四節 翻胎
第六章 造紙印刷
第一節 造紙
第二節 印刷
第七編 城鄉企業
第一章 城鎮集體企業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調整改革
第三節 整頓提高
第四節 鞏固發展
第五節 改制解體
第二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企業層次
第二節 行業分類
第八編 交通郵電
第一章 交通
第一節 路線
第二節 航空
第三節 運輸
第四節 運營
第五節 保養
第六節 公路建設
第七節 公路養護
第八節 管理
第二章 郵電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電信
第三節 管理
第九編 商業
第一章 市場
第一節 集市
第二節 物資交流會
第三節 糧油市場
第二章 經營體制
第一節 私營企業
第二節 集體商業
第三節 國營商業
第十編 財政金融
第一章 管理機構
第一節 稅務
第二節 財政
第三節 金融
第四節 保險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稅制
第二節 稅種
第三節 減免稅
第四節 管理
第三章 財政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支出
第三節 財政管理
第四章 金融
第一節 貨幣
第二節 業務
第三節 金融管理
第十一編 城鄉建設
第一章 城市建設
第一節 城池
第二節 主要街道
第三節 房屋
第四節 供水
第五節 排水
第六節 照明
第七節 綠化
第八節 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
第二章 風景園林
第一節 景點建設
第二節 花木園藝
第三節 管理
第三章 農村建設
第四章 房地產管理
第一節 房產
第二節 地產
第五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污染
第二節 治理
第三節 管理
第四節 環境衛生
第六章 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房屋土地
第十二編 政治
第一章 黨派群團
第一節 黨派
第二節 民眾團體
第二章 政務
第一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節 政府
第三章 政法
第一節 公安
第二節 司法
第四章 軍事
第一節 兵役
第二節 地方武裝
第三節 駐軍
第五章 軍事活動
第一節 杜文秀義軍圍攻永昌城
第二節 永昌起義
第三節 楊振寰事件
第四節 日機轟炸保山城
第五節 共革盟事件
第十三編 衛生體育
第一章 衛生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衛生保健
第三節 傳染病
第四節 醫療
第五節 醫療機構
第六節 省、地、市及軍隊醫療機構
第二章 體育
第一節 學校體育
第二節 民眾體育
第十四編 教育
第一章 教育行政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機構
第二章 書院、府、社、興學、私塾
第一節 府、廟學、書院
第二節 社、義學
第三節 私塾
第三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保山市 第二幼稚園
第三節 龍泉幼稚園
第四節 地市幼稚園
第四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永昌鎮中心國小
第三節 保山市 第三國小
第四節 保山市 第五國小
第五節 其他國小
第五章 中學教育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保山市 第六中學
第三節 永昌鎮城南中學(附中)
第四節 地、市屬中學
第六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民眾教育
第二節 業餘教育和掃盲教育
第七章 其他教育
第一節 中專學校
第二節 大專學校
第十五編 文化
第一章 文化設施
第一節 城關滇劇團
第二節 永昌鎮文化站
第三節 青年電影院
第四節 地市文化設施
第二章 風景名勝
第一節 內八景
第二節 外八景之一——梨花香雪
第三節 新建公園
第三章 戲劇曲藝
第一節 花燈
第二節 滇劇
第三節 京劇
第四節 話劇
第五節 香通戲
第四章 文物古蹟
第一節 永昌古城址
第二節 梨子園馬鞍山新石器遺址
第三節 古墓葬
第五章 古建築
第一節 古寺廟
第二節 會館
第三節 太保山古戲台
第四節 住氏祠
第五節 亭塔
第六章 碑銘和牌坊
第一節 碑銘
第二節 牌坊
第七章 書畫攝影
第一節 美術
第二節 書法
第三節 攝影
第四節 展覽
第八章 楹聯集萃
第一節 太保山楹聯
第二節 玉皇閣建築群楹聯
第三節 易羅池楹聯
第四節 梨花塢楹聯
第五節 其他古剎楹聯
第六節 端陽花街楹聯摘抄
第十六編 科技
第一章 古代科技
第一節 永子
第二節 料絲
第二章 近現代科技
第一節 工業科技
第二節 農業科技
第三節 衛生科技
第四節 科技普及
第五節 技術職稱
第十七編 社會
第一章 民族
第一節 漢族
第二節 回族
第三節 白族
第四節 其他少數民族
第五節 民族政策
第二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普查
第二節 人口變化
第三節 文化素質
第四節 計畫生育
第五節 城市人口控制
第三章 宗教
第一節 佛教
第二節 伊斯蘭教
第三節 道教
第四節 基督教
第五節 被取締之邪教
第四章 社會風尚
第一節 社會習俗
第二節 社會新風
第三節 精神文明建設
第五章 掌故遺聞
第一節 掌故
第二節 遺聞
第六章 社會保障
第一節 社會福利
第二節 賑災、救災
第三節 救濟扶貧
第四節 優撫
第五節 社會保障制度
第七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境污染
第二節 環境監測
第三節 環境保護
第八章 方言
第一節 語音
第二節 辭彙
第三節 語法、諺語
人物
一、人物傳
張志淳
張含
張合
王宏祚
馬注
袁文典
袁文揆
劉樹堂
林春華
段宇清
張殿甲
段彤雲
張朝甲
楊勛丞
王勉生
李清芬
王思科
李廷槻
羅存仁
楊象山
李石痴
趙國亞
二、人物表
(一)革命烈士表
(二)縣處級、(高職)人物表
(三)獲省級以上榮譽的人名錄
(四)文化人物表
三、歷史人物事跡
(一)、馬可·波羅
(二)、楊升庵
(三)、鄧子龍
(四)、徐霞客
(五)、林則徐
(六)、徐悲鴻在保山
(七)、李根源
(八)、衛立煌
附載
一、碑文
二、文錄
三、民間文學錄
四、政府文告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